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16篇
药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覃浩强 《内科》2012,7(5):495-496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负荷后2h血糖等糖代谢特点。方法对66例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r)以了解糖代谢情况。结果确诊为糖尿病患者8例(12.1%),其中通过OGTr检查确诊者6例;3例患者糖耐量(IGT)异常;糖代谢异常率达16.7%。结论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糖代谢异常以糖负荷后2h血糖升高为主,对该类患者应及时行OG'IT检查,及时发现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以利于治疗和患者的恢复,进行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2.
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大部分预后差,病死率高达14.6%[1].国外学者Paciaroni等[2]对177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长期随访(平均1.2年),结果病死率竟达45%.颈内动脉闭塞病死率如此之高,如何进行有效防治,是广大医务工作者要面对的重要课题.现将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临床特征及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是指脑梗死供血区内动脉血液漏出继发性脑出血。目前溶栓疗法成了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一个热点,一些大型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明溶栓疗法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率和减少后遗症,但是此法会增加包括出血性脑梗死在内的颅内出血的机会。因此,了解HI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至关重要,可为今后安全有效地应用溶栓疗法提供相关资料,也为更好地选择适合溶栓的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覃浩强 《疑难病杂志》2006,5(5):388-389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yndrome,SIHS)最先于1938年由德国神经病学专家Schalten-brand提出[1],是指原因不明的脑脊液不足,导致低颅压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中枢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无创伤和腰穿史。SIHS病程几周或几个月不等,好发于女性,男女比例约1∶3[2],主要临床特点是体位性头痛,一般预后良好,常自然缓解,但也有合并硬膜下血肿导致紧急手术的病例报告,因此在诊治SIHS时应引起重视。Schievink[3]的最近一份研究显示SIHS仍经常被误诊,因此有必要增加对本病的认识,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1病因SIH…  相似文献   
5.
覃浩强 《海南医学》2011,22(7):47-48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病因、治疗方法与预后。方法选择发病72h内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因、治疗方法与预后。结果 21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19例单侧严重偏瘫,2例四肢全瘫,11例伴严重意识障碍,19例单侧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2例双侧大脑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死亡13例。8例未死亡者出院时生活不能自理。结论急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死亡率高、预后差、颈内动脉成形与支架植入术及口服华法令可降低颈内动脉闭塞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谢俏  潘莉  覃浩强 《华夏医学》2014,27(5):42-45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和头颅MRS对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治疗的58例癫痫患者分别行EEG和头颅MRS检查,并对比分析两者的检查结果。结果:58例癫痫患者头颅MRS检查的阳性率77.6%(45/58),高于EEG异常率56.9%(33/5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EG和头颅MRS都是诊断癫痫的重要方法,EEG对癫痫的诊断及分型有重要意义,而MRS对难治性癫痫诊断的敏感性高于脑电图,MRS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脑电图在定性、定位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抗凝与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2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抗凝组和抗血小板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抗凝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抗血小板组患者给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治疗14 d后的mRS评分和Barthel评分;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 d、治疗7 d、治疗14 d后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7 d、14 d,抗凝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抗血小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抗凝组患者的mRS评分显著低于抗血小板组,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抗血小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脑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等出血性并发症。结论与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对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抗凝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恢复其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及社会医疗保障的逐步完善,急症危重患者病死率已降低,相当一部分患者脱离濒死险境成为持续植物状态(PVS)。如何恢复PVS患者意识,是神经科医务工作者的难题,在救治过程中,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笔者对我院2000~2004年68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进行脑脊液置换及鞘内注入地塞米松注射液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覃浩强  杨仕良  谢俏  谢朝欢 《内科》2014,(3):255-257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狭窄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住院并行头颅GE-MRA检查的120例患者,根据有无脑血管狭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脑血管狭窄组)60例(又分轻、中、重度狭窄)及对照组(脑血管正常组)60例,对两组患者行hs-CRP及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并比较分析血浆hs-CRP、D-二聚体、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吸烟史等因素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度脑血管患者的hs-CRP及D-二聚体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高血压,高hs-CRP水平与脑血管狭窄密切相关。结论吸烟,高血压,hs-CRP升高是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吸烟与脑血管狭窄高度相关。应及时干预危险因素,避免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