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凯里市属非稳定性疟区,其地理环境适宜间日疟流行。为有效地控制疟疾的流行,本市在近20年里对全地区人口的疟疾病人和定点的蚊媒进行了动态监测。人群发病监测是通过对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疑似感冒和发热原因不明等“四热病人”取血检测疟原虫,每年按总人口的03~10%(平均507%)的比例检测,包括从中、重度疟区返乡和进入的流动人口,对四热病人由其辖区责任人实行定人、定点、定时、定任务及定质量等“五定”承包制,完成当年下达的血检指标。自1986~1996年共对流动人口血检174250人份,查出疟原虫6…  相似文献   
2.
现场概况凯里县辖四区、一个镇、38个乡、979个自然村,人口16万,面积1400多平方公里,全县为山区。年平均气温为15.7℃,年降雨量为1064毫米。解放前疟疾流行严重,仅1906~1944年期间就发生四次疟疾大流行。1957年调查9个乡的居民和小学生,平均原虫率为11.2%,平均脾肿率为28.7%;疟原虫种类组成:间日疟占78.2%,恶性疟占17.8%,三日疟占2.7%,混合感染占1.3%,中华按蚊为主要媒介,微小按蚊为次要媒介。 1957年底,凯里县作为省疟疾防治试点  相似文献   
3.
概况凯里县的疟防工作经过灭疟第一阶段(1958~1961年)连续4年的防治,疟疾发病率已从1957年的944/万,降至1961年的5/万。1962年起进入灭疟第二阶段,现将本阶段的防治结果报告如下。灭疟的组组措施一.各级党政部门加强对灭疟工作的领导,把灭疟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紧密结合生产,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安排,统一检查。二.建立以区(公社)卫生院为主的疟疾管理责任制,巩固和健全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培训卫生员,通过灭疟实践,使他们掌握灭疟  相似文献   
4.
凯里市的恶性疟疾,自五十年代后期至今未发现当地病例。近年来,由于流动人口频繁,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时有发生,仅1989年7—9月在凯棠乡就发现了6例恶性疟病人,其中5例为抗氯喹恶性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凯里市1985年经卫生部考核基本消灭疟疾,进入后期管理监测阶段。1985-1991年全市疟疾内、外源病例比例为35:219,流动人员疟疾发病率最高。1987-1991连续5年在凯棠乡开展了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防止了输入继发病例,巩固了灭疟成果。凯棠乡为苗族乡,11村每村都有1名疟疾监测员实施监测措施。全乡16064人,普遍缺乏防蚊设施,仅1988年发生1例内源病例。6-10月村民流向本省的60个市县和19个省的100余县,也有相当  相似文献   
6.
贵州凯里市1986—1993年疟疾防治情况凯里市卫生防疫站凯里556000胡英书,杨昌文,王玉辉,杨士芬,王友国凯里市为山区,辖8镇3乡,5个街道办事处,979个自然村,人口39万左右,苗族占88%,年平均温度15℃,年降雨量1220mm左右。195...  相似文献   
7.
凯里县面积1,400平方公里,人口31万,全县为山区。1958年以来为省疟疾现场防治应用研究的试点县。灭疟前的1957年,发病率为944/万,原虫率为1120/万,脾肿率为2870/万,是一个以间日疟为主,同时存在恶性疟和三日疟的高疟区,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1958年开始灭疟以来,1961、1965和1982年发病率分别降为5/万、1/万和0.06/万,原虫率分别降为5.4/万、3/万和零,有力地保护了人民健康,促进了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