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淋巴血管瘤(脉管瘤)包括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良性肿瘤和先天性畸形。此瘤多发于口腔颌面部和颈部的皮肤、黏膜、皮下、肌肉间。多数在婴儿期即出现,以后随身体的长大而增大,可使面颈部畸形、功能障碍。血管瘤或淋巴瘤一般为单发,有时2种肿瘤可混合发生[1]。我科于2004年8月收治了1例,该患儿经手术切除右面、颈部巨大淋巴血管瘤,达到Ⅰ期治疗目的,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病例介绍患儿,男,1岁,因出生即被发现右颌下有一约核桃大小肿块,于2003年9月27日本院口腔科就诊,诊断为“右颌下血管瘤”,给予口服激素治疗,肿块缓慢生长。2004年1月30日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具有pH响应性的透明质酸衍生物修饰的主动靶向载药空腔纳米球载体,并进行相关性能测定.方法:采用One-pot法制备空腔碳酸钙纳米球,并用透明质酸与壳聚糖的偶联物进行修饰,得到具有pH响应性的靶向给药载体;以阿霉素作为模型药物,对载体的粒径及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放进行考察;以人肝癌HepG2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烟碱乙酰胆碱受体部分激动剂金雀花碱(cytisine,CTS)经阳极离子导入透过离体猪皮。方法 采用HPLC-PDA建立并验证CTS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电流密度、药物浓度和药物基质对CTS透皮离子导入的影响。采用标志物对乙酰氨基酚解析CTS离子导入过程中电迁移和电渗的贡献。结果 CTS从水溶液中被动透皮不佳,但在离子导入条件下CTS的透皮递送量显著增加,将电流密度从0.15 mA·cm–2增加到0.5 mA·cm–2可使离子导入CTS的稳态流量呈线性增加(J=452.8I+31.51,r=0.998 3)。在使用0.5 mA·cm–2电流密度的条件下,给药池药物浓度的增加(2.5,5.0,10.0 mg·mL–1)可使累积透皮递送量显著增加。共离子导入对乙酰氨基酚证实了电迁移是CTS的主要递送机制(˃90%)。CTS的传导效率良好(6.63%~8.82%)。递送效率,即递送药物占所给予的制剂中的药物的百分数较高(在0.5 mA·cm–2时>40%)。CTS从离子导入贮库HEC水凝胶中递送时的累积透皮递送量为(1 551.94±322.19)μg×cm–2,与从CTS溶液中递送时的累积透皮递送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体外数据表明,使用较小面积的凝胶贴片通过透皮离子导入可以方便地递送治疗剂量的CTS。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制备甘草次酸/海藻酸钠修饰碳酸钙空腔纳米粒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以可溶性淀粉为模板剂制备中空球状碳酸钙纳米粒(CaCO3 Nps);在非均相体系中合成了甘草次酸/海藻酸钠聚合物(GA-ALG);并以聚合物(GA-ALG)为壳以中空结构的碳酸钙纳米粒为核,合成了壳核结构的GA-ALG-CaCO3 Nps。采用Malvern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子的粒度分布和Zeta电位,并通过SEM对纳米粒的形态进行表征。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评价载盐酸阿霉素(DOX)纳米粒的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特征。结果 纳米粒分布均一,平均粒径为(425.4±31.1)nm,PDI为0.289,Zeta 电位为(-17.0±0.3)mV。药物的载药量为(13.06±0.51)%,包封率为(78.35±3.08)%。;体外释放结果显示,纳米粒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结论 GA-ALG-CaCO3 Nps作为新型的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的pH响应性,并能显著提高载药量,还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为新型的纳米给药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一种新型利格列汀双层缓释片,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 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l propyl methyl cellulose,HPMC)为骨架材料、黄原胶为黏合剂,采用单因素设计筛选处方,进行利格列汀双层缓释片的制备,并绘制处方在pH 6.80介质中的体外溶出曲线;采用常规Ritger-Peppas、Higuchi、一级、零级释放曲线方程进行拟合,分析样品释药原理。结果 经优化后的样品由含药缓释层和含药速释层构成。缓释层由主成分利格列汀3 mg、缓释骨架材料HPMC(型号:K4M及K100M,用量均50 mg)、填充剂微晶纤维素100 mg、凝胶缓释基质黄原胶15 mg、润滑剂硬脂酸镁1 mg组成;速释层由主成分利格列汀2 mg、填充剂微晶纤维素10 mg、崩解剂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15 mg、润滑剂硬脂酸镁1 mg组成。最终结果与零级释放方程匹配度最高,极具相关性,拟合结果r2无限接近于1。结论 成功制得利格列汀双层缓释片,并实现零级释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