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目的 比较高位与低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差异,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参数异常与高位LDH发生的关系。方法 纳入2006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高位LDH患者53例(高位组),同时期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MBI)匹配的低位LDH患者53例(低位组)及单纯下腰部疼痛的非LDH患者53例(对照组)。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3组矢状面平衡(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腰骶前凸角(LSL)、骶骨倾斜角(ST)、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等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结果 高位组SVA、TK明显高于对照组,LL、ST、PI、PT及SS明显低于对照组;高位组TK明显高于低位组,LL、ST及PI明显低于低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位组L1/L2节段患者的LL、ST较L2/L3节段患者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盆水平化导致的胸腰段过度代偿可能是高位LDH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近端肌萎缩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12月治疗的11例近端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8~68岁。分析其临床症状特点、MRI及神经电生理表现,分别采用保守治疗或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评定方法(manual muscle test,MMT)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同时随访患者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9个月。11例均为单侧发病,主要表现以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萎缩为主,早期可以伴有同侧颈肩痛;MRI显示以C4,5、C5,6节段病变多见,神经电生理检查表现为受累肌肉失神经支配,患侧支配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较健侧降低。所有手术患者获得骨性融合,1例行颈椎体次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术后出现对侧C5神经根麻痹,经对症治疗10周后完全恢复。治疗后12个月时根据MMT疗效评估:保守治疗3例,优2例,良1例;手术治疗8例,优3例,良4例,可1例。结论:近端肌萎缩型颈椎病发病率低,表现为单侧近端肌肉萎缩,早期可以伴有同侧颈肩痛,结合MRI、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减少误诊。在发病早期尤其是髓核脱出导致神经压迫的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当保守治疗无效或疼痛不能耐受时建议行前路减压手术,整体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是处理各种脊柱紊乱、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标准术式之一。但是传统PLIF术需要大范围剥离椎旁肌,破坏棘上、棘间韧带,造成腰椎迟发的脊柱不稳以及部分患者术后残留顽固性腰背痛[1,2]。本次研究采用腰椎双侧旁正中切口,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PLIF治疗28例腰椎退行性疾患,获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上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