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宫颈糜烂是指由各种体内外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蓝色胆液质或腐败血液质占优势,影响宫颈组织细胞,腐蚀局部组织而形成的形状改变性疾病。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的一种形式,最为主要的局部病变,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共发病率占妇科疾病的50%以上。与宫颈癌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多见于由急性宫颈炎未能彻底治疗,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病原体侵入而引起感染。根据糜烂表面深浅度可分为单纯性型、颗粒型、乳头型。根据糜烂区所占宫颈的比例分为3度:轻度糜烂、中度糜烂、重度糜烂。1诊断标准1.1诊断标准:维吾尔医专科学校教材《妇产科学》宫颈糜烂诊断标准。1.2维吾尔医标准临床分型1.2.1异常蓝色胆液质型宫颈糜烂:脉细,搏动无规律。眼球发黄或略黄,面部暗淡无光。晨起时口苦,舌干,易裂,皮肤粗燥无光,尿色橙色。临床表现:白带增多,多呈金黄色黏液样或脓样,无臭气、常伴腰骶部酸疼,阴道内胀感,局部检查:发现宫颈不同轻度糜烂,呈单纯性,颗粒性和乳头状等3种。根据糜烂面积分为3度,轻度糜烂,占整个宫颈面积的1/3以内,中度糜烂,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1/3至2/3之间;重度糜烂,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2/3以上,阴道检查及宫颈刮片或多点活检明确诊断。1...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述胺碘酮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数据库检索和收集临床资料,兼顾少见不良反应病例报道进行系统性综述。结果不良反应涉及内分泌、心血管、变态反应、呼吸系统、肝肾损害、视力、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及器官。以内分泌、心血管及变态反应常见,特殊不良反应以致视力异常和神经系统、肝肾损害及肺部损害反应为主。结论胺碘酮引起肝肾损害、肺间质纤维化、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喀什地区内脏利什曼病分布的时间-空间聚集性.方法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据,运用时空统计软件的Poisson模型对喀什地区既往11年内脏利什曼病发病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地理方位及遥感图片确定聚集区.结果 喀什地区存在3个内脏利什曼病分布的高危聚集区及其对应的高发时间框.A聚集区(中心经纬度:E 76.08°,N 39.52°)半径为6.58 km,在1999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的时间框内,聚集区内内脏利什曼病的累积发病率是周围地区的45.98倍(P<0.0001);B聚集区(中心经纬度:E 79.20°,N 39.91°)半径为4.93 km,在2002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的时间框内,聚集区内内脏利什曼病的累积发病率是周围地区的9.58倍(P<0.0001);C聚集区(中心经纬度:E76.23°,N39.40°)半径为7.63 km,在2000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的时间框内,聚集区内内脏利什曼病的累积发病率是周围地区的5.18倍(P<0.0001).结论 喀什地区内脏利什曼病的发病为非随机分布,存在明显的时间-空间聚集性,3个高危聚集区均位于绿洲地区.  相似文献   
4.
包虫病是农牧区常见病 ,其诊断治疗并不困难 ,但肝包虫病手术后包虫残腔胆汁瘘、残腔感染、残腔出血、残腔内包虫复发等并发症常见。所以肝包虫病的治疗关键在于包虫残腔的处理 ,然而肝包虫残腔的处理非常棘手 ,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处理方法。我院于 1990年 3月 - 2 0 0 0年 4月共收治肝包虫病 12 0 0例 ,术后并发症 5 2 6例 ,取得了一定经验。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 1990 - 2 0 0 0年共收治肝包虫病 12 0 0例 ,男性 791例 ,女性 4 0 9例 ,年龄最大的 72岁 ,最小的 7岁。术后并发症5 2 6例 ,其中胆瘘 36 0例 (30 % )、感染 6 0例 (…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自制凋查问卷,以2008年1月-2008年11月网络直报的47例黑热病患者为病例组,在同村按1:3匹配选择141名年龄相仿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性别、环境和行为等13个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被叮咬、邻居有黑热病患者、黄昏时带孩子户外活动、驱避剂的使用等凶素与本次迦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关系密切,危险比(HR)值和95%可信区间(95%CI)依次为73.846(10.070,541.510)、78.875(10.719,576.910)、15.149(5.876,39.054)、63.912(8.996,454.048)和0.020(0.005,0.008);多冈素回归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是危险冈素,HR值和95%CI为80.963(5.119,1 280.596),而驱避剂的使用是暴发流行的保护因素,HR值和95%CI为0.021(0.003,0.162).结论 在目前传染源尚不叫确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不在外露宿,安伞使用药浸蚊帐或纱窗,规范使用驱避剂和定期在院内喷洒杀虫剂是预防控制黑热病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苏黄止咳胶囊联合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治疗成人感染后咳嗽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院呼吸内科门诊180例感染后咳嗽的患者,随机分组为A、B、C 3个组;A组口服苏黄止咳胶囊、B组口服复方甲氧那明胶囊、C组给予苏黄止咳胶囊和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均为7天疗程。对三组咳嗽症状、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3组咳嗽症状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三组咳嗽症状的评分有统计学差异,其中A、B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组及B、C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各组治疗前后咳嗽症状的评分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联合应用苏黄止咳胶囊和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治疗感染后咳嗽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可以有效改善咳嗽症状,并使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有效减少,具有显著疗效,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并构建一种适合于急诊医学心肺复苏课程的模拟情景式教学方法。方法以新疆医科大学临床技能中心为依托,利用高级仿真心肺复苏模拟人(SIMMAN),对不同心跳骤停类型的抢救流程进行系统编程,让40名学生分2组进行演练,演练结束后利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应用SPSS15.0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分层式程序训练与情景式教学结合最能直接掌握心肺复苏操作的要点(75.56%);在教师的引导下基于临床实际病例或问题进行资料查阅、小组讨论及汇报是心肺复苏教学的最好方式(97.78%);在教师带领下以病例学习方式收获大(73.33%);心肺复苏教学以情景式教学和分层式教学相结合较好(75.56%)。结论心肺复苏模拟情景式教学的构建,充分体现了急诊医学教学连贯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能有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急诊医学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临床问题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8.
吗啡注入硬膜外腔术后镇痛,国内已有大量资料报道。我院在硬膜外腔镇痛的基础上,于1997年8月~2000年4月将吗啡用于蛛网膜下腔术后镇痛。由于硬膜外腔吗啡及局麻药用量明显大于蛛网膜下腔用量,如操作不慎,有误入蛛网膜下腔的危险,但其优点是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自制凋查问卷,以2008年1月-2008年11月网络直报的47例黑热病患者为病例组,在同村按1:3匹配选择141名年龄相仿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性别、环境和行为等13个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被叮咬、邻居有黑热病患者、黄昏时带孩子户外活动、驱避剂的使用等凶素与本次迦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关系密切,危险比(HR)值和95%可信区间(95%CI)依次为73.846(10.070,541.510)、78.875(10.719,576.910)、15.149(5.876,39.054)、63.912(8.996,454.048)和0.020(0.005,0.008);多冈素回归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是危险冈素,HR值和95%CI为80.963(5.119,1 280.596),而驱避剂的使用是暴发流行的保护因素,HR值和95%CI为0.021(0.003,0.162).结论 在目前传染源尚不叫确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不在外露宿,安伞使用药浸蚊帐或纱窗,规范使用驱避剂和定期在院内喷洒杀虫剂是预防控制黑热病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自制凋查问卷,以2008年1月-2008年11月网络直报的47例黑热病患者为病例组,在同村按1:3匹配选择141名年龄相仿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性别、环境和行为等13个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被叮咬、邻居有黑热病患者、黄昏时带孩子户外活动、驱避剂的使用等凶素与本次迦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关系密切,危险比(HR)值和95%可信区间(95%CI)依次为73.846(10.070,541.510)、78.875(10.719,576.910)、15.149(5.876,39.054)、63.912(8.996,454.048)和0.020(0.005,0.008);多冈素回归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是危险冈素,HR值和95%CI为80.963(5.119,1 280.596),而驱避剂的使用是暴发流行的保护因素,HR值和95%CI为0.021(0.003,0.162).结论 在目前传染源尚不叫确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不在外露宿,安伞使用药浸蚊帐或纱窗,规范使用驱避剂和定期在院内喷洒杀虫剂是预防控制黑热病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