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目的评价三种不同术前给药(抗胆碱药硫酸阿托品、基础麻醉药盐酸氯胺酮和镇静药咪达唑仑)途径和时期对先天性心脏病巨大室间隔缺损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小儿的影响,探索此类患儿合适的术前给药方式。方法162例全麻患儿根据不同基础麻醉给药途径和时期分为3组,肌肉注射组(A组,n=43)、静脉注射组(B组,n=58)和分次静脉注射组(C组,n=61)。动、静脉穿刺前给予硫酸阿托品、盐酸氯胺酮和咪达唑仑,观察并记录给药时患儿哭吵情况。待患儿意识丧失后送入麻醉准备间进行动、静脉穿刺(麻醉准备间配备有麻醉机和监护仪),面罩给氧,记录不良事件。结果术前给药基础麻醉时B组和C组患儿哭吵例数比例明显比A组少(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发生呛咳(误吸)例数比A组和B组少(P〈0.05),有一过性SpO2下降例数也比A组和B组少(P〈0.05)。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巨大室间隔缺损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的患儿,术前通过静脉给药途径(相对于肌肉注射给药途径)进行基础麻醉可以明显减少患儿哭吵,降低一过性SpO2下降发生率;先通过静脉留置针给予硫酸阿托品,使呼吸道分泌物减少,稍后再静脉给予盐酸氯胺酮和咪达唑仑,可减少呛咳(误吸)和一过性SpO2下降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监测用于评估心瓣膜手术体外循环(CPB)后成分输血的可行性。方法瓣膜置换术患者64名,随机分为2组,每组34名。即依据PT、APTT检测输注血制品组(Ⅰ组)和根据临床经验决定成分输血组(Ⅱ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平稳后肝素化之前(T1)、鱼精蛋白充分拮抗肝素后(T2)、输注血制品后(T3)测定以下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记录各个时点出血量:关胸期间(Q0),术后1h(Q1)、6h(Q6)、12h(Q12)、24h(Q24)及总出血量(Q总)。记录CPB后输入血制品的种类和数量: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机采血小板(PC-2),新鲜冰冻血浆(FFP),悬浮红细胞(CRCS),冷沉淀(Cryo)。结果CPB后2组PT、APTT、INR、ACT均较T1延长(P<0.05),Hb、Plt则明显下降(P<0.05)。输注血制品后与Ⅰ组相比,Ⅱ组PT、APTT明显缩短(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Q0和Q6明显多于Ⅰ组(P<0.05),但2组总出血量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Ⅰ组各种血制品用量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CPB后PT、APTT、Hb、Plt监测可用于明确FFP、Cryo输注指征,初步推断PC-2输注指征,有利于科学管理围术期输血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抗胆碱药盐酸戊乙奎醚和东莨菪碱用于法洛四联症患者于术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ASAⅡ的法洛四联症患者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W组)和东莨菪碱组(D组),每组20例。D组患者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吗啡0.2 mg·kg-1和东莨菪碱0.01 mg·kg-1 (总量≤0.3 mg),W组患者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吗啡0.2 mg·kg-1和盐酸戊乙奎醚0.02 mg·kg-1(总量≤1 mg),记录患者给药前、给药后15 min、麻醉诱导前、锯胸骨、体外循环(CPB)建立前的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结果术前给药后至麻醉诱导前,与D组比较,W组HR明显减慢(P<0.05),SPO2明显较高(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用作法洛四联症患者术前抗胆碱药比东莨菪碱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总结近9年心血管手术围术期循环骤停的发生原因、死亡率及心肺复苏相关经验。方法:发生循环骤停25例,比例为1.47/1000。其中室颤21例,室速2例,心脏停搏2例。用单、多因素分析可能导致循环骤停的原因。结果:导致25例循环骤停的原因:心肌缺血11例(44%),内环境紊乱4例(16%),缺氧3例(12%),急性心衰2例(8%),麻醉诱导不当致循环抑制2例(8%),其他3例(12%)。22例经心肺复苏(CPR)恢复有效自主循环,3例顽固性室颤于CPR同时紧急建立、运行体外循环。循环骤停患者术后死亡5例,死亡率为2.9/10000;与麻醉相关者2例,死亡率为1.17/10000。结论:心血管手术围术期循环骤停的病因主要归结于心肌供血、供氧不足,心律失常及内环境紊乱三方面失衡。于早期CPR同时紧急建立、运行体外循环可提高复苏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黄映华  瞿三郎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4):1317-1318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患儿术前基础麻醉两种不同给药方式对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104例全麻患儿术前给药(抗胆碱药长托宁,基础麻醉药盐酸氯胺酮和镇静药咪达唑仑),根据不同给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肌肉注射组n=43),B组(分次静脉注射组n=61)。在手术转接室给予长托宁、盐酸氯胺酮和咪达唑仑,观察给药时患儿哭闹情况。待患儿意识丧失后送入麻醉准备间,面罩吸氧(配备有麻醉机和监护仪,急救药物),常规行动、静脉穿刺,观察并记录患儿心率、SpO2、呛咳及不良事件。结果术前给药,B组哭闹例数明显比A组少,呛咳(误吸)和一过性SpO2下降例数比A组少(P〈0.05)。结论心脏手术患儿术前基础麻醉通过静脉分次给药途径,可明显减少患儿惊恐、哭闹和一过性SpO2下降的发生率,分次静脉注射先给予长托宁,使呼吸道分泌物减少,稍后再给予盐酸氯胺酮和咪达唑仑,可减少呛咳(误吸)和一过性SpO2下降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既提高了麻醉安全性又降低了护理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收集我院近年这类患者36例进行总结与分析,探讨这类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结果1例麻醉前用药引起血压下降,4例在麻醉诱导时平均动脉压下降至50mmHg以下,均需处理。7例在打开主动脉阻断钳10min后心脏才复跳。11例带临时起搏器送入ICU,其中1例术后顽固性心动过缓,带永久性起搏器出院。36例患者全部顺利送入ICU,最后治愈出院。平均带管时间16.4±9.6小时,ICU停留时间为2.2±1.7天,术后住院时间8.7±4.6天。结论(1)术前用药剂量宜偏小。(2)维持窦性心律很重要。(3)心率最好维持在70~90次/分。(4)在可能情况下要适当提高前负荷,保持足够血容量,以增加每搏输出量。(5)最好不使用增强心肌收缩力或增加室壁张力的药物。(6)主动脉阻断时间不宜太长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