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大鼠胃组织细胞凋亡和血浆差异代谢产物,探讨二冬膏延缓胃癌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维甲酸(12×10~(-3)g·kg~(-1))组、二冬膏低、高剂量(6,12 g·kg~(-1))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ig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0.2 g·kg~(-1)建立模型,10 d/次,共9次。各组每天ig相应药物,正常组ig等体积生理盐水,治疗3个月后处理动物,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胃癌程度及病理变化的改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测定胃组织中凋亡抑制基因B淋巴细胞瘤-2(Bcl-2)mRNA表达;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胃组织细胞凋亡;血浆代谢组学寻找差异代谢产物。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二冬膏低、高剂量组病变主要在良性的乳头状瘤和乳头状增生,说明二冬膏能够改善胃癌病变程度;低剂量组能明显降低胃组织Bcl-2 mRNA的表达(P0.01),TUNEL显示二冬膏低、高剂量组胃组织细胞凋亡数比模型组高。二冬膏低剂量血浆代谢产物中发现的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20-羟基-二十烷四烯酸(20-HETE),甘氨胆酸(Glycocholic acid)等与细胞凋亡相关。结论:二冬膏能够促进胃癌变大鼠胃组织发生细胞凋亡,延缓胃癌发生。  相似文献   
2.
<正>麻醉下人工流产术目前普遍采用瑞芬太尼、芬太尼配伍丙泊酚[1],其镇痛效果可以满足手术的需要,但发现呼吸抑制的情况较多,增加了手术风险和术中管理的难度。本院采用新型镇痛药地佐辛,观察其配伍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的效果。1资料和方法1.1资料选择2011年6月~2012年2月在本院自愿行麻醉下人工流产妇女120例,年龄21~35岁,妊娠6~7周,体重45~65kg,ASAⅠ级,无手术禁忌证。将120例孕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组(A组)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B组),每组  相似文献   
3.
4.
连续性血液净化是肾脏替代治疗方法,是缓慢且长时间持续的血液过滤方式。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连续性血液净化血管通路之一,在AVF使用过程中常见并发皮下血肿,动静脉内瘘血肿可引发内瘘血管内膜增生狭窄、闭塞、血流量不足等,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本文回顾分析了1例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内瘘血肿的干预情况,根据鱼骨图和5Why法剖析根本原因并制订、实施改进对策,使科室加强了对血液净化血管通路安全环节的质量监控,旨在杜绝此类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PI)硼替佐米同类药物转换为伊沙佐米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初治MM患者临床资料, 分为转换组(23例)和硼替佐米组(40例), 两组均以含硼替佐米的方案为一线治疗方案, 转换组患者因不耐受硼替佐米不良反应转换为伊沙佐米, 硼替佐米组患者未进行药物转换。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无进展生存(PFS)的差异。结果转换组患者进行同类药物转换前总有效率(ORR)为95.7%(22/23), ≥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为52.2%(12/23);转换后ORR为95.7%(22/23), ≥VGPR率为82.6%(19/23);硼替佐米组ORR为90.0%(36/40), ≥VGPR率为72.5%(29/40), 两组患者ORR及≥VGPR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64, P=0.424;χ2=0.82, P=0.364)。转换组接受PI治疗的中位周期数为9个, 中位PFS时间未达到;硼替佐米组接受PI治疗的中位周期数为7.5个, 中位PFS时间为30.0个月(9...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AML患者在初发、治疗缓解后、复发等不同疾病状态下外周血T细胞TCRVB亚家族表达及T细胞克隆性增殖的情况,分析不同白血病细胞负荷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尤其是对抗白血病功能的影响。应用RT-PCR扩增11例AML白血病患者不同疾病状态下及3名正常供者外周血的TCRBV24个家族的基因序列,通过基因扫描(genescan)的方法判断TCRBV家族的克隆表达、CDR3克隆性质,比较不同疾病状态下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Vβ亚家族的应用、克隆性增殖、T细胞的复杂性以及T细胞免疫表型的变化。结果表明:11例AML白血病患者初诊时外周血T细胞均表达部分TCR Vβ亚家族,经体外诱导后TCR Vβ亚家族表达增加;完全缓解期患者外周血T细胞TCRVβ亚家族数量明显增多,但未达到完全正常;4例患者在复发时TCR Vβ亚家族表达数量明显下降;11例患者中有9例在初诊时外周血有1至2个TCR Vβ亚家族T细胞克隆性增殖,缓解期克隆性增殖的Vβ亚家族T细胞有增加趋势,在多数病例观察到部分Vβ亚家族T细胞在初发、缓解、体外诱导扩增以及复发时仍维持克隆性增殖状态;AML白血病患者初发及复发时T细胞CDR3复杂性明显降低,呈偏态分布,而疾病缓解时T细胞复杂性有所改善。结论:AML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TCR Vβ亚家族呈限制性表达;在大多数病例中无论是疾病初发抑或缓解及体外诱导、甚至在疾病复发时均可观察到克隆性T细胞的存在;在部分病例中某些Vβ亚家族在上述不同疾病状态下始终维持克隆性增殖状态,部分Vβ亚家族的克隆性增殖同白血病细胞的存在相关;在疾病状态下,AML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复杂性有所降低,而疾病缓解后可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弯曲吸管用于后倾后屈位子宫手术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300例后倾后屈位子宫行手术流产者,按子宫倾屈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分别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弯曲吸管或常规吸管行手术流产(传统吸管组),观察两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子宫中度倾屈弯曲吸管组手术时间(3.5±0.4min)少于传统吸管组手术时间(4.4±0.5min),不全流产率(0)低于传统吸管组(10%)(P0.05)。重度子宫后倾后屈弯曲吸管组(3.7±0.3min)、不全流产率(2%)、漏吸率(0%)、术中出血量(15.0±3.3ml)、术后月经恢复时间(29.8±3.0d)均少于传统吸管组的手术时间(4.8±0.6min)、不全流产率(18%)、漏吸率(4%)、术中出血量(19.9±2.8ml)、术后月经恢复时间(38.1±4.4d)(均P0.05)。结论:自制弯曲吸管应用于中、重度后倾后屈子宫手术流产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罗畅  邓应平 《眼科新进展》2013,33(2):169-171
目的 分析圆锥角膜发病及病情进展中是否受性别及年龄因素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8月至2011年7月确诊为圆锥角膜患者的基本信息及角膜严重程度的分级,汇总统计其有效信息,对圆锥角膜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描述,并用卡方检验分析年龄与性别是否会影响圆锥角膜病情的严重程度.结果 共208例(310眼)确诊为圆锥角膜患者,其中192例(292眼)患者资料信息有效,男146例(225眼),女46例(67眼),男女比例约为3.17∶1.00;发病年龄5~40岁,平均21.66岁,发病高峰集中在15 ~ 25岁青年群体.男女性别间圆锥角膜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002,JP=0.447).不同年龄组的圆锥角膜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453,P=0.477).结论 男性及青年人群在圆锥角膜患病人数中占有较大的构成比,但性别及年龄因素对圆锥角膜严重程度的影响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性别差异是当今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常见现象之一。这种现象的发生,除了与男女基因表达差异有关以外,更与性激素的调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已知的各类眼科疾病中也存在着性别差异的现象。随着生物学相关研究的进展,研究人员在包括眼表及角膜在内的眼部组织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性激素受体,暗示性激素对眼表及角膜正常功能的维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我们将对目前已知的性激素和眼表及角膜间的关系的相关报道进行综述和讨论,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脐血来源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支持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的能力。方法:利用第3代的HPP—EPC联合细胞因子培养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分因子组、非接触培养组和接触培养组。体外培养脐血CD34+细胞10d后,从细胞总数,CD34+细胞数,各系造血集落形成细胞数等比较各组的扩增效率。结果:接触组细胞总数扩增倍数(44.6±8.7)倍和非接触组(39.5±7.3)倍均高于因子组(24.8±5.6)倍,P〈0.01。接触组CD34+细胞数扩增倍数(8.8±2.1)倍高于因子组(2.9±0.6)倍和非接触培养组(3.3±0.6)倍,P〈0.01。接触组集落扩增倍数和非接触组均分别高于因子组,P〈0.05,且接触组各造血集落扩增数均分别高于非接触组,各P〈0.05。接触组扩增后CD34+CD38+细胞(10.8%±2.7%)明显高于因子组(4.1%±0.9%)和非接触培养组(3.8%±0.8%),P〈0.01。结论:脐血来源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能支持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