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低血清前白蛋白血症的发生情况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标准化培训流程对护士进行GCS评分可靠性的影响。方法 基于目前GCS评估方法,采用文字讲解、测验和临床实践培训一体化的标准化培训流程,进行针对护士的评分规范培训。前瞻性、连续纳入收治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重症医学科的危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选取20名低年资(工作2年以内)护士,在进行标准化GCS评分培训前和培训后分别对100例神经重症患者进行GCS评分。采用组内相关系数比较接受标准化培训流程前后,护士对GCS评分评价的一致性。此外,以做培训的神经重症专科医师的GCS评分为金标准,评估培训前后护士评估量表的效度。结果 标准化培训流程使低年资护士间评估GCS评分的信度,即GCS总分评价的组内相关系数从0.862升至0.956,语言反应评价的组内相关系数从0.874升至0.953,运动反应评价的组内相关系数从0.689升至0.922,睁眼反应评价的组内相关系数从0.486升至0.665。以神经重症专科医师评定的GCS评分为金标准,低年资护士评定GCS总分的效标效度从0.856升至0.942。结论 标准化培训流程可提高低年资护士评估GCS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令人瞠目,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邻域。随着神经重症监护、神经病学及交叉学科技术的革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神经重症监护数据分析,并进行疾病预后评估、重症监测、病情预测、治疗决策成为研究新靶点。本文对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方法在NICU或ICU中应用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人工智能技术更理想的应用于临床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侧支循环状态对3个月的临床结局的影响,分析无效再通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基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再通后重症监护的登记研究(registration study for critical car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fter recanalization,RESCUE-RE)数据库,根据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协会/介入放射学协会制定的基于DSA的侧支分级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成功再通的AIS患者分为侧支不良(0~1级)和侧支良好(2~4级)两组。无效再通定义为血管内治疗术后成功再通(mTICI分级≥2b级),但患者术后90d功能预后不良(mRS评分≥3分)。比较侧支不良组和侧支良好组基线特点和预后结局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侧支状态对无效再通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48例EVT后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其中侧支不良组323例(4...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联合 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与直接取栓治疗的疗效差异。 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7月-2019年5月全国18家分中心发病4.5 h 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根据实际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IVT+EVT)和直接取栓组 (direct endovascular treatment,D-EVT)。主要结局为发病90 d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 分0~2分,采用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评估两组90 d预后的差异。 结果 研究纳入123例患者,平均年龄62.79±11.07岁,男性85例(69.11%),其中D -EVT组98例 (79.67%),IVT+EVT组25例(20.33%)。与IVT+EVT组相比,D-EVT组取栓≥3次病例更多(26.52% vs 8.00%,P =0.04);多因素分析显示,IVT+EVT组良好预后比例高于D -EVT组(aOR 0.2,95%CI 0.06~0.71,P =0.01)。 结论 对于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较单纯血管内治 疗90 d神经功能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联合
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与直接取栓治疗的疗效差异。
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7月-2019年5月全国18家分中心发病4.5 h
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根据实际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IVT+EVT)和直接取栓组
(direct endovascular treatment,D-EVT)。主要结局为发病90 d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
分0~2分,采用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评估两组90 d预后的差异。
结果 研究纳入123例患者,平均年龄62.79±11.07岁,男性85例(69.11%),其中D -EVT组98例
(79.67%),IVT+EVT组25例(20.33%)。与IVT+EVT组相比,D-EVT组取栓≥3次病例更多(26.52%
vs 8.00%,P =0.04);多因素分析显示,IVT+EVT组良好预后比例高于D -EVT组(aOR 0.2,95%CI
0.06~0.71,P =0.01)。
结论 对于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较单纯血管内治
疗90 d神经功能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74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体检者72例为对照组。2组均行颈动脉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斑块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绘制ROC曲线,评估软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及内-中膜厚度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脑梗死的效能。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0.95±0.24)mm]大于对照组[(0.79±0.21)mm](t=4.282,P<0.001),颈动脉内-中膜增厚(32.43%)、斑块(90.54%)、软斑块(25.68%)、混合回声斑块(17.57%)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16.67%、59.72%、11.11%、5.56%)(P<0.05);2组强回声斑块、等回声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32.43%)、中(17.57%)、重度狭窄(9.46%)及血管闭塞(5.41%)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18.06%、8.33%、1.39%、0)(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0.92 mm为最佳截断值,预测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