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4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评价抗病毒口服液治疗普通型小儿手足口病肺脾湿热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法,计划纳入288例患儿,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服用抗病毒口服液,对照组服用安慰剂,剂量均为1~2岁5 mL/次、3~6岁10 mL/次,3次/d,疗程5 d。以完全退热时间为主要有效性指标。结果 实际入组287例,其中试验组144例、对照组143例。试验组完全退热中位时间为24 h (PPS数据集,下同),对照组为48 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皮疹/疱疹开始消退中位时间为24 h、对照组为40 h,试验组皮疹/疱疹完全消退中位时间为96 h、对照组为112 h,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愈显率为92.62%、对照组为72.3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35%和2.9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病毒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普通型肺脾湿热证,可以缩短退热时间、皮疹/疱疹消退时间,促进口腔黏膜疱疹/溃疡愈合,改善中医证候,临床使用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临床对儿童吞气症的认识.方法 纳入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消化科就诊、年龄1~18岁、诊断包括"吞气症"且遵医嘱进行门诊随访的连续病例,从病历系统中截取患儿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记录.结果 78例吞气症患儿纳入本文分析,男51例、女27例,年龄1.4~12岁,<4岁13例(16.7%)...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培养、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RUT)4种方法在诊断儿童H.pylori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42例因消化道症状需胃镜检查患儿在前1 d均行13C-UBT检查,胃镜直视下胃窦处取3块黏膜分别行H.pylori培养、病理组织学检查和RUT.结果 142例胃镜检查患儿,H.pylori阳性总检出率53.5%(76/142).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慢性浅表性胃炎并十二指肠球炎患儿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儿H.pylori检出率分别为39.2%、61.9%和100%.以"总检出率"为诊断标准,H pylori培养灵敏度97.4%,特异度100%,符合率98.6%;13C-UBT检测方法灵敏度94.7%,特异度98.5%,符合率96.5%;病理组织学方法灵敏度84.2%,特异度97.0%,符合率90.1%;RUT方法灵敏度89.5%,特异度81.8%,符合率85.9%.以"总检出率"和"细菌培养"为诊断标准,13C-UBT、病理组织学和RUT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H.pylori感染是引起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慢性浅表性胃炎并十二指肠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H.pylori培养仍是检测儿童H.pylori感染的"金标准",应重视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不配合胃镜检查3岁以上儿童可行13C-UBT检测H.pylori感染.不推荐临床上以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阴性作为否定H.pylori感染的依据.不推荐临床上以RUT单项检测结果作为诊断H.pylori是否感染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诊断和治疗.方法 收集5例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胃肠镜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内镜下胃肠黏膜呈充血、糜烂为主,病理检查胃肠黏膜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5个/HP).饮食疗法和抗过敏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存在多样性,无特异性,饮食疗法和抗过敏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分析1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儿的病史、临床和病理检查结果,以及随访观察半年后复查的各项相关指标,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确诊依据病理检查,内镜下典型表现也可以诊断,胶囊胃镜、双气囊小肠镜、胃镜及结肠镜、腹部CT、小肠造影、粪便α1抗胰蛋白酶清除率测定等均有诊断意义。治疗上主张控制饮食,给予低脂、高蛋白、补充中链脂肪酸的饮食。该患儿经控制饮食治疗6个月、1年后临床症状、体征好转,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亦好转,但随访6个月时镜下小肠改变不明显。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并病理检查是诊断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最佳方法,胃镜结合结肠镜或小肠造影在一定程度上对诊断有帮助。可用低脂、高蛋白、补充中链脂肪酸的饮食疗法,其治疗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可能与小肠黏膜修复慢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双气囊小肠镜在儿童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2月-2010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8例疑似小肠病变的患儿,其中以排黑便和(或)暗红色便为主要症状7例,以慢性腹泻、生长发育迟缓为主要症状1例。胃肠镜检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胶囊胃镜、全消化道造影、腹腔动脉血管造影等检查,均为阴性。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7例患儿先经口再经肛门进镜检查,1例患儿经口进镜检查。结果分别经口及肛门进镜的7例患儿操作时间为120~150 min,经口进镜的1例患儿操作时间约为60 min。检出毛细血管扩张症2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嗜酸性肠病、胃窦溃疡各1例,未见明显病变3例,检出率约为62.5%。均未发生操作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可以弥补胃肠镜或胶囊内镜检查的不足,是一项安全有效的临床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蔗糖酶-异麦芽糖酶缺乏症(CSID)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3例诊断为CSID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结果。结果:3例患儿年龄1岁4个月至1岁7 个月,单纯母乳喂养期间大便正常,断母乳改奶粉喂养、添加米糊、粥后开始腹泻,粪便为黄色稀水样、稀糊样,每天7~10次。入院查体均有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3例蔗糖激发试验结果显示,同餐前血糖相比,餐后血糖最大升高值(%)分别为0.1(2.0%)、0.1(2.6%)和0.9(19.1%) mmol·L-1,并出现排黄色稀水样粪便;葡萄糖激发试验结果显示,同餐前血糖相比,餐后血糖最大升高值(%)分别为1.5(30.6%)、2.3(65.7%)和4.4(107%)mmol·L-1,均未出现腹泻。3例患儿诊断CSID后停用蔗糖和淀粉类食物,1~2 d后粪便性状和次数恢复正常。结论:临床上疑诊CSID患儿,可根据典型的病史特点(断母乳后出现腹泻),回避蔗糖和淀粉类饮食后腹泻迅速缓解,蔗糖激发试验阳性可作出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年龄、性别及其十二指肠黏膜绒毛形态与纹状缘氨基肽酶N(APN)、二肽氨基肽酶IV(DPPIV)、氨基肽酶A(APA)和膜Gyl-Leu肽酶活性的关系.方法 对2007年3月-10月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儿章医院264例患儿进行胃镜下取十二指肠降段黏膜活检,标本分别作组织学检查和肽酶活性测定.结果 绒毛萎缩组APN、DPPIV活性均低于正常组.DPPIV活性与年龄呈负相关.APN、APA和Gyl-Leu肽酶活性与年龄因素无关.四种肽酶活性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纹状缘氨基肽酶APN、DPPIV及二肽酶Gyl-Leu肽酶的活性与绒毛形态有关,而Gyl-Leu肽酶及APA活性不受绒毛形态改变的影响.DPPIV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的关系,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适用情况,为儿科医师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82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中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分为激素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儿年龄、过敏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内镜下表现和胃肠黏膜病理结果,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82例患儿中,36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占总人数的19.8%。激素组患儿出现血便、贫血,内镜下出现黏膜溃疡/管腔狭窄的比例,以及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146,P<0.05);激素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镜下见黏膜溃疡/管腔狭窄(OR=10.830,95%CI:3.090~37.961,P<0.001)和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计数升高(OR=0.967,95%CI:0.941~0.993,P=0.015)可提示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结论 内镜下见到黏膜溃疡/管腔狭窄,病理显示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计数明显升高,均提示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治疗方案中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引用格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