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7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F.monophora体外感染模型中地塞米松(DEX)对模式识别受体及免疫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四组:F.monophora与加入DEX的巨噬细胞共培养组、F.monophora与巨噬细胞共培养组、单纯加入DEX的巨噬细胞组及巨噬细胞空白对照组。定量PCR检测各组中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TLR-2、TLR-4的表达;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中TNF-α的表达量。结果:F.monophora与巨噬细胞共培养组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及单纯加入DEX组的Dectin-1表达显著升高,在加入DEX后Dectin-1表达明显受到抑制(t=121 900,P0.05);加入DEX的共培养组中TLR-2表达增加,但与F.monophora和巨噬细胞共培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 022,P0.05);F.monophora感染引起TLR-4显著下调,加入DEX对TLR-4表达无影响(t=2 021,P0.05)。相对于F.monophora与巨噬细胞共培养组,DEX共培养组中巨噬细胞分泌TNF-α的量显著下调(t=1 514 000,P0.05)。结论:DEX可抑制巨噬细胞Dectin-1的表达,并下调TNF-α的表达量,进而使机体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但对TLR-2、TLR-4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皮下真菌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致病菌菌学动态变化。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19年12月近30年我院皮肤科254例皮下组织真菌感染患者的一般特征、皮损组织病理、诊断及菌种分析。结果:平均每年确诊8.4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7.78岁,男女患病率为1.46 ∶1,最常见感染部位为上肢(31.10%),31~60岁患者为主要感染人群(46.12%)。孢子丝菌病仍是最常见的皮下组织真菌感染(55.91%),但近20年其病例数有下降趋势。着色芽生菌病病例数近10年发病较前20年明显升高(P<0.05)。球形孢子丝菌和Fonsecaea monophora分别为孢子丝菌病及着色芽生菌病主要致病菌。结论:孢子丝菌病为最常见皮下真菌感染,着色芽生菌病例有增多趋势。基于原发与继发免疫缺陷疾病发病率的增高,少见菌种引起的感染在近10年明显增多。分子鉴定可为发现新致病菌、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 BDG)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辅助诊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336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病例分别进行血清BDG检测和真菌培养鉴定;对比分析血清BDG检测和真菌培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BDG检测阳性171例,阳性率为50.89%(171/336);真菌培养阳性141例,阳性率为41.96%(141/336)。真菌培养阳性组血清BDG含量为(131.18±102.91)pg/mL,真菌培养阴性组血清 BDG 含量为(45.06±33.64)pg/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7, P<0.01)。以真菌培养结果为标准,BDG检测的敏感性为54.61%(77/141),特异性51.79%(101/195);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5.03%(77/171)和61.21%(101/165)。真菌培养显示白念珠菌仍然是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结论:BDG检测可实现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的快速诊断,但对(1-3)-β-D-葡聚糖阳性结果需辅以真菌培养鉴定,两者联合使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头癣及其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 对1997年2月至2010年8月在本院皮肤科诊治的241例头癣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1例头癣患者中白癣179例占74.27%,脓癣34例占14.11%,黑点癣28例占11.62%,未发现黄癣。病原菌中犬小孢子菌182株占80.89%,紫色毛癣菌25株占11.11%,须毛癣菌10株占4.44%,断发毛癣菌3株占1.33%,红色毛癣菌2株占0.89%,石膏样小孢子菌2株占0.89%,疣状毛癣菌1株占0.44%。患者年龄段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感染人群为学龄前儿童占39.00%。结论 广州地区头癣中白癣所占比例最高;犬小孢子菌为头癣患者的主要致病菌;主要感染人群为学龄前儿童。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并评价实验室自建的红色毛癣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数据库的可行性。方法将红色毛癣菌标准菌株ATCC 28188用沙保罗葡萄糖琼脂(SDA)平板28℃培养5d,分别用双甲酸夹心法和甲酸提取法作为蛋白提取方法,利用MALDI-TOF MS对标准菌株进行质谱数据采集,建立2种不同蛋白提取方法的菌株数据库"双甲酸夹心法自建库"和"甲酸提取法自建库";并用2种蛋白提取方法对21株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进行蛋白提取后,分别选取"双甲酸夹心法自建库+Bruker商品库"、"甲酸提取法自建库+Bruker商品库"和"Bruker商品库"做质谱鉴定,从而对各数据库的鉴定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甲酸提取法自建库+Bruker商品库"对21株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的鉴定得分显著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率为21/21;"Bruker商品数据库"与"Bruker商品数据库+双甲酸夹心法自建库"的鉴定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室建立的"甲酸提取法自建库+Bruker库"对红色毛癣菌的鉴定能力好,适用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与待测菌统一培养条件所建立的数据库丰富了原有的数据库信息,使待测菌的鉴定更为准确。双甲酸夹心法操作简便,但对红色毛癣菌蛋白提取的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病原学方面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病原菌和药敏差异,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RVVC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加以比较,同时采用真菌药敏培养法对常用抗真菌药物进行体外药物敏感研究。结果:1 634例RVVC患者中,共分离出569株念珠菌,其中白念珠菌339株,占59.58%;非白念珠菌230株,占40.42%。非白念珠菌由高到低依次为光滑念珠菌59.57%(137/230),热带念珠菌17.39%(40/230),克柔念珠菌12.61%(29/230),近平滑念珠菌5.65%(13/230),清酒念珠菌4.78%(11/230)。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均高于非白念珠菌,非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凸显。结论:白念珠菌仍是RVVC的主要致病菌,非白念珠菌中以光滑念珠菌比例最高。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敏感率最高,对唑类药物耐药性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 PM)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在宿主氧化杀伤中的作用。方法 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H2O2模拟氧化应激环境,于25 ℃和37 ℃震荡培养后检测上清液中ACP的活性。通过用特定培养基诱导酶分泌、灭活、抑制剂处理的方法获得不同酶活性的PM分生孢子,建立分生孢子与巨噬细胞共培养模型;利用H2DCFDA标记联合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ROS的释放量,CFU及透射电镜观察巨噬细胞对PM的杀伤情况。结果 PM菌丝相及酵母相均能分泌ACP,加入H2O2后两相ACP活性均提高;诱导PM分泌酸性磷酸酶,巨噬细胞ROS释放量及对菌体杀伤能力被抑制;将酶抑制后,巨噬细胞ROS释放量增加,对菌体杀伤能力增强。结论 PM在氧化应激条件下能通过分泌ACP抑制巨噬细胞ROS产生,从而抵御宿主的氧化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一般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的肿瘤急症的特点,探讨其救治措施。方法:对我院急诊科1997—2006年收治留观的肿瘤急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197例.77.7%入院前已诊断患有肿瘤。恶性肿瘤占98.0%。经急诊治疗后好转93例(47.2%),死亡50例(25.4%)。发生急症的肿瘤主要有肺癌(57.9%)、肝癌(5、1%)、直肠癌(5.1%)等。肿瘤急症常表现为感染(37.1%)、疼痛(11.2%)、出血(10.2%)等。67.7%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最常见的是肺部感染。血象升高的患者中发生死亡的比例高于血象正常的患者(P〈0.01)。57. 0%出现贫血,多属于轻一中度,常见发生贫血的是肺癌(57.5%)、消化系统肿瘤(29.2%)。肿瘤急症的急诊处理主要是内科治疗,只有1.6%进行了急诊手术治疗。结论: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增加及癌症生存者人群迅速增长,急诊医师应加强对肿瘤急症的认识,及时处理,避免危及生命,也为以后的治疗争取时间、提供机会。[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1991~2011年疑诊深部真菌感染的分离株的菌种情况,了解其动态变迁,为临床医生对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提供帮助。方法:统计、分析1991~2011年我科真菌室接受的疑诊为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真菌,并对前后十年白念珠菌、非白念珠菌,马尔尼菲青霉的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从27801份标本中分离出阳性标本8794份,阳性率31.63%,分离出26个菌种,共8867株真菌。分离出的菌株主要有: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其他念珠菌,曲霉菌,新生隐球菌,申克孢子丝菌,马尔尼菲青霉,着色真菌等。2001~2011年间与1991~2000年间比较,白念珠菌构成比下降(礸2=62.3),而非白念珠菌(礸2=125.9)和马尔尼菲青霉(礸2=5.1)构成比上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白念珠菌和非白念珠菌是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后十年来,白念珠菌的构成比显著下降,非白念珠菌、马尔尼菲青霉构成比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40岁,因左小腿红肿、结节伴发热4月就诊。皮肤科检查:左小腿见大片红斑、肿胀,触之感皮下结节,质软,结节中央见破溃及结痂。右股外侧、腰部、骶尾部可见散在红斑,右股外侧及骶尾部可见数个溃疡及窦道,溃疡口见大量脓性分泌物。取皮下结节内穿刺液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并对培养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致病真菌为Phialemonium curvatum。使用伏立康唑及伊曲康唑治疗后,患者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