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12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未经拉米夫定治疗HBV YMDD变异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HBV病毒YMDD变异出现的情况,探讨HBV病毒YMDD变异出现可能的机理,了解以YMDD自然变异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肝损害情况。方法对140例HBVDNA阳性,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进行YMDD检测,同时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发病年龄、HBeAg与抗HBe等临床相关指标。结果140例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20例自然发生YMDD变异,YMDD变异组与未变异组引起的肝损害无显著性差异(P>0.05)。YMDD变异与HBeAg与抗HBe的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BV病毒YMDD变异株作为一个准种与野毒株同时存在感染个体,YMDD变异对肝损害严重性无关,YMDD变异与HBeAg阳性率与抗HBe阳性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荔枝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荔枝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46例慢性乙型肝炎使用肝泰乐、肌苷、维生素等护肝治疗,治疗组48例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荔枝核治疗6个月,观察肝功能、肝纤维化、肝脾B超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乏力、纳差、腹胀、肝区不适等有改善作用;治疗12周后,对ACT、A、TB1LI有改善作用,对AST、G有明显的改善作用(P<0.05).治疗24周后,对HA、CN、PⅢP、IV-C有明显的改善作用(P<0.05~0.01),并有降低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作用.结论:荔枝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治疗作用,并有降酶、退黄、改善肝蛋白的代谢和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某院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病因,及其明确诊断的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FUO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血清学、细菌学、分子生物学、骨髓穿刺、组织活检,以及诊断性治疗等方法,对该院2008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FUO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回顾性分析224例FUO患者病因和最终诊断。结果最终明确病因者189例,占84.38%;未明确者35例,占15.62%。其中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其他类疾病分别占50.45%、18.75%、9.82%、5.36%。在感染性疾病中,细菌为主要病原体,其次为病毒;结缔组织病以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结节性多动脉炎为主;恶性肿瘤以血液系统肿瘤为主,而淋巴瘤最常见。189例确诊患者采用病原学检查者占30.16%,病理学检查者占24.34%,其他方法(综合分析)占20.11%。结论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肿瘤为FUO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负荷运动后大鼠骨骼肌时钟基因Bmal1节律振荡变化及其对线粒体结构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将15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运动组,运动组予以一次大负荷运动训练。每6 h取各组大鼠腓肠肌,使用RT-qPCR检测各时相时钟基因Bmal1的mRNA水平,并用余弦分析软件CircaCompare(R Packages)获取拟合余弦曲线参数,分析时钟基因Bmal1的mRNA表达节律性振荡情况,透射电镜下观察每周期始末(ZT0、ZT24、ZT48和ZT72)骨骼肌线粒体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Bmal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α,PGC-1α)的蛋白表达,ELISA测定ATP和ADP含量,以及线粒体氧化呼吸链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复合物亚单位Ⅱ(subunitsⅡof cytochrome C oxidase complex,COXⅡ)和COXⅣ的活性。结果:运动组Bmal1的mRNA表达在ZT0~ZT24时节律出现紊乱(P>0.05),ZT24~ZT48和ZT48~ZT72时节律恢复(P<0.05)。大负荷运动后运动组线粒体形态于ZT0出现肿胀、嵴结构损伤等异常,于ZT24和ZT48时有所恢复,ZT72时损伤基本消失。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Bmal1、PGC-1α的蛋白表达于ZT0时显著升高(P<0.05),ATP和ADP含量分别于ZT0时显著下降和升高(P<0.05),COXⅡ和COXⅣ活性于ZT0时显著升高和下降(P<0.05),在ZT24时二者活性下降至最低(P<0.05)。结论:大负荷运动可诱发骨骼肌时钟基因Bmal1的节律紊乱,可能参与调控了线粒体的结构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环形缝合(Ring suture)肾门重建术在肾门部肿瘤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保留肾单位手术环形缝合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随访数据。结果:共收集患者43例,其中男33例,女10例。患者平均肿瘤直径(2.9±1.1) cm,平均中山评分(8.2±0.8)分,平均R.E.N.A.L.评分(8.4±0.8)分,2例患者因肾门血管损伤改为根治性肾切除。环形缝合重建方法为将切除肿瘤后的肾门创面前后缘对合缝合,根据创面大小分两层或单层缝合。患者平均手术时间(91.0±19.1) min;平均热缺血时间(24.1±4.6)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2±1.5) d。发生相关并发症15例,其中ClavienⅠ级14例,Ⅱ级1例。35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2.5±19.0)个月;均未发现肿瘤转移复发。讨论:肾门部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环形缝合重建是肾实质重建的一种手术改良,不会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增加,并能有效地保留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6.
循证医学是运用最新、最有力的科研信息,指导临床医生采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医治病人。循证医学是一种新的医学模式,也是一种新的医学教育模式。本文探讨如何在大学本科的传染病学实习中,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形成以问题为中心,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帮助医学生学会掌握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成为一名终身的自我教育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输血传播病毒(TTV)在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感染状况,探讨TTV感染与老年病毒性肝炎的关系。方法取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作TTV-DNA扩增,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作TTV检测及TTV基因分型。结果135例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中TTV-DNA阳性者21例,阳性率为15.6%;TTV基因型主要为Ⅰ型(76.2%),TTV单独感染仅2例(9.5%),重叠感染率达90.5%,两者差异具显著性(P<0.01)。结论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中TTV感染率较高,TTV可能是老年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之一。感染TTV基因型主要为Ⅰ型。可单独或混合感染,多与其他肝炎病毒感染同时存在,尤其是HBV、HEV。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热休克对人肝癌HepG2细胞耐药性的影响,合用槲皮素(Qu)能否提高肝癌细胞热化疗的疗效。方法 42 ℃恒温水浴法热休克传代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90 min。MTT检测半数抑制浓度(IC50),求得耐药倍数、增敏倍数。荧光染色检测凋亡率。流式细胞术检测HSP70和P-gp表达率。结果 Qu能诱导HepG2细胞凋亡。HepG2细胞热休克诱导后4 h对ADM耐药性升高2.78倍(P< 0.05),HSP70阳性细胞数升高,4 h达到11.47 %,升高近1倍(P <0.01),P-gp阳性细胞数12 h达到96.31 %,升高近2倍(P <0.01)。热休克前应用Qu能有效抑制热休克诱导HSP70和P-gp的过量表达,抑制细胞对ADM耐药性的产生,起增敏作用(P <0.05),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槲皮素可阻断热休克诱导HepG2细胞HSP70和P-gp的过表达,抑制耐药性的产生,起到热化疗的增敏作用,可成为肿瘤耐药逆转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g3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治疗作用,观察其对移植瘤肝癌细胞增殖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细胞,种植于32只雄性裸鼠皮下,随机分成联合用药组、Rg3组(5mg/kg、10mg/kg、20mg/kg)、三氧化二砷组及对照组。实验自肿瘤接种第3天开始,人参皂甙Rg3(3个剂量),隔日灌胃,共20次;三氧化二砷40μg.kg-1.d-1,每日腹腔内注射,连续28d;对照组为生理盐水。停药1周后,脱颈处死,完整取出瘤块,检测肿瘤的重量,计算抑瘤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裸鼠肝癌移植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三氧化二砷组抑瘤率(55.25%)高于Rg3组(5mg/kg亚组为32.24%、10mg/kg亚组为45.10%,20mg/kg亚组为50.00%),但随着Rg3浓度的升高,二者之间的差异明显减小;联合用药组中,5mg/kg亚组平均瘤重(0.58±0.15)g,抑瘤率61.84%;10mg/kg亚组平均瘤重(0.54±0.11)g,抑瘤率64.47%;20mg/kg亚组平均瘤重(0.49±0.12)g,抑瘤率67.76%,其抑瘤作用高于三氧化二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氧化二砷组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作用(PI值:38.3±5.3)强于Rg3组(PI值:5mg/kg亚组58.1±2.4;10mg/kg亚组51.8±5.3;20mg/kg亚组41.9±6.5),联合用药组(PI值:5mg/kg亚组38.6±8.4;10mg/kg亚组30.9±3.2;20mg/kg亚组23.3±3.3)作用最强(P<0.05),可以明显抑制移植瘤肝癌细胞增殖性。结论三氧化二砷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PCNA蛋白的表达。人参皂甙Rg3与三氧化二砷联合用药对移植瘤肝癌细胞增殖性的抑制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氧化苦参碱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病情发展中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80例CHB患者分为两组,在常规护肝及支持治疗基础上,治疗组40例用氧化苦参碱注射液150 mg静脉滴注,对照组40例以古拉定1.2 g静脉滴注,疗程8 w.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血清组织生长因子(TGF)-β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0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肝功能均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组血清中TGF-β1、TNF-α水平显著降低,IL-10水平显著增高,与对照组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 氧化苦参碱治疗CHB通过降低血清细胞因子TGF-β1、TNF-α水平,升高IL-10水平,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