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生儿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新生儿高血糖,已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高血糖对新生儿脑部的损害在临床中普遍受到重视,现就新生儿高血糖的临床问题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的重视,长跑逐渐成为增强体质、强健体魄的全民健身运动。但要想健康长跑要遵循4个原则。跑速要慢不同的跑速对心脑血管的刺激是不同的,慢速跑对心脏的刺激比较温和。一般来说用自己的每分钟晨脉数(清晨清醒安静时的脉搏数),乘以1.4~1.8,所得到的每分钟脉搏次数作为靶心率来控制初期长跑强度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急性闭塞患者34例(桡动脉闭塞组),以健康体检者34例为对照组.应用超声检测介入术后闭塞桡动脉术前内径,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比较分析触摸桡动脉搏动法与超声诊断法在评估桡动脉闭塞的诊断准确性的差异.结果 桡动脉闭塞组术前桡动脉内径为(2.03±0.25) mm,小于对照组(2.48±0.44)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桡动脉闭塞组中,经临床触摸脉搏法发现20例桡动脉无搏动,诊断率为58.82%;超声诊断桡动脉闭塞34例,诊断率为100%,后者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5例可见细小血流来自侧支循环.结论 超声检查更有利于对冠脉介入后桡动脉闭塞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50岁以上309例受检者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斑块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探讨颈动脉斑块的好发部位及发生率年龄趋势。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09例50~85岁受检者双侧颈动脉及右锁骨下动脉起始处进行扫查,观察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血流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结果:1.50~59岁年龄组斑块发生率为71.2%,60~69岁年龄组斑块发生率为89.2%,70~79岁年龄组斑块发生率为94.2%,>80岁年龄组斑块发生率为94.1%。2.斑块发生部位:颈总动脉分叉处、右锁骨下动脉起始处、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中段及颈外动脉的硬斑、软斑及混合斑发生率有明显差别。3.男性斑块发生率87.1%。女性斑块发生率89.9%。经检验,χ2=0.612,P=0.4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也增加;颈总动脉分叉处、右锁骨下动脉起始处、颈内动脉起始处为斑块好发部位;50岁以上男性与女性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注射液、依达拉奉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创伤性癫痫预防的不同效果。方法将930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丙戊酸钠注射液组、依达拉奉组、联合组,分别在入院后给予丙戊酸钠注射液、依达拉奉、丙戊酸钠注射液和依达拉奉联合用药,进行24个月的随访,观察各组患者创伤性癫痫的发生情况,利用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丙戊酸钠注射液组、依达拉奉组、联合组早期创伤性癫痫发生率分别为4.07%、9.71%、4.01%,丙戊酸钠注射液组、联合组早期癫痫发生率明显低于依达拉奉组(P<0.01),联合组早期癫痫发生率与丙戊酸钠注射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0);丙戊酸钠注射液组、依达拉奉组、联合组晚期创伤性癫痫发生率分别为9.74%、8.64%、3.69%,联合组晚期癫痫发生率明显低于丙戊酸钠注射液组(P<0.01),依达拉奉组晚期癫痫发生率与丙戊酸钠注射液组、联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P>0.025)。结论依达拉奉对于早期创伤性癫痫的预防作用较差,联合应用依达拉奉与丙戊酸钠注射液对于晚期创伤性癫痫的预防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探杳右锁骨下动脉对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右锁骨下动脉起始段及双侧颈动脉分叉处,观察有无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对不同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分年龄组进行分析.结果 右锁骨下动脉起始处和颈动脉分叉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49岁组分别为78.65%、53.93%,50~59岁组分别为86.18%、68.04%,>60岁组分别为92.72%、91.57%;567例患者中,右锁骨下动脉起始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88.01%,高于颈动脉分又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76.90%,其中<49岁组和50~59岁组的右锁骨下动脉起始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于颈动脉分叉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9岁组右锁骨下动脉起始处单纯内-中膜增厚和单纯斑块形成总发生率高于50~59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锁骨下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高于颈动脉分叉处,且这一差异在<49岁年龄组明显,超声探查右锁骨下动脉起始段在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规律。方法 :将 2 2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 2组 :15只为实验组 ,7只为对照组。应用超声多普勒于 0、4、8、12周测量兔血流动力学参数 ,并同期行病理检查。实验组内采取自身对照 ,同时与对照组采取组间对照。结果 :自身对照收缩期峰值流速 (PSV)、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 (EDV)、时间平均流速 (TAMAX)在 4、8周均增高 (P <0 .0 5 ) ,12周仅PSV、TAMAX增高 (P <0 .0 5 )。搏动指数 (PI)、阻力指数 (RI)、收缩期最大流速与舒张期最小流速之比 (S/D) 4周时均降低 (P <0 .0 5 )。组间对照 4周时实验组PSV、EDV、TAMAX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8周时仅PSV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12周时EDV、TAMAX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PI、RI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实验组 8周时内膜有少量泡沫细胞沉积 ,12周时可见脂纹。结论 :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变早于形态改变 ,多普勒超声对早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特征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136例ACS患者(ACS组)和123例稳定性心绞痛(stableanginapectoris,SAP)患者(SAP组),2组行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生化指标、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和炎性因子等相关因素测定,根据斑块内部回声强弱不同将ACS组再分为均质斑块组和非均质斑块组;采用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ACS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同临床相关因素间关系。结果ACS组和SAP组年龄、尿酸、炎性因子水平、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非均质斑块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经年龄校正后细胞间黏附因子-1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呈正相关(r=0.31,P=0.04;r=0.81,P=0.01),ACS患者中非均质斑块组炎性因子明显高于均质斑块组(P%0.05);以发生ACS与否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除年龄外,细胞间黏附因子-1(OR:1.15,95%CI:1.02~1.65,P=0.03)和高敏C反应蛋白(OR=1.32,95%CI:1.20~1.68,P=0.04)是AC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炎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相关性,炎性因子是ACS发生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超声是很多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是临床诊断非常重要的依据之一。如何进行超声的临床教学工作,培养出优秀的超声医师,超声医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从多媒体教学、阳性病例总结、规范化操作培训、安全教育与医德教育四个方面提出了超声医师的临床教学综合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