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肢体这一罕见部位副神经节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肢体副神经节瘤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资料。结果副神经节瘤生长缓慢,大多包膜完整,无出血坏死;镜下肿瘤细胞呈腺泡状或细胞球状排列,血窦丰富,分裂象少或无;主细胞恒定表达NSE、CgA等神经内分泌标记物,支持细胞表达S-100、GFAP,阳性信号围绕细胞巢周围较有特征性,但有时无表达,Ki-67增殖活性低。结论副神经节瘤发生于肢体非常罕见,极易与众多恶性肿瘤混淆,综合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可有效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2.
<正>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是一种近年来才得到命名的罕见的脾脏良性病变,临床和病理医师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临床存在过度治疗风险,病理诊断存在差异。现对3例SANT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进行分析,并通过文献复习,探讨该病变的临床特点和发生机制。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病例】男,75岁。因发现右前胸局部隆起无痛性包块2年余,增大半年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右胸部出现一直径2cm肿块并逐渐增大,近半年增大至直径5cm,病程中无发热、胸闷、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无心悸、体重减轻。平素体健,有烟酒嗜好,无家族遗传病史。查体:一般情况尚好。心、肺及腹部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皮肤瘢痕样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的诊断、误诊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收集1例皮肤瘢痕样MFH的临床资料,光镜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组织形态学与“席纹状(storiform)”多形性MFH相同。随访15个月因广泛转移而死亡,第一次会诊结果为非典型纤维组织细胞瘤(Atypical fibrous histiocytoma,AFH),经第二次会诊和后来的病理读片会确诊为皮肤MFH。结论:皮肤瘢痕样MFH非常罕见,临床更凶险,生存期更短。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对本病认识不够和鉴别不仔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组织学、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2例脾窭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组织学检查、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组织病理学特征表现为瘤结节位于脾红髓内,由相互吻合的血管腔构成,呈迷路样分布,常有乳头样结构突入腔内,部分细胞高柱状似鞋钉,部分胞质丰富似组织细胞,胞质内可见含铁血黄颗粒.免疫组化FⅧAg、CD34、CD31、CD68、AAT、Lys均为阳性.结论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脾血管源性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治疗以脾脏切除为主,因可合并恶性肿瘤,应进行仔细检查及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6.
手作为人类重要的劳动器官,在日常工作中极易受到损伤。手腕部损伤会严重影响上肢功能。目前,临床多采用腹部带蒂皮瓣、局部转移皮瓣及游离皮瓣移植方式修复手腕部创面[1]。2009年12月—2014年3月,我们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腕部创面11例,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11例中,男7例,女4例;年龄18~63岁,平均40岁。其中冲床轧伤4例,碾压伤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55岁.20年前右腕部不明原因出现肿物,逐渐增大,疼痛明显,于外院行肿物切除、植骨及内固定术.5年前右腕部再次出现肿物伴不适,在89医院行"内固定物取出,病灶清除术",病理诊断为"副脊索瘤".最近患者右腕部又出现肿物,伴疼痛及右腕关节活动受限.查体:右手背桡侧见一8 cm长手术瘢痕,右前臂远端外侧见一不规则肿块,大小5 cm×4 cm,质韧,边界不清,无活动度,触痛明显,右腕关节最大活动度约10°,右拇指内收功能受限,曲伸外展功能不佳,余指活动良好.MRI显示:右腕关节外侧偏前方不规则异常信号,边界尚清楚,边缘欠光整,病变内可见间隔,邻近骨质呈侵及征象,病变周围软组织结构较紊乱.入院后行"病段扩大切除、受累骨组织体外乙醇灭活回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术中见肿瘤约4 cm×4 cm,灰白半透明结节状,位于桡骨及舟骨之间,侵犯桡骨远端,并沿大鱼际两侧蔓延.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及肝硬化(LV)患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X基因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常见变异位点A1762T/G1764A进行检测分析,以探讨HBVX基因A1762T/G1764A变异与H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67例患者(包括37例HCC,35例非HCC患者)肝组织中HBV X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HCC组患者A1762T/G1764A突变率为85.7%(30/35),非HCC组患者(包括CHB及LV)A1762T/G1764A突变率为40.6%(13/32),HCC组双突变率明显高于非HCC组(P〈0.001)。结论:HBVA1762T/G1764A突变在HCC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aveolin-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状况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统计学方法,分析39例膀胱癌组织中Caveolin-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膀胱癌组织中Caveolin-1阳性率为28.2%(11/39),与正常对照组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胞质,少数病例显示核中定位,Caveolin-1在膀胱癌中表达阳性率与肿瘤的分级(1级0%、2级23.5%、3级53.9%)、分期(pTa-pT16.3%、pT2-pT443.5%)、生长方式(表浅型4.2%、侵袭型66.7%)密切相关,与年龄、性别无关。结论 Caveolin-1表达可作为判断膀胱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指标,Caveolin-1的异常表达、异常定位及可能的氨基酸突变,在膀胱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前臂骨间背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游离前臂骨间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腹部皮肤缺损8例,背部3例,指侧4例,转移皮瓣面积大小(2.0-4.0)cm×(2.0-6.0)cm.结果 本组14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部分成后,随访6周-6个月,修复手部皮肤外观功能满意.结论 该皮瓣是以前臂骨间背动脉穿支为蒂,具有不损伤前臂主干血管、血管解剖恒定、皮瓣较薄、供区损伤小与受区皮肤质地颜色相近等特点,适合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