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95例再次人工机械瓣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10年4月共行心脏瓣膜置换术3235例,其中95例行再次人工机械瓣置换术。本组95例第一次手术均是行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的患者,其中机械瓣功能障碍65例,瓣周漏19例,机械瓣心内膜炎11例,手术均在全麻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进行,其中急诊手术35例,限期手术20例,择期手术40例。其中二尖瓣置换74例,主动脉瓣置换12例,双瓣置换9例,同期行三尖瓣置换13例,三尖瓣成形45例。结果:围术期死亡7例,病死率7.37%,其中有3例是术中无法脱离体外循环机,2例因术后出现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死于术后心室颤动(室颤),1例死于术后脑出血、脑疝,其余88例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4年,晚期死亡4例,存活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结论:掌握好手术时机、手术技术及术后处理,是再次机械瓣置换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CPB)技术应用于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和某些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右股动脉插供血管,右股静脉和/或上腔静脉插引流管建立CPB,在电视胸腔镜下行房间隔缺损(A SD)修补术46例,室间隔缺损(V SD)修补术58例,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加小切口行二尖瓣置换术29例,心脏不停跳下直视肺动脉瓣狭窄矫治术5例。结果所有患者无死亡,灌注流量1.6~2.4L/m in.m2,平均1.9L/m in.m2;灌注压50~80mmHg(1 kPa=7.5mmHg),平均56mmHg;CPB时间8~157m 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18~65m in。2例患者于术后出现右下肢局部麻木、疼痛,均于7d后消失,未发生其它与周围CPB有关的并发症。结论股动、静脉插管建立CPB技术可应用于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和某些有适应证的心脏手术患者,其风险小、安全、简便、省时,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继发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采用个体化改良佰仁思成形环三尖瓣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78例我院和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继发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9例。其中39例患者采用常规佰仁思成形环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采用等分法缝合作为对照组,另39例患者采用个体化改良佰仁思成形环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采用非等分法缝合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三尖瓣相关情况、心脏功能以及三尖瓣和肺动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心肌阻断时间以及CPB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三尖瓣反流类型以及成型前三尖瓣反流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三尖瓣关闭不全及心功能分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三尖瓣流速及肺动脉收缩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三尖瓣瓣环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改良佰仁思成形环三尖瓣成形术治疗继发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效果较好,明显改善心功能,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育龄女性心脏瓣膜疾病异种心脏生物瓣膜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生物瓣膜在育龄女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起至2010年1月接受生物瓣膜置换术的46例育龄女性术后生活质量及生育情况。结果平均随访35个月,随访率97.8%。随访病例生存良好,心功能Ⅰ级35例、Ⅱ级9例、Ⅲ级1例。心脏彩超示瓣膜功能良好,无明显衰败迹象。术后怀孕女性33例,自然流产4例,死胎1例,足月顺产21例,早产4例,剖宫产7例,畸胎0例。结论异种心脏生物瓣膜置换对育龄女性疗效确切,在保证手术技术的情况下,术后生活质量及生育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特点,分析术后近、中期效果。方法1995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5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总结外科治疗经验。通过对门诊及电话随访资料的分析,总结手术后近、中期效果。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7.7%),术后随访6个月至12年,出院患者死亡5例,生存患者中心功能Ⅱ级34例、Ⅲ级9例。结论早期明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内、外科综合治疗,是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左心室室壁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选择112例患者为对象,通过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EF和LVEDD等指标,并记录患者存活状况,以评价左心室室壁瘤切除术的疗效。结果治疗后,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患者数量显著增长,Ⅱ级人数大幅减少(P均<0.05)。治疗后的EF和LVEDD分别为(38.9±7.4)%、(52.3±5.8)mm,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1月3年。本组存活102例(91.07%),死亡10例(8.93%),其中:2例在术后1月因其它疾病突发死亡,4例患者术后3月和5月因肺水肿死亡,4例在术后12月因心衰死亡。结论左心室室壁瘤切除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存活状况,提高生存质量,是临床上较为可行的一种治疗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血清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浓度对溶栓再通的诊断价值。方法47例AMI患者分成三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未开通组12例(A组)、急性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介入组13例(B组)、尿激酶溶栓开通组22例(C组)。分别在病人入院时和行梗死血管再通术后2h内检测血清中H-FABP浓度。结果 A组、B组、C组H-FABP浓度入院时和再通术治疗后水平依次为(70.36±10.23)μg/L、(69.89±9.65)μg/L、(71.34±8.99)μg/L和(74.89±4.98)μg/L、(158.65±18.98)μg/L、(197.18±20.02)μg/L,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且治疗后C组与A组、B组对比差异亦显著(P<0.05);ROC曲线诊断灵敏度为85.9%,特异性为92.3%。结论因心肌细胞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的成功再灌注可导致血清中脂肪酸结合蛋白明显增高。因此脂肪酸结合蛋白可作为判断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患者血常规指数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21年12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自体组(n=29)与异体组(n=31),分别采用回收式自体输血、常规异体输血,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输血量、术前及术后循环指标、氧合状况、凝血指标、血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免疫及炎性指标水平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1 h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自体组术后1 h血氧饱和度(SvO2)水平高于异体组,氧摄取率(ERO2)水平低于异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1 d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1 d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自体组术后1 d外周血CD3+、CD4...  相似文献   
9.
1390例心脏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行瓣膜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病变合并肺动脉高压(肺高压)行瓣膜手术的疗效,探讨提高早期生存率的方法.方法:入选1390例行瓣膜置换手术或瓣膜成形术的瓣膜病合并肺高压(肺动脉收缩压≥35 mmHg,1mmHg=0.133 kPa)患者,男性617例( 44.4 %),女性773例( 55.6%).按照肺高压诊断标准将患者肺动脉收缩压(PASP)35~50 mmHg分为轻度肺动脉高压组(轻度组,n= 331),PASP 51~70 mmHg者为中度肺动脉高压组(中度组,n=816),PASP >70 mmHg者为重度肺动脉高压组(重度组,n= 243).回顾性分析13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术中、术后处理方法.结果:.三组术后5~10d肺动脉收缩压比术前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比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1个月内),中度组比轻度组、重度组比轻度组的术后低心排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及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肺动脉收缩压较术前及术后5~10 d均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及术后5~10d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69例(98.5%)治愈出院,死亡21例(1.5%),其中轻度组死亡4例(1.2%),中度组死亡12例(1.5%),重度组死亡5例(1.5%).平均随访时间16.5±5.7个月,随访率88.3%(1209例).结论:肺高压是心脏瓣膜手术的危险因素,但只要综合评价病情、注意围手术期心肺保护和积极控制肺高压,手术疗效确切,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心瓣膜置换术的术中及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行CABG+心瓣膜置换术75例,共移植血管136支,平均每例移植血管1.81支,其中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MVR)3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6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DVR)22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6.7%,5/75),死亡原因:低心排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心室颤动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随访64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7年,晚期死亡2例,其余62例心功能明显改善,心绞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CABG联合心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心瓣膜病的有效方法,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尽量缩短心肌缺血时间以及完全的心肌再血管化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