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仅有八条原文,是六经证治篇中最为简略的一篇.为此,有关该篇证治意义及有关太阴病辨证论治方法的讨论,尚未在学术界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众所周知,在中风伤寒的传变过程中太阴病并非罕见.临床辨治恰当,多数患者可望治愈;反之,正气及阴血亏耗,寒湿或水饮久聚,病情亦会转为危重.为深入理解太阴篇证治意义,掌握太阴病辨证论治方法,笔者特提出如下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真武汤加减治疗肾病综合征 柴某某,女,29岁,1997年5月26日就诊。患慢性肾小球肾炎1年余,近4个月来全身浮肿、腹水。曾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有增无减。尿常规检查:蛋白++++,管型1-3个,白细胞2-4个,红细胞1-2个。血清蛋白55g/L、球蛋白35g/L,非蛋白氮45mg%。西医诊断为肾病综合征。 四诊见面色灰黯无华,神倦体寒,虽已至初夏,仍身着棉毛衣,纳呆,口渴而不欲饮,大便尚可,小便稀  相似文献   
3.
经方验案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傅娟  葛琦 《天津中医药》1999,16(4):28-28
发热,恶寒是外感病的主要症状,伤寒六经病辨证以热型不同和恶寒的轻重程度作为辨证要点之一.下面就寒热症状在六经病证中的表现及辨析分述如下.患者肌肤温度高于常人,即为发热.《伤寒论》中有多种发热,如翕翕发热、身热、蒸蒸发热、潮热、往来寒热……等等.  相似文献   
5.
《伤寒补例》(以下简称《补例》)约成书于公元1905年,系清末名医周学海所撰,后收录于福慧双修馆雕版《周氏医学从书》。周氏认为;“王叔和作伤寒例,以明即病为伤寒,伏气变为温热之事,用意甚盛。惜其语焉不详,揆之事例,仍多未备”(见《补例》叙目),因此作《补例》一书,从伏寒致病的角度,对伤寒例进行补充和发挥。此书是周氏“有见辄录、积久成帙”而得,内容新颖脱俗,不乏独到见解,是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相似文献   
6.
小儿手足口病指4岁以下小儿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其病因大多为柯萨奇A等病毒感染,也可由A5、A10及71型病毒引起。可自愈,但易流行,且有少数感染者可引起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提醒我们积极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尤为必要。现将我工作中接诊的33例病人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成书年代久远,文辞古朴,言简意赅.因此,论中的许多条文是比较费解的,必须前后互参,反复推敲,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望文生义或拘泥于前人的注释,则往往容易产生误解.《伤寒论》原文第184条,是辨阳明病静证并治篇的开首条文.论中各篇,均以本经提纲为首;唯独阳明篇例外,以184条原文为首,尔后才列述阳明病提纲(185条).这种特殊的安排提示着,184条原文对于阳明病的辨证论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韩祗和系北宗著名医家,精研伤寒学,撰有《伤寒微旨论》(以下简称《微旨》)两卷。该书大约成书于公元1089年(哲宗元佑元年),比庞安常《伤寒总病论》早十四年,比朱肱《类证活人书》早二十二年,是现存的第一部《伤寒论》发挥本参考书。书中立论超脱、言简意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中有关伏气温病的论述,是全书的核心内容。韩氏在书中倡导伏阳致温,从病因,辨证特点,治疗法则等方面对伏气温病系统地进行研究。本文仅就其主要学术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小儿斜颈通常可分为四种:即肌性斜颈、骨性斜颈、创伤性斜颈及病理性斜颈,一般以先天性肌性斜颈多见。  相似文献   
10.
《伤寒微旨论》(以下简称《微旨》)系北宋名医韩祗和所撰,大约成书于公元1086年(哲宗元年)。比庞安常《伤寒总病论》早十四年,比朱肱《类证活人书》早二十二年,是现存的第一部《伤寒论》发挥本参考书。原书早已散佚,后人根据《永乐大典》中散见的内容采掇荟萃复辑成书,清代至民国年间曾多次刊印。微者,不明也;旨者,意也。韩氏以微旨命题立论,以示其书重在阐发《伤寒论》未尽之义。《微旨》分上下两卷,每卷七篇,从伏气温病、伤寒辨脉、汗下温中大法,以及蓄血、阴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