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这一常见疾病手术的最佳方式、操作要点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对比分析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与经腹疝囊高位结扎术,两种常用方法术中、术后情况。结果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手术250例,平均(30±10)min,术后复发1例,术后阴囊水肿25例;经腹疝囊高为结扎术350例,平均(20±5)min,术后复发1例,阴囊均未出现肿胀;结论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可优先考虑经腹疝囊高位结扎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iR-21调控STAT3信号通路来对肾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及迁移产生影响.方法 RT-PCR测定人肾母细胞瘤组织以及癌旁组织中miR-21的表达.将人肾母细胞瘤细胞分为空白组、si-miR-21组(转染si-miR-21)和simiR-21 NC组(转染si-microRNA-21 NC),Western blot检测STAT3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MTS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迁移能力.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人肾母细胞瘤组织的miR-21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细胞转染后,3组p-STAT3、Bcl-2、Bcl-xl相对表达量、A490吸光度值以及细胞迁移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与空白组比较,si-miR-21组升高(P<0.05),si-miR-21 NC组下降(P<0.05).三组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空白组比较,si-miR-21组下降(P<0.05),si-miR-21 NC组升高(P<0.05).转染细胞miR-21与p-STAT3、Bcl-2及Bcl-xl呈正相关(r=0.824、0.778、0.837,P<0.001).结论 过表达miR-21促进肾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及迁移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STAT3信号通路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小儿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如治疗及时,约90%[1]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约10%需行手术治疗,而在手术治疗这部分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需行肠切除、肠吻合术.自2002年1月至2009年4月,本院行小儿肠套叠手术复位,术中应用肠套叠手术复位,回肠末端部分切除,回肠、回肠端端吻合,回肠悬吊造瘘减压40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改良Soave根治术与改良Duhamel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效果。方法将118例该院收治的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改良Duhamel根治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Soave 根治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手术情况,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和肛门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0.045、0.001、0.041 及0.006);观察组患儿生活质量和肛门功能评分及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10 和0.009);观察组总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01)。结论改良Soave 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效果优于改良Duhamel根治术,术后并发症少,改善肛门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脐肠瘘的诊断和手术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脐肠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根据病史并结合B超协助诊断。采取脐下小横切口瘘管切除保留脐的手术方法。结果经B超诊断并手术治疗8例,术中所见与B超诊断相符,术后脐部外观基本正常,随访8月-5年无脐疝发生。结论B超为诊断脐肠瘘简单、可靠、无创的影像学检查,脐下小横切口瘘管切除保留脐为治疗脐肠瘘的最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婴幼儿接种卡介苗后引发的局部淋巴结结核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对我院近6年来收治的58例婴幼儿卡介苗性腋窝淋巴结结核应用手术切除联合局部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切口均甲级愈合,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5年无腋窝局部肿物复发,手术切口愈合良好,且无其他肺内、外结核感染征象。结论手术切除联合局部抗结核药物化疗治疗婴幼儿接种卡介苗后引发的局部淋巴结结核安全有效,术中注意保护腋窝重要血管、神经,愈合率高,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应用P53、α-地中海贫血/精神发育迟滞综合征X染色体相关基因(alpha-thalassemia/mental retardation syndrome X-linked,ATRX)蛋白表达评估小儿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68例NB患儿以及因为肾盂积水就诊的33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患儿病灶组织P53、ATRX蛋白表达情况,收集研究组患儿各项资料,分析研究组患儿P53、ATRX蛋白表达情况与各项资料之间的关系;随访评估NB患儿预后情况,分析P53、ATRX蛋白表达及其他资料与NB患儿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患儿P53与ATRX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患儿P53、ATR X表达阳性与患儿临床分期、危险程度、Shimada病理分类、是否存在骨髓浸润、病灶病理诊断、分化程度有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临床分期(Ⅲ、IV)、P53阳性以及ATRX阳性是NB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而危险程度、Shimada病理分类不是NB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NB患儿P53、ATRX蛋白表达与患儿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是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可用于评估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8.
符策君  董琦  林海  李权 《医学综述》2014,20(19):3638-3640
目的对比分析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和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加吻合口近侧小肠悬吊造口术治疗先天性肠闭锁的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71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肠吻合组(30例)采用肠切除、端端吻合术治疗,肠吻合加悬吊造口组(41例)采用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加吻合口近侧小肠悬吊造口术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术后开始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肠吻合加悬吊造口组治愈率高于肠吻合组(100.00%vs 86.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吻合加悬吊造口组病死率显著低于肠吻合组(P<0.05);肠吻合加悬吊造口组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显著优于肠吻合组(P<0.05)。结论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加吻合口近侧小肠悬吊造口术能减少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提高新生儿先天性小肠闭锁的手术疗效,是治疗先天性小肠闭锁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分析CT在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 NB)术前诊断及根治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及海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且治疗的92例NB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CT对NB诊断的准确性,并根据美国儿童肿瘤学会(Children’s Oncology Group, COG)分级系统将92例NB患儿分为低危组36例、中危组27例和高危组29例,记录各组术前CT表现。所有患儿均行根治术治疗,低危组患儿术后不给予放化疗,中危组患儿术后化疗,高危组患儿行术前诱导化疗、术后化疗及(或)放疗。在治疗结束8周后,根据国际NB治疗反应评估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分为完全缓解、非常好的部分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和进展)。结果 92例NB患儿术前CT检查诊断准确86例,准确率为93.48%。不同COG分级患儿肿瘤最长径、占位效应及外侵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其中高危组肿瘤最长径最长、占位效应及外侵表现率最高(均P<0.05);不同COG分级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高危组临床疗效最差(P<0.05)。结论CT在NB术前诊断中发挥积极作用,还能评估NB临床疗效,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低位小肠闭锁的手术方式,以提高治愈率。方法 在传统肠切除一期肠吻合术的基础上辅加吻合口近侧小肠悬吊造口减压,降低吻合口张力,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结果 本组手术治疗20例,治愈19例。随访8个月-3年,生长发育良好。结论 传统肠切除一期肠吻合术加吻合口近侧小肠悬吊造口术能减少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提高新生儿先天性低位小肠闭锁的手术疗效,是治疗先天性低位小肠闭锁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