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3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耐甲磺酸伊马替尼慢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作为慢性髓系白血病的靶向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但对现有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逐渐显现的原发及继发耐药,为CML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BCR—ABL酪氨酸激酶及耐伊马替尼机制寻找新的更为有效的治疗靶点是目前探索的热点。本文对目前伊马替尼失效的机制和影响BCR—ABL酪氨酸激酶途径新靶点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在指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断、治疗方式选择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确诊及疑诊MDS并行CMA检查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染色体核型、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确诊MDS患者27例,其中18例检测到恶性血液疾病相关的染色体改变,占66.67%。其中含Loss、LossMosaic 14例,占77.78%;含GainMosaic 3例,占16.67%;含UPD7例,占38.89%。27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11(1~96)个月。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的临床结局与性别(P<0.05),是否确诊MDS(P<0.01),危险度分级(中低危vs高危)(P=0.001)和CMA检测结果(P<0.01)具有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MA检测结果[阴性vs阳性,OR=2.565(95%CI 1.059~4.345),P<0.05]是预测临床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曲线分析显示CMA检测为阴性的患者总生存率优于CMA检测为阳性的患者,但两者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3.
狼疮样综合征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的血管炎合并甲亢在临床中十分罕见.为了找出这三种疾病之间的关系,作者借助循证医学的方法,根据患者病情,提出临床问题,从PubMed(1966~2003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03年)、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1974~2003年)查找相关信息.结果发现抗甲状腺药物的副反应是对该病例的最好解释,并据此采取了相应治疗措施,使患者病情获得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4.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34岁,因胸闷、气促1h于2017年7月9日入院。入院前1h患者散步途中突发胸闷、气促、呼吸困难,伴双上肢及肩背部疼痛、大汗淋漓。患者至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我院)急诊就诊,以胸痛待诊收入心内科。否认高血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及家族类似发作史。患者半年前因"咳嗽十几天,加重伴心累、气促5h"入院,诊断"肺部感染,急性左心衰竭,肺动脉高压,Ⅰ型呼吸衰竭",予抗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病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 对该院2004~2009年收治的3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彩色多普勒和D二聚体捡查确诊.35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溶栓组:常规组以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加疏血通治疗;溶栓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加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 由肿瘤引起10/35例占28.6%,由手术后引起1/35例占2.9%,由糖尿病引起8/35例占22.9%,由感染引起1/35例仅占2.9%.常规组有效率89.5%,溶栓组有效率93.8%,总有效率91.7%.左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共28例占80%.结论 肿瘤、手术后和糖尿病是DVT的常见病因.抗凝和溶栓治疗是DVT安全、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无1例发生严重出血及肺栓塞.溶栓治疗疗效不佳时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予支架置入术或经皮血栓切除术.高危或术后患者应予以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6.
11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等.方法:对11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1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发生医院感染6z例,占52.1%,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46.0%),病原学以革兰阴性杆菌最多(55.1%),其次是真菌(23.0%).粒细胞缺乏组感染率82.8%,非粒细胞缺乏组感染率42.2%.结论:化疗、粒细胞缺乏、大量使用抗生素是医院感染、真菌感染常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淋巴细胞胞浆内IFN-γ水平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动态监测免疫抑制治疗前后淋巴细胞胞浆内IFN-γ水平变化,同时记录患者血常规指标的变化及用药情况等.结果发现:在50例患者中有28例T淋巴细胞内IFN-γ水平高于正常值,占56%,24例IFN-γ水平增高患者的免疫抑制治疗有效率达85.7%,其IFN-γ水平下降与血象恢复基本呈正相关,并且明显早于血液学缓解.结论:IFN-γ水平升高的AA患者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好,IFN-γ水平变化明显早于血常规指标的变化,这对于提示疗效及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统计<中国新药杂志>11年来发表的文献,从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章,统计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的数量以及试验设计方案的质量,从而了解我国新药临床试验方面的科研设计水平.方法:对<中国新药杂志>1992年创刊至2002年共11卷91期(包括增刊)进行手工检索,逐期逐页筛选新药临床试验文献并加以记录、评价和统计学分析.结果:11年间共发表699篇新药临床试验文献,其中RCT 358篇(双盲RCT共51篇),占51.2%;临床对照试验(CCT)93篇,占13.3%;其他临床研究248篇,占35.5%.结论:<中国新药杂志>所发表的新药临床试验文章水平较高,其中RCT和CCT文献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合并乳酸酸中毒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9月30日和2013年1月8日收治的,经淋巴结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为DLBCL,并在治疗过程中并发乳酸酸中毒导致死亡的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其疗效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者均接受积极抗感染、溶解淋巴瘤细胞、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对症治疗,但疗效均不佳.2例患者均于确诊后7d内,出现血清乳酸水平明显升高,分别达到15.0 mmol/L和5.2 rnmol/L,并最终由于严重酸碱平衡紊乱导致死亡.国内外文献检索结果显示,超过70% DLBCL合并乳酸酸中毒患者在起病后1个月内死亡,该病具体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血液净化治疗可为该类患者的化疗赢取时间,而其最终病情缓解,则有赖于对原发病的控制.结论 乳酸酸中毒是DLBCL的一种罕见的临床并发症,病情进展迅速,导致患者病死率极高.对于该类患者的成功诊治,主要依赖于早期诊断及积极化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等。方法:对11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1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发生医院感染62例,占52.1%,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46.0%),病原学以革兰阴性杆菌最多(55.1%),其次是真菌(23.0%)。粒细胞缺乏组感染率82.8%,非粒细胞缺乏组感染率42.2%。结论:化疗、粒细胞缺乏、大量使用抗生素是医院感染、真菌感染常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