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1年   8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浆低温保存对检测HBsAg和抗-HCV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规定全血标本保存时间为输血后3个月,血浆标本保存6个月,一旦出现输血后肝炎,标本早已过时而消毁,患者、医院、血站为此纠缠不休。为此,本研究用ELISA法在同等试验条件下检测低温保存(-20℃以下)3、6、9、12个月的血浆标本,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习惯性流产通用定义是把连续 3次或 3次以上的自然流产称为习惯性流产。是妇科常见难治疾患 ,其原因有解剖性的、遗传性、内分泌性和感染性等 ,还有 67 6%左右属原因不明的原发性习惯性流产 (recurrentspontaneousabortion ,RSA) 〔1〕,4 0 %可归咎与免疫因素有关〔2、3、4、5〕。能查明原因的 ,根据病因治疗 ,但对RSA患者 ,疗效很差 ,临床效果往往不能肯定。1981年Beer〔8〕 等给RSA患者输入第三者的白细胞防止流产 ,自此以后 ,用免疫疗法治疗RSA迅速开展 ,我国学者林其德〔2〕、曲陆荣等〔4…  相似文献   
3.
4.
我国采供血机构绝大多数血站的实验室都是在2001年国家国债专项建设支持下重建与改造。在"非典"发生以前,我国还没有颁布有关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标准和规范。血站检验科实验室属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应参照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使用流动采血车街头采血是桂林市中心血站保障血液来源的主要方式.然而由于采血车条件及人员所限,街头采血时对无偿献血人员的血型检验只做正定型,有可能造成血型误判.作者对本血站2010年流动采血车的血型初检错误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2006~2010年桂林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克文 《内科》2011,6(2):146-147
目的 分析桂林市2006~2010年来无偿献血者传染病标志物指标的变化情况,为制定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桂林市2006~2010年273 929例无偿献血者五项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LT异常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其次为HBsAg阳性,梅毒、抗-HCV、抗-HIV也存在一定的阳性率.结论 应不断加大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力度,切实做好献血前快速筛查检测,在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情况下提高血液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桂林市无偿献血者抗-HIV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分析桂林市无偿献血者抗-HIV检测情况,为保证输血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对桂林市2010年53 138例次无偿献血者抗-HIV初筛试验及确认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进口试剂和国产试剂均为初筛反应性的5例标本,经确认试验均为确认阳性。进口试剂初筛反应性而国产试剂初筛阴性的25例标本,经确认试验有1例为确认阳性。结论对无偿献血者抗-HIV检测最好是使用国产和进口2种试剂,有利于提高抗-HIV检测的准确性,保证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8.
以18年在岗实践,总结出5点关于血站检验科管理经验.认为血站实验室科主任个人素质,诸如洞察力、学养、医德、驾驭力是搞好本职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血液质量安全是血站的命脉。按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1,2],血站检验科应建立实施质量分目标管理,使管理的效果更具有可测量性和科学,才能有效实现血站质量总目标,从而支持和贯彻血站质量方针,确保血液质量安全有效。现就本站检验科质量管理更新的实践及体会总结如下。1原有质量分目标存在的主要不足及更新2008年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时,原科室标准操作规程《桂林市中心血站检验科质量目标》(2008A版)中提出的质量分目标为:确保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桂林市近5年来无偿献血者传染性疾病指标的筛查情况,为制定预防传染病输血传播、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桂林市2006~2010年273 929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的ALT、HBsAg、抗-HCV、抗-HIVS及SY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LT、HBsAg、抗-HCV、抗-HIVS及SYP总阳性率增高,由2.60%升高至3.37%。其中ALT异常率从0.31%上升为2.22%,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HBsAg阳性率从1.6%下降至0.43%;抗-HCV、抗-HIV及SYP的阳性率尽管变化不大,但维持在一定的阳性率范围,是血液报废的原因之一。结论 加强献血者传染性疾病相关指标检测,是在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情况下提高血液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