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原发性高血压的左心室肥厚患者72例,随机分配到缬沙坦组(口服80~160mg/d)或阿替洛尔组(口服25~50 mg/d)(n均=36),治疗8个月,治疗前后各检查一次超声心动图及放射性核素心室显像,对比分析组内治疗前后左心室重量指数及左心功能参数变化和两组间的差异.结果①与治疗前比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缬沙坦或阿替洛尔治疗8个月后,两组收缩压与舒张压明显下降(159/101 mmHg至142/89 mmHg;161/103 mmHg至145/90mmHg,1 mmHg=0.133 kPa)(P均<0.01).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缬沙坦治疗8个月后,左心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5),左心室重量及左心室重量指数下降更显著(P均<0.01);而在阿替洛尔治疗8个月后左心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无明显变化,左心室重量及左心室重量指数下降显著(P<0.05).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缬沙坦治疗8个月后左心室高峰充盈率明显增加(P<0.05),而在阿替洛尔治疗8个月后左心室高峰充盈率无明显变化,两组间比较则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缬沙坦治疗8个月后可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显著逆转及左心室舒张功能显著改善,缬沙坦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作用优于阿替洛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灌注显像对冠心病诊断价值。方法对126例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进行了结合运动试验和多巴酚丁胺负荷的~(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灌注显像(~(99m)Tc-SPECT),并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研究。结果显示~(99m)Tc-MIBI-SPECT对冠心病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2%和88.6%;对单支、双支和三支冠脉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88.5%、92.3%和100%;对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92.6%、85.7%和81.8%。结论结合运动试验和多巴酚丁胺负荷的~(99m)Tc-MIBI-SPECT是一种对冠心病诊断和定位有较大价值的检查方法,且具有无创伤性、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临床心电图 (ECG)出现异常Q波而核素心肌显像正常的原因。方法  6 9例患者分别行ECG和2 0 1 Tl心肌显像。其中男 5 2例 ,女 17例 ,4 5岁以下 2 8例。结果  2 5例ECG表现为前间壁心肌梗死 ,33例表现为下壁心肌梗死 ,5例表现为前间壁 下壁心肌梗死 ,4例表现为侧壁心肌梗死 ,2例表现为正后壁心肌梗死 ;误诊为前间壁或下壁心肌梗死共 6 0例 ,占 87%。经心脏超声、ECG等检查 ,6 9例中 9例为心室内传导障碍 ,7例为扩张型心肌病 ,5例为肥厚型心肌病 ,2例为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共 2 3例 ,占 33 3% ,其余各种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依靠ECG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应慎重 ;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应为诊断心肌梗死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QCT)探讨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 VFA)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的研究。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体检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QCT、颈部动脉超声检查的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采集一般资料、生理、生化等信息。将研究对象的VFA按四分位数法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向后逐步回归法)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分析VFA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结果 (1)共纳入研究对象2 645例,检出颈动脉斑块者(斑块组)1 230例(46.5%),其中男性685例(51.66%),女性545例(41.32%)。与无颈动脉斑块者(对照组)相比,斑块组的年龄、腰围、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酸均较高(P<0.05)。(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男性、腰围、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VFA是颈部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各OR...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药物规则治疗下高血压病 (EH)患者的脉压 (PP)与左心室肥厚 (L VH)构型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 176例有或无 L VH的 EH患者的 PP与 L VH构型及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1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 (ASH)、对称性室间隔肥厚 (CH)及扩张性肥厚 (DH)三型肥厚组的 PP与无 L VH组相比 ,有明显的差别 ,CH和 DH组较大 (P均 <0 .0 1) ,尤以 DH组较甚。2随着 PP增大 ,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明显的降低。3L 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PP与 EH患者左心功能不全发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PP每增加 10 m m Hg,左心功能不全增加 30 % (95 % CI:1.2 3~ 1.37,P<0 .0 0 0 1) ;在对年龄和 EH病程进行校正后 ,PP每增加 10 m m Hg显示增加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率 19% (95 % CI:1.13~ 1.2 5 ,P<0 .0 0 0 1)。结论 在药物规则治疗的 EH患者中 ,PP与 L VH构型具有一定的联系 ,PP是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的一个重要和独立的相关因素 ;且随着 PP增大 ,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核素心室显像,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2例,随机分配(1:1)到缬沙坦(口服80—160mg/d)组或阿替洛尔(口服25—50mg/d)组,治疗8个月,治疗前后各行一次核素心室显像检查,对比分析组内治疗前后左心功能参数变化和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缬沙坦或阿替洛尔治疗8个月后,两组收缩压与舒张压明显下降(159/101—142/89mmHg;161/103至140/90mmHg)(P〈0.01);左室舒张功能(以左室峰充盈率代表)明显改善(P〈O.05),而在阿替洛尔治疗后8个月后左室高峰充盈率无明显的变化,两组间比较有明显的变化(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缬沙坦治疗8个月后可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显著改善,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作用优于阿替洛尔。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谷氨酰转肽酶(GGT)正常高值累积暴露与代谢综合征(MetS)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至2019年于郑州市某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连续3 a均未诊为MetS者3 209人纳入队列,以2017至2019年体检GGT测定值为基础计算GGT正常高值累积暴露水平,依据2020年体检结果判定该队列MetS发病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GGT累积暴露水平与MetS发病之间的关联性,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回归分析两者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该队列MetS发病率为7.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人体测量学指标、血生化指标(血糖、血脂、血清肌酐、血清尿酸、多种肝酶水平)后,GGT简单累积暴露量第3和第4四分位组MetS发病风险显著增加,OR(95%CI)分别为1.850(1.162~2.944)和2.170(1.358~3.469);GGT加权累积暴露量第3和第4四分位组MetS发病风险亦显著增加,OR(95%CI)分别为1.971(1.245~3.121)和2.123(1.321~3.411)。R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GT加权累积暴露量与M...  相似文献   
8.
介入性和非介入性检查对诊断冠心病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入性和非介入性检查对诊断冠心病价值的比较518001深圳孙逸仙心血管医院章慧洁,秦迁,柳玉容,郭跃萍,方卫华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术;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心电图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540.4本文112例均拟诊为冠心病病人,将其冠状动脉造影(CAG)...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谷氨酰转肽酶(GGT)轨迹与新发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为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郑州市健康体检人群中符合入选标准的3 209例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 采用R LCTMtools程序将随访前GGT水平确定3个不同的GGT轨迹组, 分别为低稳定组、中稳定组、高稳定组, 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GGT轨迹与新发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结果 2020年随访结束时代谢综合征累积发病率为7.0%, 低稳定组、中稳定组、高稳定组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分别为3.9%、11.4%、15.0%, 呈增长趋势(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调整多种混杂因素后, 总人群中稳定组、高稳定组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均升高;男性人群高稳定组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为低稳定组的1.67倍(95%CI 1.07~2.60), 女性人群中稳定组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为低稳定组的3.29倍(95%CI 1.14~9.53)。结论 GGT纵向轨迹水平升高是新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总人群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随着长期GGT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建议男性和女性分别将长期GGT水平维持在28 U/L和14 U/L...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和神经特异性烯醇酶(NSE)联合检测用于食管鳞癌(ESCC)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4例ESCC患者作为ESCC组,另选择8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A125、CEA和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