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0篇
药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开展相对较晚,但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临床对于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出现重度肺动脉瓣反流的不断重视,PPVI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近十几年来,欧美国家已在临床成熟应用PPVI,相对于传统外科手术而言其具有微创、可重复性、术后疗效好等优点。现对PPVI在肺动脉瓣反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叙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18例CHD合并IE患儿,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行心内感染灶清除术和心内畸形矫治术,其中8例于感染控制后手术,10例于感染活动期手术,术后应用抗生素2~4周。结果: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6个月~8a,无复发病例。结论: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尽早手术,对CHD合并IE患儿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6 kg以下婴幼儿危重先心病体外循环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低年龄低体重危重先心病患儿的手术矫治是小儿心脏外科发展和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体外循环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本院自2000年1月至2003年6月,共对23例体重在6kg以下危重先心病婴幼儿施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时机、方法及围术期处理对策.方法我院2001年1月~2003年6月连续手术治疗10 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婴92例,男56例,女36例,平均月龄为(6.3±2.6)个月(2.5~12.7个月),平均体重为(6.8±1.2)kg(3.5~10.0 kg).室间隔缺损(VSD)55例(56.5%),法洛四联症8例(8.7%),房间隔缺损7例(7.6%),动脉导管未闭18例(19.6%),主动脉缩窄、单心室、右室双出口和假性动脉瘤各1例(1.1%).结果全组死亡2例,死亡率为2.2%.并发症呼吸机通气相关性肺炎3例(3.2%),残余VSD 2例(2.2%),暂时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反应性肺高压危象、术后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和假性动脉瘤形成伴乳糜胸各1例(1.1%).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在婴幼儿期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符合婴幼儿生理特点的治疗对策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弓畸形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其中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aorta,COA)、主动脉弓离断(interruption of aortic arch,IAA)及主动脉弓分支畸形形成的血管环多于婴幼儿时期被发现[1].  相似文献   
6.
为了诱导新生大鼠免疫耐受。方法:将 2.5 x 107个 Wistar大鼠脾淋巴细胞通过胸腺途径注射给 新生SD大鼠,4-6周龄时取其脾淋巴细胞与Wistar大鼠脾淋巴细胞(20 Gy照射)进行混合培养,作氚标记并测定 放射强度。结果:实验组放射强度平均为(10.85±2.56)Bq;对照组为(24.82±5.44)Bq,2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01)。结论:新生期大鼠胸腺内接种同种脾淋巴细胞可以诱导其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诱导新生大鼠免疫耐受。方法将2.5×107个豚鼠脾淋巴细胞分别通过胸腺或腹腔途径注射给新生大鼠,8~10周龄时分别行豚鼠供心移植。结果胸腺或腹腔内注射脾细胞者豚鼠供心存活时间分别为(9.80±2.82)、(8.33±1.21)min,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一胸腺或腹腔内注射异种脾细胞并不能诱导新生大鼠的异种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8.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Cs)的体外培养及向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分化结果。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将HBMCs从人骨髓中分离出来,体外扩增。将培养至第3代的HBMCs加入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培养基定向诱导,使其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诱导后的细胞表型。结果原代HBMCs培养3周后细胞呈梭形,诱导后第7天的细胞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第14天细胞大致呈"铺路石"样改变,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发现其CD31、CD34、vWF因子呈阳性,流式细胞仪测定CD31、vWF因子阳性细胞分别占87.5%、82.6%,CD31、vWF因子均阳性的细胞占71.2%。结论 HBMCs在VEGF、bFGF的诱导下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9.
介入封堵手术已成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的首选治疗方法.既往介入封堵术中植入的封堵器多为镍钛合金封堵器,易诱发传导阻滞等多种术后并发症.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可有效避免镍钛合金封堵器的缺点,目前对其的研究多处于动物试验或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就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在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中应用的...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监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监护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03年6月我院心外监护室连续手术治疗10kg以下先心病患婴92例,男56例,女36例,月龄2.5~12.7月,年龄平均(6.3±2.6)月,体重3.5~10kg,平均体重(6.8±1.2)kg,对其术后处理方法、相关并发症、死亡率等进行分析。结果全组92例,痊愈90例,死亡2例,死亡率2.17%。并发症:呼吸机通气相关性肺炎3例(3.2%),再插管呼吸机辅助5例(5.4%),肺高压危象1例(1.1%),窦性心动过速6例(6.5%),房性心动过速1例(1.1%),严重低心排2例(2.1%),严重低氧血症1例(1.1%)。结论婴幼儿先心病术后监护常规的日益规范和治疗的改进,可有效降低婴幼儿先心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