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31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的体医融合已探索出以医院为平台的医院健康指导中心模式、以健身场所为平台的体育俱乐部健康指导模式、以社区为平台的健康监测中心模式和以体医融合健康产业为平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等4种运行模式。但总体来说我国体医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优化体医融合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体医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研究表明,我国体医融合人才现行培养模式主要以在职培训为主,存在专门人才缺失严重、认证体系有待完善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现实困境。同时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夯实体医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精心布局优化体医融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强化引导完善体医融合舆论宣传体系,标准引领健全体医融合职业标准等优化路径,以期实现体医融合专门人才队伍的科学化和可持续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改善大鼠小肠吸收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研究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对灯盏花素实验性小肠吸收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循环法和离体外翻肠囊法研究灯盏花素普通粉剂和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的小肠吸收及肠壁通透性。结果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中,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单位吸收量和单位吸收率分别提高7375%和4711%,肠壁通透性增加7313%;离体小肠吸收实验中,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单位吸收量和单位吸收率分别提高4121%和30%,肠壁通透性增加3935%;在0~100μg·mL-1内,吸收符合Fick’s扩散定律,表现出一级动力学过程。结论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主要以被动扩散的方式吸收,并通过提高肠壁通透性来改善其吸收。  相似文献   
3.
对聚醚醚酮/二苯砜、聚醚醚酮/二苯酮所组成聚合物/稀释剂体系,采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了聚醚醚酮多孔膜,探讨了制备具有耐高温、耐溶剂的聚醚醚酮多孔膜的可能性,对聚合物/稀释剂体系的相容性进行理论计算和分析,并研究了聚合物的含量对成膜多孔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2017年,心血管领域在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学科发展、智能技术应用、国际合作方面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是在高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降脂治疗及心律失常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指南。本文就高血压的控制目标、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新型降脂药物及心律失常的器械治疗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设计并合成含丙二酰胺结构片段的硫醇类HDAC抑制剂,评价其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活性。方法以丙二酸二乙酯和1,5(6)-二溴戊(己)烷为原料,经C-烷基化、水解、缩合、亲核取代、水解共5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以伏立诺他为阳性对照药,分别采用MTT法和台盼蓝染色法考察了目标化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细胞株的抗增殖活性;并测试了部分化合物在10μmol·L-1浓度下的抑酶活性。结果与结论共合成21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结构经1H-NMR、MS和IR确证;化合物Ⅲa-8、Ⅲa-11、Ⅲa-12、Ⅲa-13和Ⅲa-14的体外抗乳腺癌活性好于伏立诺他,其中Ⅲa-12的活性最强,IC50值为4.28μmol·L-1,化合物Ⅲa-8的体外抗白血病细胞活性最强,GI50值为6.85μmol·L-1;Ⅲa系列化合物在10μmol·L-1时的酶抑制率为59%~77%,而其相应的硫酯化合物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酶抑制活性(抑制率<5%),说明硫酯类化合物不能直接与酶发生相互作用,而其水解产物具有一定的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柿叶总黄酮脂质体凝胶剂与软膏剂的释药性。方法:采用双室渗透扩散装置,以透析膜作为介质进行处方的体外释药性考察。结果:试验表明柿叶总黄酮脂质体凝胶剂与柿叶总黄酮软膏剂比较释药量大,透皮速度快。结论:制备的柿叶总黄酮脂质体凝胶剂含药量高,释药量大,外观均匀,透明。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CRC)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与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环境因素中,高脂饮食导致的胆汁酸代谢异常以及肠道菌群失调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胆汁酸的合成、转运、代谢以及胆汁酸受体(如法尼醇 X 受体等)的功能,重点探讨了胆汁酸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 CRC 发生发展的影响。靶向胆汁酸肠道微生物轴可能为今后 CRC 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无锡市疾控中心为例总结了基层组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做法和成效,剖析了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促“内化于心”、推动实践养成促“外化于行”和完善制度促“知行合一”等对策,在基层组织中,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上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运用病例对照研究法,选取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同期住院的2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的调查,将发生急性应激障碍(ASD)的144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将未发生ASD的12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由专业人员对研究对象进行SASR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尺(VAS)和一般资料的调查。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对ASD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主要照顾者关系、出血量、出血次数、出血诱因、疼痛程度、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睡眠质量、是否恐惧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ASD的重要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0.435,95%CI:0.202~0.938)、文化程度(OR=0.573,95%CI:0.419~0.784)、出血诱因(OR=0.014,95%CI:0.000~0.410)、疼痛程度(OR=0.442,95%CI:0.221~0.886)、睡眠质量(OR=0.531,95%CI:0.379~0.744)为ASD的保护因素,年龄(OR=1.861,95%CI:1.119~3.095)、主要照顾者(OR=1.871,95%CI:1.172~2.987)、是否伴有其他症状(OR=33.219,95%CI:6.069~81.383)是ASD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主要照顾者关系、是否伴有其他症状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ASD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