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外科学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观察末端开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内水柱流向初步判断导管是否发生异位的可行性。[方法]267例病人置管至预定长度后在导管头端连接充满生理盐水、透明的输液延长管,使导管与大气相通,指导病人深呼吸,同时观察延长管内水柱流向。若水柱向心脏方向流去,说明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若水柱在管口波动,或溢出管外,说明导管异位,尖端逆行在血管内,将判断结果与胸部 X线片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置管267例,异位31例,水柱流向法判断结果与胸部 X线片结果一致(P〈0.05)。[结论]观察末端开口PICC导管内水柱流向,可早期判断是否发生导管异位,及时调整,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静脉治疗信息化精准质控模式的临床实践效果。方法根据静脉治疗行业标准建立静脉治疗信息化精准质控模式,比较该质控模式实施前(2017年)和实施后(2018年)的质控数据。结果新质控模式实施后床旁质控、质控结果汇总、生成各类质控报表的耗时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临床护士静脉治疗专科理论知识掌握达标率、静脉治疗相关操作规范执行率显著高于实施前(均P0.01);输液工具选择正确率、患者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基于静脉治疗行业标准建立的静脉治疗信息化精准质控模式,可以提高质控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提高静脉治疗相关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3周岁意外伤害患儿上腔静脉置入20 cm中长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1~3周岁意外伤害患儿为研究对象,2016年1月—2017年12月置入PICC意外伤害患儿为对照组,2018年1月—2019年10月采用20 cm中长导管置管的意外伤害患儿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PICC导管,观察组采用20 cm中长导管,比较2组意外伤害患儿置管总费用、导管末端位置准确率、导管留置时间、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0 cm中长导管置入上腔静脉费用(752元)较PICC导管费用(1 953元)低;2组患儿导管末端到达理想位置(上腔静脉下1/3)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 cm中长导管置入上腔静脉能够为1~3周岁意外伤害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通路,同时较PICC置管相比,可降低患儿的置管费用,置入上腔静脉达理想位置与PICC导管相同,其留置时间与PICC导管相当,满足患儿治疗需要,不增加并发症发生,安全可行,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4.
对比剂高渗、高黏的特性及瞬时高速的注射方式导致外渗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比剂渗漏可导致检查失败,造成患者局部组织肿胀、剧烈疼痛,甚至会引起皮下组织坏死、关节功能障碍[1].耐高压留置针的使用可降低外渗的发生率,但对于肥胖、水肿的患者,穿刺困难程度增加.注射对比剂之前,应对血管进行评估,并对穿刺困难的患者使用可视化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尖端腔内心电定位准确性,并构建最佳长度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7月我院1 586例PICC置管患者资料,评价腔内心电定位长度与理想长度的相关性,并分析影响腔内心电定位长度的因素,应用多元回归方程构建置入最佳长度的预测模型。结果纳入的1 586例PICC置管患者中从右侧血管置入1 336例,左侧血管置入250例。腔内心电定位长度、体表测量长度与理想长度均呈正相关,且腔内心电定位长度与理想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腔内心电定位长度(Y)为因变量,体外测量深度(X1)、性别(X2)、导管类型(X3)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方程左侧Y=7.582+0.881X1-0.875X2(R2=0.777,F=433.697,P<0.001),右侧Y=7.064+0.878X1-0.908X2-0.322X3(R2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生理盐水联合无导针器技术在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厦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 268例)与观察组(1 27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超声引导套件进行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观察组采用生理盐水联合无导针器技术进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比较2种置管方法置管费用、1次穿刺成功率、PICC置管时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每例患者置管总费用均为1 884元,对照组每例患者置管总费用均为2 023元,观察组患者置管总费用低于对照组;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PICC置管时误入动脉、神经损伤、送管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中应用生理盐水联合无导针器技术,能够降低患者的置管费用,提高1次穿刺成功率,且不会增加置管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超探头压迫法在阻止PICC导管异位入颈静脉中的效果。方法将592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6例)和对照组(29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穿刺送管,即当导管即将进入锁骨下静脉中段时,嘱患者将头转向穿刺侧,下颌尽量靠近肩部;观察组在导管即将进入锁骨下静脉中段时,采用B超探头压迫颈静脉法。观察两组置管异位入颈静脉的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异位入颈静脉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P0.05)。结论超声探头压迫法能有效预防PICC导管尖端误入颈静脉,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中等长度静脉导管尖端位于不同位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便利选取2020年9月—2021年1月浙江省、福建省、江苏省、辽宁省共6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Excel生成的随机数字将其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1的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试验组2导管尖端位于胸壁段腋静脉,对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超声引导下应用2次改良塞丁格技术经股静脉留置中线导管在晚期肺癌合并上肢静脉压迫综合征(SVC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2016年1月~2018年6月住院并诊断为晚期肺癌合并SVCS的1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超声引导应用2次改良塞丁格技术经股静脉置入中线导管,出院且确定不在其他医疗机构继续输液治疗时即拔除导管,如有需要,在患者下次住院时再行中线导管置管,并给予有针对性地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中,1例出现Ⅰ级静脉炎,给予喜辽妥乳膏外涂后好转; 3例在穿刺后1~3 d出现穿刺点渗血,明胶海绵压迫穿刺点后未再渗血;中线导管置管的平均费用为409. 23元,明显少于1次PICC的置管费用(1360元)。结论:对晚期肺癌合并SVCS的患者经超声引导下应用2次改良塞丁格技术经股静脉置入中线导管,安全可行,可满足患者的临终需求,避免管路相关并发症,降低患者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降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双腔耐高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堵管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98例在本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而置入双腔耐高压PICC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移植时间分为对照组(37例)和干预组(61例)。对照组行常规方法置管及维护,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持续质量改进。观察两组患儿PICC堵管发生率,PICC堵管所致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发生导管阻塞12例,8例因堵管导致非计划性拔管。干预组堵管8例,2例因堵管导致非计划性拔管。两组患儿堵管发生率及堵管所致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降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双腔耐高压PICC堵管发生率以及堵管所致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并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