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外在注意力焦点策略常用于运动员和健康人群学习运动技能,现也被用于指导神经损伤患者运动康复。本文综述外在注意力焦点策略的概念、理论基础及其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现状,发现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指导患者执行外在注意力焦点策略的时机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2.
刘晟  裴子文  孟宪梅 《中国康复》2019,34(8):426-431
目的:综合评价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WOS核心集合、CINAHL、EMbase、OCLC、ProQuest、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关于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5.1.0版Cochrane 评价手册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RevMan 5.3软件对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共纳入46篇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30篇文献以吞咽功能评分为结局指标,评价了神经肌肉电刺激+常规吞咽训练与常规吞咽训练的治疗效果比较,Meta分析结果显示,SMD=0.60,95%CI=0.11~1.09(P<0.05);7篇文献以治疗效果是否有效为结局指标,评价了神经肌肉电刺激+常规吞咽训练与常规吞咽训练的治疗效果比较,Meta分析结果显示,OR=0.21,95%CI=0.13~0.35(P<0.05);4篇神经肌肉电刺激与常规吞咽训练比较,以吞咽功能评分为结局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SMD=0.04,95%CI=-0.19~0.26(P>0.05);3篇神经肌肉电刺激与针灸治疗效果比较,以吞咽功能评分为结局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SMD=0.52,95%CI=-0.21~1.26(P>0.05);3篇神经肌肉电刺激与电针治疗效果比较,以吞咽功能评分为结局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SMD=0.45,95%CI=-0.31~1.22(P>0.05);2篇神经肌肉电刺激与肌电反馈治疗效果比较,以吞咽功能评分为结局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SMD=0.77,95%CI=-0.05~1.58(P>0.05)。结论:常规吞咽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与单纯常规吞咽训练治疗效果比较有统计学提高;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与常规吞咽训练、针灸疗法治疗、电针疗法治疗、肌电生物反馈等相比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介绍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在不同动作模式下的神经肌肉激活特征,并结合下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变化分析其神经肌肉控制缺陷,旨在进一步明确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损伤机制,并为其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肌内效贴:作为一种临床辅助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与运动相关的损伤。通过不同的肌内效贴贴扎方式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在损伤后减轻疼痛、消除肿胀、改善活动度以及改善运动表现等方面具有一定疗效,但也有学者指出其疗效存在安慰剂效应。作者针对肌内效贴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是否具有疗效以及其疗效是否为安慰剂效应进行分析。 延迟性肌肉酸痛:是指由于不习惯的或离心的运动导致迟发性地肌肉疼痛、压痛以及肌肉功能障碍等症状,通过休息一般在一周内可完全恢复,但其造成的炎症、肿胀和疼痛等症状会阻碍运动员或其他体力劳动者达到最佳运动水平。目前,临床采用治疗手段效果尚可,尚不明确最佳治疗策略。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一直是体育领域和医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背景:既往研究显示肌内效贴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疗效尚不一致。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定量评价肌内效贴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疗效,旨在为此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从中国知网、万方数字资源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EBSCO等数据库中关于肌内效贴治疗延迟性肌肉酸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10月。采用Cochrane协作网中随机对照试验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 15.0进行Meta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9项随机对照试验,共382例患者。Meta分析发现,肌内效贴组主观疼痛评分(目测类比评分)明显低于无刺激组[SMD=-0.85,95%CI(-1.32,-0.39),P=0.000 3],肌内效贴组肌酸激酶水平较无刺激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MD=0.30,95%CI(-0.17,0.76),P=0.21];与假刺激组相比,主观疼痛评分[SMD=-0.20,95%CI(-0.46,0.06),P=0.13]和肌酸激酶水平[SMD=0.22,95%CI(-0.06,0.49),P=0.12]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肌内效贴可能有利于减轻延迟性肌肉酸痛患者主观疼痛程度,其疗效存在安慰剂效应。ORCID: 0000-0001-8000-4236(耿治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外在注意力焦点策略(EFs)的肩关节辅助活动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额外进行基于EFs的肩关节辅助活动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AROM)评定,并采用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中文版 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量表(CMS)和简化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量表(FMA-UE)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AROM、CMS评分及FMA-UE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ARO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CMS评分和FMA-U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施行基于EFs的肩关节辅助活动治疗有助于进一步缓解卒中后肩痛患者的肩痛症状,减轻肩关节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神经松动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轻中度CT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甲钴胺口服,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对患侧腕部行正中神经松动术,每天治疗10 min,每周治疗6 d;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每次治疗总冲击次数为2000次,功率密度为0.16 mJ/mm2,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 d。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分别采用整体症状评分(GS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对患者腕部正中神经进行电生理检查,检查指标包括拇指-腕及中指-腕感觉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拇短展肌复合动作电位(CMAP)、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DML)及运动传导速度(MCV)等。 结果 治疗2周及4周后,发现2组患者GSS及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观察组GSS评分[分别为(13.12±4.55)分和(7.56±5.01)分]及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32±1.66)分和(1.22±1.08)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正中神经DML[(3.65±0.73)ms]、拇指-腕SCV[(45.12±5.56)m/s]、中指-腕SCV[(55.45±7.67)m/s]、拇短展肌CMAP[(8.23±3.15)mV]、拇指-腕SNAP[(13.21±4.23)μV]及中指-腕SNAP[(13.45±3.89)μV]均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仅有正中神经DML[(3.68±0.77)ms]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改善(P<0.05),拇指-腕SNAP[(10.78±4.34)μV]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上述各项电生理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神经松动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CTS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增强腕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肌内效贴(KT)贴扎对慢性踝关节不稳(CAI)的即刻影响及短期疗效。方法:60例慢性CA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KT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功能训练,KT组在此基础上辅以KT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治疗4周后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测试踝关节外翻平均峰值力矩(E-PT),并结合Y平衡测试(YBT)、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问卷(CAIT)及自觉踝关节稳定性量表(PA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即刻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同时间比较,KT组YBT评分均明显提高(均P<0.05),PAI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4周后,2组E-PT、YBT评分、CAI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PAI评分明显降低(均P<0.05),且KT组YBT评分、CAIT评分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更高(均P<0.05),且PAI评分更低(P<0.05)。结论:肌内效贴治疗能即刻增强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关节稳定性,在常规功能训练基础上结合肌内效贴治疗利于进一步改善其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