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能量代谢途径是细胞各项生物学功能的基础,不仅为细胞提供能量维持细胞正常状态,还能通过其产生的中间产物刺激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靶器官来发挥作用。细胞代谢途径主要有6种:糖酵解、三羧酸(tricarboxylic acid,TCA)循环、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phosphate pathway, PPP)、脂肪酸合成(fatty acidsynthesis,FAS)、脂肪酸氧化(fatty acid oxidation,FAO)和氨基酸代谢,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在细胞内的代谢途径同时进行,相互影响、相互协作(图1)[1]。  相似文献   
2.
妊娠是女性的特殊阶段,临床发现部分以育龄期女性多发的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银屑病及偏头痛,在妊娠期病情会自然缓解,尤其在妊娠中晚期,疾病活动度显著下降,与妊娠期免疫耐受的变化时相一致。因此,妊娠期独特的免疫调节机制可能是这些疾病在妊娠期缓解的重要原因,此外,妊娠期高浓度的激素作用等对这些疾病的改善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关注妊娠期母体对疾病的调节作用,尤其是妊娠诱导的免疫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女方染色体多态性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比较IVF-ET助孕治疗的女方染色体多态(65对,女方多胎组)和正常对照夫妇(160对,正常对照组)的妊娠结局。结果女方多态组与正常对照组患者双原核(2PN)受精率、妊娠率、生化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多态组1PN受精率(8.48%)及多PN受精率(12.50%)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90%,7.96%)(P0.01),卵裂率(89.21%)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98.36%)(P0.01)。虽然妊娠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但多态组种植率(23.89%)低于正常对照组(35.40%)(P0.05)。将不同的多态类型详细分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结果显示:1号、9号、16号染色体异染色质增加组1PN受精率(11.36%)及多PN受精率(17.02%)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90%,7.96%)(P0.01),卵裂率(87.90%)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98.36%,P0.01);D/G组随体柄增长组卵裂率(80.00%)及种植率(17.65%)均低于对照组(98.36%,35.40%)(P0.01,P0.05);而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inv(9)]患者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女方染色体多态,尤其是1号、9号、16号染色体异染色质增加会导致IVF助孕患者异常受精比例增加以及种植率降低;Inv(9)对IVF临床预后无明显影响,临床可根据患者不同的多态类型个体化给与遗传咨询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黄体生成素 (L H) β亚单位基因 Gly10 2 Ser多态性与中国妇女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及卵巢早衰 (POF)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对 70例 PCOS患者、38例 POF患者及 9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了 L Hβ基因 Gly10 2 Ser变异多态性分析。 结果 :L Hβ基因 A、G等位基因频率在 PCOS组、POF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0 .10 0、0 .90 0 ;0 .0 79、0 .92 1;0 .0 17、0 .983。 PCOS和 POF组 A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χ2 =10 .872和 4 .4 13,P<0 .0 5 )。PCOS患者 L Hβ基因 G→ A(AA、GA)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妇女 (χ2 =4 .2 33,P<0 .0 5 )。 POF组各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在 PCOS和 POF人群中都存在着 L Hβ基因 Gly10 2 Ser多态性 ,此多态性与 PCOS有相关性而与POF无相关性。L Hβ基因 Gly10 2 Ser多态性可能是 PCOS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多种因素不孕行IVF/ICSI-ET的348个周期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年龄增长卵巢储备与卵巢反应均下降;bFSH预测卵巢储备能力有限。随bFSH增长E2峰值、大卵泡数、获卵数均降低;大卵泡数和获卵数随E2峰值升高均显著增加;窦卵泡数、卵巢体积与卵巢反应性正相关;但尚无一项指标能单独预测IVF结局。结论 年龄与卵巢储备、卵巢反应性的关系更为紧密;bFSH只是反映卵巢储备功能的指标之一。其预测卵巢反应性及IVF结局的能力有限;E2峰值无法预测IVF结局;总窦卵泡数与卵巢体积是反映卵巢反应性最直接的指标。应全面综合评估病人条件。更好的提高IVF/ICSI-ET的妊娠率。  相似文献   
6.
卵泡刺激素受体基因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肖卓妮  徐望明  杨菁 《生殖与避孕》2004,24(4):240-242,245
目的:探讨卵泡刺激素受体基因第7、10(A)外显子基因突变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病的关系。 方法:提取56例PCOS患者及38例对照者的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PCR及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研究FSHR第7、10(A)外显子基因多态性。 结果:PCOS组FSHR第7外显子49/49型96.43%,86/49型3.57%,第10(A)外显子128/128型98.21%,128/216型1.79%,与对照组相比较,其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PCOS组第7外显子49型等位基因频率为98.21%,86型等位基因频率为1.79%,第10(A)外显子128型等位基因频率为99.11%,216型等位基因频率为0.89%。结论:中国人群存在以上两位点突变,但突变率在PCOS组及对照组不存在差异。PCOS组LH /FSH比值、高雄激素血症与等位基因86型、216型存在一定的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湖北地区汉族健康妇女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第7、10(A)外显子基因分布。方法:采用PCR及RFLP方法检测106例湖北地区汉族健康妇女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第7、10(A)外显子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湖北地区汉族妇女存在以上两位点的突变,基因型分别为86/86、86/49,分布频率为96.22%和3.78%:216/216、216/128,分布频率为98.11%和1.89%。结论:湖北地区汉族健康妇女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第7、10(A)外显子基因存在突变,这为研究该基因与某些生殖内分泌疾病发病的关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取卵后黄体期药物干预体内雌激素水平对超促排卵后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行全胚冷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同期因OHSS行全胚冷冻的139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在取卵后第1天起连续5 d口服来曲唑2.5 mg,每日2次,并同时给予扩容对症治疗;对照组96例在取卵后给予常规扩容、白蛋白等处理。测定两组患者取卵后第2、5、8天血清甾体水平,观察两组患者轻、中、重度OHSS发生比率、OHSS临床自觉症状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取卵后第2、5、8天血清雌二醇水平均明显下降(P<0.001),血清黄体生成素及孕酮水平两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43例,中、重度OHSS 7例(16.27%),对照组96例,重度OHSS 18例(18.75%),比较两组重度OHS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结论:取卵后口服来曲唑可明显降低全胚冷冻OHSS患者黄体期血清雌激素水平,但并不能明显降低重度OHSS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8例因"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治疗后转诊的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首诊医院的诊断治疗情况及转诊我院后的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 18例在首诊医院误诊为宫内妊娠,直接行清宫术。其中10例因术中/术后大出血,8例因术后阴道出血淋漓不净转诊本院。入院后三维彩色超声联合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CSP,后续给予药物保守或手术治疗。10例在首诊医院诊断为CSP,均给予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UAE)联合B超阴道下清宫术。术后患者因月经量减少、闭经转诊我院。入院后三维彩色超声确诊为宫腔粘连/子宫下段粘连,后续给予宫腔镜手术或扩宫治疗。结论对多次剖宫产史、怀疑子宫瘢痕处妊娠的患者应联合三维彩色超声明确诊断。处理CSP前采用阴道超声必要时联合三维超声明确CSP分型,明确UAE治疗的适应证,并充分考虑UAE对卵巢储备功能以及宫腔粘连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直径在30~100 nm的囊泡,作为载体传递其内容物至靶细胞发挥生物学效应。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脂肪组织来源的外泌体是循环内外泌体的重要来源,脂肪细胞通过外泌体内容物与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肝脏、骨骼肌等细胞或器官进行对话,参与肥胖相关疾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对脂肪细胞外泌体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