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胃癌根治术后常用的支持治疗手段,能明显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发生^[1]。但对于患有2型糖尿病的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来说,EN可能影响到患者的糖代谢,引起血糖波动或升高,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笔者于2000—06至2007—12,对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3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术后EN治疗护理,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误状况,探讨影响院前延误的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成都地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 121例,按院前延误时间分为≤180 min组和>180 min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误的现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院前延误时间中位数为215 min; 44.10%的患者院前延误≤180 min,其中位数为90 min,院内死亡率为5.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大汗症状(OR 1.228,95%CI 1.006~1.500)、年龄(OR 0.763,95%CI 0.633~0.921)、入院方式(120入院:OR 3.571,95%CI 2.133~5.978)、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OR 0.497,95%CI 0.361~0.683)是院前延误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误情况仍需进一步改善,需提高对症状不典型患者及院外转诊患者的警惕性,缩短院前延误时间,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3.
背景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及胆囊结石均可增加冠心病患者死亡风险,但目前胆囊结石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关系尚未明确。目的探讨胆囊结石与STEMI患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8年6月在西南交通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274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A组(多支病变患者,n=90)和B组(单支+双支病变患者,n=184)。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胆囊结石与STEMI患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关系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男性比例、体质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病史、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心肌肌钙蛋白(cTn)、脑钠肽(BNP)、血肌酐(Scr)、肌酸激酶(CK)、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胆囊结石发生率、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囊结石是STEMI患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危险因素〔OR=3.010,95%CI(1.286,7.044),P0.05〕。结论胆囊结石是STEMI患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4.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是血管壁中的主要细胞类型,其凋亡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和发展.在早期AS中,VSMCs凋亡可作为新生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的代偿机制,然而这一过程又会加速AS斑块破裂,造成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左心耳电压分布规律及其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6月—2018年1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行三维电解剖标测的病例,分为非房颤组(n=43)、阵发性房颤组(n=44)和持续性房颤组(n=39),在三维电解剖系统指导下(CARTO 3),使用标测导管(PentaRay)采集左心耳各位点电压,进行三组左心耳电压分布分析。结果三组人群符合正态分布的例数分别为非房颤组6(14.0%)、阵发性房颤组0(0.0%)、持续性房颤组0(0.0%);三组间左心耳电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三组左心耳均值电压分别为非房颤3.51 mV、阵发性房颤2.57 mV、持续性房颤2.22 mV(P<0. 001)。结论左心耳电压分布形态具有个体间稳定性;房颤的发生与进展并不影响左心耳电压的分布形态,但会下调心耳电压值的平均水平与高位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成都地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率和院内全因死亡的性别差异。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成都地区的11家医院的STEMI患者1 443例,其中369例(25.57%)是女性。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救治效率和院内全因死亡率,救治效率指标主要包括症状发作至球囊开通(S-to-B)时间、症状发作至首次医疗接触(S-to-FMC)时间和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开通(FMC-to-B)时间。结果女性患者更年长,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更高,不典型胸痛/胸闷症状更常见(P<0.01);不同性别患者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术(PCI)的比例相当(P>0.05)。在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中,女性患者的中位Sto-FMC时间(130 min vs 115 min,P=0.007)和S-to-B时间(300 min vs 265 min,P=0.001)更长,而FMC-to-B时间(123 min vs 114min,P=0.087)的延长无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死亡率更高(13.3%vs 6.0%,P<0.001),且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临床麻醉信息系统在麻醉科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2017年12月来医院就诊、需行麻醉的患者450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一组采用传统麻醉管理方式,作为对照组;另一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临床麻醉信息系统,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整体麻醉不良反应率、麻醉管理出错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整体麻醉不良反应率为6.27%,麻醉管理出错率为8.40%,而观察组则分别为2.00%、0.89%,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麻醉科管理工作中,采用临床麻醉信息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整体麻醉不良反应率,并降低麻醉工作中的错误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中院间社交网络联系的建立为转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带来的救治获益。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成都9家PCI医院行转运PCI的STEMI患者267例,根据是否利用社交网络传输首诊信息将其分为资料传输组(151例)和资料未传输组(1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救治延误时间、院内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院内死亡率、随访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并做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2B)时间达标的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造影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资料未传输组患者FMC2B时间[202(145,318)min比152(110,230)min,P<0.001]、首诊医院进门至出门(DIDO)时间[70(33,176)min比45(26,83)min,P=0.001]及进入PCI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D2B)时间[84(55,121)min比65(36,88)min,P<0.001]显著大于资料传输组,且资料传输组患者FMC2B时间(29.1%比13.8%,P=0.003)、D2B时间(78.8%比55.2%,P<0.001)、DIDO时间(37.8%比23.3%,P=0.012)的达标率均高于资料未传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首诊10 min内完成心电图(OR 2.853,95%CI 1.198~6.794,P<0.001)、资料网络传输(OR 2.433,95%CI 1.241~4.773,P=0.010)与FMC2B达标率上升呈显著正相关。两组患者30 d、90 d MACC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1年MACCE发生率资料未传输组患者(19.3%比8.1%,P=0.049)显著高于资料传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临床资料网络传输的患者的FMC2B时间、DIDO时间和D2B时间更契合胸痛中心救治时间质控标准,且有更好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9.
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时具有麻醉效果好,苏醒快,醒后无宿醉等优点[1-3].选择合适的芬太尼剂量联合丙泊酚,在满足无痛人流手术麻醉要求的同时,也能够保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平稳及术后较短的唤醒时间,减少患者的在院时间[4].为探讨合适的剂量,我院选择180例自愿终止妊娠的患者应用不同剂量的芬太尼和丙泊酚,进行对比研究,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东西方视神经炎临床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我院视神经炎患者与美国视神经炎治疗试验组(ONTT)中患者之临床特点进行比较,便于指导治疗。方法对33例1994~2003年间诊断为自发性视神经炎之患者作随访观察,对临床表现及治疗经验,与多发性硬化症的关系,与ONTT进行比较。结果其中27例为单侧发作,6例双侧发作。患者年龄分布13~54岁,平均年龄35.8~11.3岁。有15例(44.4%)可见视盘水肿,44.4%患者主述眼窝部疼痛,所有接受视野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的病人受累眼均显示异常;有28例接受放射影象检查,包括CT(20)例及核磁共振(8例),13例显示视神经增粗。在随访期间5例发展为多发性硬化症(平均4.3年)。结论与ONTT研究比较,本研究之患者视神经盘水肿比例较高,但在眼窝疼痛表现,影象诊断显示脑部白质病灶和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生较低,东西方发病有种族差异,应辩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