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利用脉搏波传播速度间接测量血压时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陆渭明,李和平,蒋正尧,崔鲁宁(宁夏计算机技术研究所,银川)(宁夏医学院生理教研室,银川)陶上乘,张冬梅,涂继善,缑东元(宁夏药品检验所,银川)(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银川)关键词:脉搏波传播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左旋一叶蔌碱对心血管系统效应及其中枢神经机制。方法静脉、侧脑室及核团微量注射左旋一叶荻碱(L—Sec)麻醉大鼠,记录血压、心率变化。结果静脉注射L—Sec可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减慢,而侧脑室注射及核团微量注射均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结论L—Sec可能拮抗了γ-氨基丁酸能神经的抑制性调节作用,导致交感神经兴奋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背景:特定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等细胞分化。但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含量极低,体外如何获取、纯化并使其高效快速增殖是组织工程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前提。 目的:优化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进行纯化、鉴定,同时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观察。 设计、时间和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5-09/2006-07在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兔龄2个月雌性新西兰纯种大耳白兔1只,用于间充质干细胞取材及原代培养。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贴壁筛选法并结合传代对抽取的骨髓液进行纯化。首先将培养瓶中的培养液吸出,加PBS后再加入2.5 g/L胰酶约3.0 mL,置于37 ℃培养箱中,两三分钟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当细胞胞质回缩,细胞变瘦长,细胞间隙增大,同时有少量脱壁的圆形细胞时可终止消化,加入含血清的L-DMEM完全培养基即可。按1.0×108 L-1的密度接种到一次性塑料培养瓶中进行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超微结构和表面标志物的表达;第1,3,5,8,10代细胞的增殖情况,并绘制出生长曲线。 结果:①经密度梯度离心法、贴壁筛选法并结合传代方法所得的间充质干细胞很纯,第3代和第5代细胞形态单一,细胞排列具有典型的漩涡状结构。②透射电镜观察显示间充质干细胞核大,以圆形或类圆形为主,胞核比例大,细胞器少,为低分化细胞。③传代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第1,3,5代细胞增殖能力强,细胞生长旺盛,而第8,10代细胞增殖明显减弱。④所分离培养的细胞表达CD44、CD90,不表达CD34,电镜观察为低分化细胞。 结论:分离培养的细胞为间充质干细胞且成分单一,具有干细胞特性,第3代和第5代细胞很纯且其增殖能力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往的研究表明胃动素存在于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在中枢注射胃动素具有促进清醒大鼠胃运动的作用。但糖尿病大鼠中枢胃动素表达含量及中枢注射胃动素对糖尿病大鼠胃运动的潜在作用目前尚未报导。本研究探索糖尿病大鼠胃动素免疫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的表达,观察侧脑室微量注射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红霉素(erythromycin, EM)对正常和糖尿病大鼠胃运动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下丘脑胃动素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特征。在胃窦浆膜层植入应力传感器,测定清醒大鼠胃运动的幅度和频率。结果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胃动素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大鼠(P<0.05)。脑室内微量注射EM可以明显促进糖尿病大鼠的胃运动。注射91.56nmol的EM五分钟后,大鼠胃窦运动幅度升高(174.82±48.62)%(P<0.05),运动频率加快(70.43±27.11)% (P<0.05)。在脑室内微量注射胃动素拮抗剂GM-109后,再注射EM, 其促胃运动效应可被部分阻断。结论糖尿病大鼠中枢胃动素对胃运动有一定的调制作用,而且脑室内微量注射的EM是通过脑内的胃动素受体介导而发挥其促胃动力效应。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nesfatin-1对大鼠迷走神经复合体(DVC)内胃扩张敏感神经元和葡萄糖感受神经元放电频率的调制作用,探讨其参与摄食调控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多管玻璃微电极记录单个细胞单位放电的电生理学方法,观察大鼠DVC区微量注射nesfatin-1前后上述两种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以微量注射9 g/L NaCl作对照。结果在DVC中记录到经多管微电极给予葡萄糖的109个神经元,有46个神经元放电频率降低(鉴定为G-INH);31个神经元放电频率升高(鉴定为G-EXC);32个神经元对葡萄糖没有反应。在39个G-INH经多管微电极给予nesfatin-1,有33个神经元放电频率降低,1个神经元放电频率升高,5个神经元对nesfatin-1无反应。在26个G-EXC神经元中,有20个神经元放电频率升高,3个神经元放电频率降低,3个神经元对nesfatin-1无反应。对89个神经元进行胃扩张(GD)刺激,在DVC中记录到48个神经元被激活(鉴定为GD-EXC),21个神经元被抑制(鉴定为GD-INH),其余20个神经元对胃扩张无反应。在42个GD-EXC神经元中,32个神经元被nesfatin-1所兴奋,10个神经元对nesfatin-1无反应。在18个GD-INH神经元中,16个神经元被nesfatin-1所抑制,2个神经元无反应。上述两类神经元经多管微电极给予9 g/L NaCl,注射前后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esfatin-1能够调制DVC胃扩张敏感神经元和葡萄糖感受神经元的兴奋性,这可能是nesfatin-1抑制摄食的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7.
背景:特定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等细胞分化.但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含量极低,体外如何获取、纯化并使其高效快速增殖是组织工程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前提.目的:优化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进行纯化、鉴定,同时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观察.设计、时间和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5-09/2006-07在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兔龄2个月雌性新西兰纯种大耳白兔1只,用于间充质干细胞取材及原代培养.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贴壁筛选法并结合传代对抽取的骨髓液进行纯化.首先将培养瓶中的培养液吸出,加PBS后再加入2.5 g/L胰酶约3.0 mL,置于37℃培养箱中,两三分钟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当细胞胞质回缩,细胞变瘦长,细胞间隙增大,同时有少量脱肇的圆形细胞时可终止消化,加入含血清的L-DMEM完全培养基即可.按1.0X 108L-1的密度接种到一次性塑料培养瓶中进行培养.主要观察指标: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超微结构和表面标志物的表达;第1,3,5,8,10代细胞的增殖情况,并绘制出生长曲线.结果:①经密度梯度离心法、贴壁筛选法并结合传代方法所得的间充质干细胞很纯,第3代和第5代细胞形态单一,细胞排列具有典型的漩涡状结构.②透射电镜观察显示间充质干细胞核大,以圆形或类圆形为主,胞核比例大,细胞器少,为低分化细胞.③传代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第1,3,5代细胞增殖能力强,细胞生长旺盛,而第8,10代细胞增殖明显减弱.④所分离培养的细胞表达CD44、CD90,不表达CD34,电镜观察为低分化细胞.结论:分离培养的细胞为间充质干细胞且成分单一,具有干细胞特性,第3代和第5代细胞很纯且其增殖能力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干迷走神经复合体(DVC)区微量注射ghrelin对摄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给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36只大鼠,行DVC区埋管手术,术后恢复7 d.7 d后给药组大鼠DVC区微量注射20 pmol的ghrelin,正常对照组大鼠DVC区微量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给药后1、2、3 h取大鼠下丘脑提取RNA,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肽Y(NPY)及刺鼠色蛋白相关蛋白(AgRP)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给药组大鼠给药后1、2、3 h下丘脑NPY mRNA和AgRP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79~9.12,P<0.05).给药组大鼠给药后2 h下丘脑NPY mRNA和AgRP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给药后1 h及3 h组(F=16.55、10.45,q=3.89~4.45,P<0.05),但给药后1 h与3 h下丘脑NPY mRNA和AgRP 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作用于大鼠DVC区的ghrelin可能通过下丘脑弓状核NPY、AgRP神经通路促进摄食活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和鉴定携带有外源fat-1基因的转基因小鼠。方法将fat-1基因的cDNA与动物表达载体pEF—neo连接,构建pEF-fat-1重组质粒,酶切、测序鉴定正确后,以显微注射法把线性化重组质粒注射到小鼠受精卵的雄原核中,并将受精卵移植到受体鼠的输卵管中产出转基因小鼠,通过PCR、Southern blot杂交等方法确立阳性整合有目的基因的G0代小鼠。结果成功构建了pEF-fat-1重组质粒,将其显微注射到小鼠受精卵中,得到G0代小鼠,PCR、Southern blot杂交确立了4只整合有fat-1基因的首建鼠。结论fat-1基因可整合到小鼠体内,得到的转基因小鼠为研究fat-1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