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尼索地平缓释胶囊对高血压及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76例 1级和 2级高血压并稳定性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尼索地平组 (40例 )和硝苯地平组 (36例 ) ,分别给予尼索地平缓释胶囊 10~ 2 0mg ,与硝苯地平控释片 30~ 6 0mg ,均po ,qd× 6wk。结果 :尼索地平组降压总有效率92 % ,硝苯地平组为 94 %。 2组间疗效无显著差异(P >0 .0 5 )。 2组治疗后 2 4h、日间及夜间平均SBP和DB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 <0 .0 1)。尼索地平组治疗后SBP ,DBP的谷/峰比值 (T/P)分别为6 0 .5 %及 5 1.2 % ,硝苯地平组为 6 3.8%及 5 4.8%(P >0 .0 5 )。 2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耗量及心电图蹬车运动负荷试验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尼索地平缓释胶囊能有效降压 ,改善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的症状和运动能力 ,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青年冠心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不同点。方法 对56例青年(≤45岁)冠心病患者和66例老年(>60岁)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 青年冠心病组吸烟、大量饮酒、肥胖、心血管病家族史明显多于老年组(P<0.001或P<0.01),男性患者多(P=0.008),甘油三酯高(P=0.001)。老年冠心病组糖尿病多(P=0.034),心血管并发症多。青年组多冠状动脉单支病变(P<0.001),老年组多冠状动脉多支病变(P<0.00]),侧支循环多见于老年组。结论 吸烟、大量饮酒、肥胖、心血管病家族史是青年冠心病患者突出的危险因素,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促使冠心病提早发生。寻求新的无创检查方法筛选青年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做好预防工作,有利于避免或延迟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兴雷  耿庆信 《山东医药》2002,42(20):61-62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PCI)是介入心脏病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其发展之快令人瞩目。 1977年 Gruentzig首先开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开创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纪元。此后 ,以 PTCA为基础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迅速发展 ,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治疗的重要手段。1  PTCAPTCA是应用介入方法将球囊导管送至狭窄的冠状动脉管腔并加压扩张 ,通过斑块压缩及内膜撕裂扩大血管腔 ,达到心肌血运重建。 1984年我国实施第 1例 PTCA手术。PTCA主要用于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心绞痛、有自发或诱发严重心肌缺血证据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尿酸水平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白细胞介素6(IL-6)、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CHF患者65例(CHF组),根据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5例,Ⅲ级32例,Ⅳ级18例;另选心功能正常的老年人45例(对照组)。所有入选者采用日本产OLYMPUS.AU5400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尿酸、hs-CRP及血肌酐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lL-6、TNF-α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房内径、LVEF、左心室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和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比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F组心功能Ⅲ、Ⅳ级患者血尿酸、TNF-α、IL-6、hs CRP水平明显升高(P<0.01),并随心功能分级加重而增加。血尿酸水平与TNF-α、hs-CRP、IL-6等炎性因子呈正相关(r=0.74,r=0.60,r=0.68,P<0.01),而与LVEF呈负相关(r=-0.73,P<0.01)。结论老年CHF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升高,并与循环中的炎性因子密切相关,是CHF患者心功能恶化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人急性重度左心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机械通气应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治疗中,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可。随着无创机械通气的普及应用,其适应证不断扩大,我们自2001年3月至2004年1月应用于老年人急性重度左心衰竭的抢救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研究发现拉西地平具有显著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但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拉西地平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株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阐明拉西地平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前后血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及左心室功能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 :选择接受PCI的 75例冠心病患者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无侧支循环组 (4 4例 )和侧支循环组 (31例 ) ,在术前及术后分别测定静脉血MDA、SOD水平 ,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Tei指数。结果 :两组术后 2h静脉血MDA升高、SOD降低 (均P <0 .0 1) ,术后 2 4h无侧支循环组MDA回降、SOD上升 ,与术前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两组间PCI后MDA、SOD及Tei指数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 <0 0 1)。结论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能减轻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的心肌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充血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血浆甲状腺激素 (TH)水平与心衰程度的关系及小剂量甲状腺素补充治疗的疗效。 方法  14 0例老年心衰患者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两组 :A组 :6 0例 ,心功能Ⅰ、Ⅱ级 ;B组 :80例 ,心功能Ⅲ、Ⅳ级。再将B组分为治疗组 5 0例和对照组 30例。A、B两组均常规抗心衰治疗 ,唯治疗组加小剂量甲状腺素片 2 0~4 0 μg/d ,疗程 4周。治疗前后监测血清TH、心率、超声心动图及临床心功能。  结果  (1)血清TH水平的变化 :治疗前A、B两组游离T3 (FT3 )分别为 (4 2 2± 0 6 1) pmol/L、(3 0 7± 1 10 )pmol/L ;游离T4(FT4)分别为 (17 10± 3 5 4 )pmol/L、(16 0 3± 1 4 0 ) pmol/L ,均低于正常 ,B组降低更为显著(P <0 0 1,P <0 0 5 ) ;促甲状腺素 (TSH)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治疗组FT3、、FT4分别升至 (4 95± 2 5 0 )pmol/L、(18 30± 5 88)pmol/L(P <0 0 1,P <0 0 5 ) ,TSH差异无显著性。 (2 )心功能变化 :治疗组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明显提高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 ,临床心功能恢复 1~ 2级 (3例无明显改善 ) ,与治疗前比较P <0 0 1,与对照组比较P <0 0 5。 结论 老年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存在FT3 、FT4水平的降低 ,经小剂量补充甲状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参麦注射液及复方丹参注射液合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PCI的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与对照组(19例),治疗组术前及术后给予参麦注射液及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分别在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综合射血等容期(Tei)指数。结果 与术前比较,治疗组术后2h、24h静脉血MDA升高、SOD降低(P<0.05);IL-6及TNF-α术后24h、48h、1周时明显降低(P<0.05,P<0.01);Tei指数术后24h就有所改善(P<0.05),1周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术后2h、24h静脉血MDA明显升高、SOD明显降低(P<0.01):IL-6、TNF-α术后1周才出现降低(P<0.05);Tei指数术后1周有所改善(P<0.05)。两组比较,血清MDA、SOD术后2h、24h差异有显著性(P<0.01);IL-6、TNF-α术后24h、48h、1周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Tei指数术后24h、1周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及复方丹参注射液合用能减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心肌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0.
朱贵月  唐元升  耿庆信  朱兴雷  张运 《新医学》2004,35(12):722-724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阿托伐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cell adhesion molecules-1,sVCAM-1)的影响,探讨阿托伐汀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稳定型心绞痛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68例,后者再分为两亚组:阿托伐汀组35例,非阿托伐汀组33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入院后第1、3、5、7、14日的sICAM-1和sVCAM-1水平,观察阿托伐汀对其sICAM-1和sVCAM-1水平的影响.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时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比稳定型心绞痛组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两亚组的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阿托伐汀组的下降更显著.结论:阿托伐汀可以降低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