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结直肠腺癌不同浸润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7-01—2020-02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结直肠腺癌标本152例,患者年龄29~93岁,依据肿瘤浸润模式,分为破坏性浸润和膨胀性浸润,分析不同浸润模式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神经脉管侵犯、肿瘤分化及浸润深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1)不同浸润模式的肿瘤最大径(χ2=9.45,P=0.01)、临床分期(χ2=41.25,P=0.00)、淋巴结转移(χ2=36.83,P=0.00)、神经侵犯(χ2=26.14,P=0.00)、脉管癌栓(χ2=35.72,P=0.00)、肿瘤分化(χ2=8.11,P=0.02)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浸润深度在不同浸润模式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分化结直肠腺癌不同浸润模式的淋巴结转移率有统计学差异(χ2 =30.51,P=0.00)。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宫颈活检组织中上皮内瘤变(CIN)及其旁组织中hTERC基因的表达情况,对比分析其阳性率的变化,试图找到基因水平上CIN手术治疗范围。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63例宫颈活检标本中hTERC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SIL)区、瘤变边缘≤1 mm、1 mm〈瘤变边缘≤2 mm、2 mm〈瘤变边缘≤3 mm以及3 mm〈瘤变边缘≤4 mm的hTERC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92.31%、87.18%、64.10%和30.77%,其中,HSIL与瘤变边缘2 mm以内范围各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IL与瘤变边缘2 mm以外范围各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SIL)区、瘤变边缘≤1 mm范围、1 mm〈瘤变边缘≤2 mm、2 mm〈瘤变边缘≤3 mm以及3 mm〈瘤变边缘≤4 mm的hTERC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1.67%、25.00%、4.17%、4.17%和4.17%,其中, LSIL与瘤变边缘1 mm以内范围各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SIL与瘤变边缘1 mm以外范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检标本中,随着距瘤变区范围的增加,hTERC基因的阳性率明显下降,其中,距瘤变边缘〉2 mm和〉1 mm或许可以分别作为HSIL和LSIL基因水平上(更精确意义上的)CIN的手术治疗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宫颈活检组织中上皮内瘤变(CIN)及其旁组织中hTERC基因的表达情况,对比分析其阳性率的变化,试图找到基因水平上CIN手术治疗范围。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63例宫颈活检标本中hTERC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SIL)区、瘤变边缘≤1 mm、1 mm瘤变边缘≤2 mm、2 mm瘤变边缘≤3 mm以及3 mm瘤变边缘≤4 mm的hTERC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92.31%、87.18%、64.10%和30.77%,其中,HSIL与瘤变边缘2 mm以内范围各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IL与瘤变边缘2 mm以外范围各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SIL)区、瘤变边缘≤1 mm范围、1 mm瘤变边缘≤2 mm、2 mm瘤变边缘≤3 mm以及3 mm瘤变边缘≤4 mm的hTERC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1.67%、25.00%、4.17%、4.17%和4.17%,其中,LSIL与瘤变边缘1 mm以内范围各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SIL与瘤变边缘1 mm以外范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检标本中,随着距瘤变区范围的增加,hTERC基因的阳性率明显下降,其中,距瘤变边缘2 mm和1 mm或许可以分别作为HSIL和LSIL基因水平上(更精确意义上的)CIN的手术治疗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SMB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卵巢SMBT的临床病理资料,选取同期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SBT) 39例及黏液性肿瘤(MBT) 3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9例SMBT患者年龄21~69岁(中位年龄30岁),肿瘤大体呈囊性,直径3~13 cm,囊内含褐色或淡黄色脓液样黏液,囊内壁可见乳头状赘生物,直径0. 3~3. 5 cm。9例中,7例单侧,2例双侧,3例囊壁或乳头间质出现钙化(33%),4例病变伴随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44%)。镜下8例SMBT以复杂的、纤维化、水肿性的乳头结构为特征,其中1例局部出现微乳头状结构,1例以微腺体增生为特征,表面衬覆多种细胞类型,包括黏液、浆液、中性细胞(indifferent cell)、透明、鳞状、鞋钉样或嗜酸性细胞。所有肿瘤的间质及腺腔内均见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8例FIGO分期Ⅰ期,1例FIGO分期Ⅱ期(伴同侧输卵管种植),术后随访8~84个月,无复发或进展。SMBT与SBT、MBT比较,三者发病年龄、术前血CA125、血CA199、病变侧别无差异(P值均>0. 05)。三者是否伴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及钙化差异性显著(P<0. 01)。结论卵巢SMBT以乳头状或微腺体增生样结构为特征,形态与SBT有一定重叠。而对于其组织起源、分子特征及预后尚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