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纤维鞘皮下段在特定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再置管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12年9月至2019年6月间因导管脱落等原因再置入血液透析导管的特定透析患者21例,对其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21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5.9±15.8)岁,平均透析龄(27.7±24.0)个月。再次置管原因包括导管完全脱落11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6例,长期导管完全堵塞失功2例,另有2例导管换管时异位穿刺不成功。21例患者中20例(95.2%)手术取得成功,1例(4.8%)换管失败改行股静脉长期导管手术。换管成功患者术后X线片复查导管位置正常。新置入导管透析中泵控血流量均在250 mL/min及以上。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该经原血液透析导管纤维鞘皮下段原位再置入新血液透析导管的手术方法,经济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作为原位导丝更换导管和异位穿刺更换导管等换管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对动静脉内瘘的建立及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490例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手术患者原发病以慢性肾球肾炎243例(占49.6%)、糖尿病86例(占17.6%)、高血压63例(占12.9%)为主。在开始透析前即完成动静脉内瘘的患者138例(占37.4%),绝大多数患者已达到 CKD 5期水平。惯用手行内瘘手术者77例(占15.7%),术后随诊调查发现无一例患者反映惯用侧手术后影响日常生活。首次手术患者中动脉直径(2.25±0.47)mm,静脉直径(2.08±0.49)mm,多次手术者动脉直径(3.10±0.92)mm,静脉直径(3.65±1.58)mm。首次手术者动静脉内径均较第二次及以上者为小(P〈0.05)。新建及重建内瘘患者即刻成功率为98.5%(447/454),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老年患者1年通畅率低于中青年患者。结论①尿毒症患者开始内瘘手术时机较晚;②惯用侧手术对患者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③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手术成功率及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④老年患者内瘘长期通畅率偏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雌二醇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41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与31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血清雌二醇水平进行测定分析。结果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雌二醇水平均有所下降,但女性较男性下降更为显著(t=4.963,5.622,P〈0.01);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同性别间雌二醇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雌二醇水平均有所下降,女性患者更为显著,雌二醇水平下降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携氧功能及氧化应激反应等方面探究褪黑素对红细胞(RBCs)储存损伤的影响。方法 取5名健康志愿献血者血液,RBCs悬浮于100 ml的RBCs保养液中,并分为对照组(0.01%无水乙醇的生理盐水溶液)、褪黑素组(褪黑素1μg/ml),将各组细胞轻轻混匀于血袋,2~6℃冰箱分别保存1、7、14、28、35、42 d后,取血液5 ml,制备血涂片,用瑞氏染色法检测RBCs形态;检测溶血指标钠离子(Na+)、钾离子(K+)、游离血红蛋白(FHb)水平;检测氧亲和力(P50)、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Na+-K+-ATP酶,综合评价RBCs携氧能力。分光光度法检测RBCs中高铁血红蛋白(MetHb)、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Prx)2、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以评价氧化应激水平。结果 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对照组RBCs棘型和球形变化增多,FHb、Na+、MetHb、MDA水平逐渐升高,K+、...  相似文献   
5.
ICD-11构建了"伤害-原因-机制"医疗质量安全信息模型,以簇编码实现三者间的关联表达,提供扩展码标记诊断与入院或手术的时间关系,并且补充了未遂事件的概念,实现对潜在风险事件的记录和报告.相较于ICD-10,ICD-11编码数据以标准化的方式提供多维度的信息来测量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在医疗质量安全监测中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风险分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动静脉内瘘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风险分级护理干预,两组干预时间均为12个月。比较两组病人动静脉内瘘震颤感、成熟度、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病人动静脉内瘘震颤感失功率(2.5%)及不成熟发生率(5.0%)均低于对照组(12.5%,17.5%),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12.5%)低于对照组(37.5%),护理满意度(95.0%)高于对照组(8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狭窄、斑块、血栓及血流量异常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干预后总体健康、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活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分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动静脉内瘘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和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miR-218-5p靶向磷酸二酯酶7A(PDE7A)调节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A549细胞糖酵解过程的机制。方法:常规培养A549细胞,用Lipo3000将miR-218-5p mimic、mimic-NC、PDE7A过表达质粒(PDE7A-oe)和PDE7A对照质粒(PDE7ANC)转染A549细胞,记为miR-218-5p mimic组、mimic-NC组、PDE7A-oe组和PDE7A-NC组。qPCR法验证转染效率,WB法检测糖酵解关键酶蛋白的表达,葡萄糖测定法和乳酸生成测定法检测各转染组A549细胞中2脱氧葡萄糖和乳酸含量,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218-5p与PDE7A靶向结合关系,用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PDE7A mR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在A549细胞中成功地过表达了miR-218-5p(P<0.01)。过表达miR-218-5p均能显著抑制A549细胞中PDE7A、HK2、PKM2蛋白的表达(均P<0.01)、葡萄糖摄取量和乳酸生成量(均P<0.01)。过表达PDE7A均可显著促进A549细胞中PDE7A、HK2、PKM2蛋白的表达(均P<0.01),以及葡萄糖摄取量和乳酸生成量(均P<0.01)。A549细胞中miR-218-5p可与PDE7A mRNA的3′-UTR直接结合。数据库数据分析结果显示,PDE7A mRNA在肺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P<0.01)。结论: miR-218-5p靶向PDE7A调控A549细胞中HK2和PKM2的表达水平,进而抑制糖酵解过程,miR-218-5p/PDE7A可能是NSCLC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8.
ICD-11对循环系统疾病的分类章节、分类结构和编码规则进行了一些调整,急性风湿热(I00-I02)一组类目在ICD-11中移至第1章某些感染性疾病或寄生虫病中;脑血管疾病(I60-I69)被重新分类到第8章神经系统疾病;痔(I84)、食管静脉曲张(I85)分类于消化系统疾病章节。ICD-11中的循环系统章节增加了许多新临床概念,也进行了一些重组,例如低血压(I95)单独列为一节,冠状动脉疾病重组为单独一节,操作后的循环系统疾患一节扩大了术后疾病部分。对于具体的疾病而言,原发性高血压(I10)、肺动脉高压的分类更加细化;心脏瓣膜病、急性心肌梗死的分类轴心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I25.1)采用后组配的编码方式多维度表示疾病属性;涉及医疗安全的操作后的疾患采用三组分的簇编码模型等。与ICD-10相比,ICD-11更贴近临床,对疾病的表达更加全面、精细和灵活,更能满足医疗数据信息化和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h17细胞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建立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收集血清和肾脾脏标本,测定血清肌酐、PAS染色评估肾损伤情况,并计数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肾及脾脏CD4+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表达变化。结果肾缺血再灌注后6 h,肾组织损伤较轻,但淋巴细胞浸润最多。再灌注后24 h,肾组织损伤最重,然而几乎无淋巴细胞浸润。与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后小鼠脾脏及肾脏中均检测到CD4+T淋巴细胞活化,其亚群Th17细胞表达增加,而Th1和Th2细胞表达水平无变化。结论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淋巴细胞浸润呈现"后滞效应"。Th17细胞可能参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ICD-11对感染性疾病的分类按照一定原则进行了重新组织和结构调整。非病毒性和未特指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风湿热和流感的分类自ICD-10相应的身体系统章调整至ICD-11第1章某些感染性疾病或寄生虫病。人类朊病毒病由ICD-10的传染病章调整至ICD-11的神经系统章。在ICD-10中为标明感染性病原体使用的附加编码B95~B97,在ICD-11中以扩展码替代。此外,ICD-11对HIV病的分类进行了更新,简化了呼吸系统结核国际报告的要求。ICD-11实施后对感染性疾病的趋势分析应充分考虑版本变迁对数据连续性的影响。ICD-11极大扩展了感染性病原体和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相关编码,采用后组配的编码形式提升了感染性疾病信息采集的精度和丰度。ICD-11的广泛应用和全面的数据积累将为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提供更丰富、详实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