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精神科戒酒病房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现状、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住该院戒酒病房的571例患者院内感染状况进行调查,筛选危险因素,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戒酒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71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56例,院内感染率为9.81%;感染部位以胃肠道感染居首(71.43%);单因素分析显示,住院天数、日饮酒量、入院时有戒断症状、震颤谵妄、惊厥发作、肝功异常、血色素降低、心电图异常、抗菌药物应用、合并基础疾病是戒酒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住院天数、饮酒时间、日饮酒量、入院时有戒断症状、震颤谵妄、惊厥发作、肝功异常、血色素降低、心电图异常、合并基础疾病是影响戒酒患者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该院戒酒病房住院患者院内感染部位以胃肠道居多;住院天数、饮酒时间、日饮酒量、入院时有戒断症状、震颤谵妄、惊厥发作、肝功异常、血色素降低、心电图异常、合并基础疾病是影响戒酒患者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家庭类型及父母因素对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1-03/05抽取济南市某社区的中学生2 392名,年龄12~16岁,初中生1 919名,高中一年473人.将符合Achenbach诊断标准中有行为问题的250人作为有行为问题组,初中生207人,高中一年级学生43人,平均年龄(14±1)岁.将不符合Achenbach诊断标准无行为问题的中学生2 142人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14±1)岁.应用自编的相应因素问卷(包括父母职业及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性格、父母关系、家庭类型、母亲孕期及围产期因素,儿童出生时情况、生长发育、疾病史、父母教育方法、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等因素)对与中学生行为问题相关的因素缺陷家庭情况、父亲文化程度及酗酒情况、父亲性格、母亲精神疾病、教育方式、与父母关系、孕期不利因素、颅脑损伤、受惊吓等情况进行调查.要求儿童父母到学校填写每份问卷,填写前首先说明调查的目的及意义,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后,逐项填写,共填写1 h左右.中学生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危险性分析.结果中学生2 392人均完全问卷调查并进入结果分析.①作为中学生发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危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受惊吓、缺陷家庭、有颅脑损伤史、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父亲患有精神疾病、父亲酗酒、母亲教育方式为又打又骂、父亲为文盲、与父母双方关系都不好、有孕期不利因素、父亲性格内向,OR依次为14.79,9.73,9.30,8.16,7.35,7.08,4.57,3.67,3.13,2.18,1.93,P均<0.01.②在诸多家庭因素中中学发生行为问题危险性随父亲文化程度降低、父亲性格趋于内向、教育方式趋于不当和与父母关系变差而升高(趋势x2=16.62,8.60,48.18,3 4.85,P<0.01).结论①受惊吓、缺陷家庭、有颅脑损伤史、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父亲患有精神疾病、父亲酗酒、母亲教育方式为又打又骂、父亲为文盲、与父母双方关系都不好、有孕期不利因素、父亲性格内向是中学生发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其中以受惊吓危险性最高,父亲性格内向相对最低.②中学生发生行为问题危险性随父亲文化程度降低、父亲性格趋于内向、教育方式趋于不当和与父母关系变差而升高.  相似文献   
3.
氯氮平致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氮平是治疗精神疾病的常用药物 ,白细胞减少是其常见副作用 ,文献报道发生率约为 16.4 % ,多为粒细胞减少 ,伴其他血象改变者少有报告。我们观察了73例氯氮平致白细胞减少患者的血象特点 ,发现其中15例伴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 采用日本东亚 F- 80 0血球计数仪测定 30 0 0例口服氯氮平患者的血液涂片 ,发现 73例有白细胞减少 ( WBC2 .1~ 3.9× 10 9/L) ,其中 15例伴有血红蛋白及红细胞降低。 15例患者平均用药 (氯氮平 )剂量为 2 0 3.2 2 ( 2 5~ 575) mg/d,用药时间 4 2 .70 ( 3~ 89)天 ;男 8例 ,RBC3…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家庭类型及父母因素对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1—03/05抽取济南市某社区的中学生2392名,年龄12~16岁,初中生1919名,高中一年473人。将符合Achenbach诊断标准中有行为问题的250人作为有行为问题组,初中生207人,高中一年级学生43人,平均年龄(14&;#177;1)岁。将不符合Achenbach诊断标准无行为问题的中学生2142人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14&;#177;1)岁。应用自编的相应因素问卷(包括父母职业及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性格、父母关系、家庭类型、母亲孕期及围产期因素,儿童出生时情况、生长发育、疾病史、父母教育方法、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等因素)对与中学生行为问题相关的因素:缺陷家庭情况、父亲文化程度及酗酒情况、父亲性格、母亲精神疾病、教育方式、与父母关系、孕期不利因素、颅脑损伤、受惊吓等情况进行调查。要求儿童父母到学校填写每份问卷,填写前首先说明调查的目的及意义,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后,逐项填写,共填写1h左右。中学生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危险性分析。结果:中学生2392人均完全问卷调查并进入结果分析。①作为中学生发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危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受惊吓、缺陷家庭、有颅脑损伤史、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父亲患有精神疾病、父亲酗酒、母亲教育方式为又打又骂、父亲为文盲、与父母双方关系都不好、有孕期不利因素、父亲性格内向,OR依次为14.79,9.73,9.30,8.16,7.35,7.08,4.57,3.67,3.13,2.18,1.93,P均〈0.01。②在诸多家庭因素中中学发生行为问题危险性随父亲文化程度降低、父亲性格趋于内向、教育方式趋于不当和与父母关系变差而升高(趋势x^2=16.62,8.60,48.18,34.85,P〈0.01)。结论:①受惊吓、缺陷家庭、有颅脑损伤史、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父亲患有精神疾病、父亲酗酒、母亲教育方式为又打又骂、父亲为文盲、与父母双方关系都不好、有孕期不利因素、父亲性格内向是中学生发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其中以受惊吓危险性最高,父亲性格内向相对最低。②中学生发生行为问题危险性随父亲文化程度降低、父亲性格趋于内向、教育方式趋于不当和与父母关系变差而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培酮、氯氮平及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对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CCMD-Ⅲ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165名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服用上述三种药物,于服药前及服药后4周、12周餐后12小时取时静脉血进行血糖测定,所得数据经t检验及X2分析。结果服药初期(4周内)三组患者之间血糖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第12周时氯氮平组患者血糖升高率明显比利培酮组及氯丙嗪组高(P<0.05)。结论 氯氮平比利培酮及氯丙嗪引起患者血糖增高的危险性高;长期用药,特别是老年及有糖尿病家族史患者应定期进行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6.
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维思通组及氯氮平组各45例,分别给予维思通或氯氮平治疗,服药30d后分别进行心肌酶检测及心电图检查。结果治疗后维思通组和氯氮平组心肌酶各项指标均增高(P〉0.05,P〈0.05);氯氮平组LDH、CK、CK-MB及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维思通组(P〈0.05)。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氯氮平期间应定期复查心电图及心肌酶。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氯氮平、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对6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氯氮平或利培酮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8周末、6个月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2、IL-6水平及其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4、8周末血清IL-2、IL-6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不同药物对IL-2、IL-6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氯氮平和利培酮对IL-2、IL-6均有抑制作用,利培酮对IL-2、IL-6的影响大一些。  相似文献   
8.
违法犯罪少年与正常少年个性特征差异及其家庭社会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违法犯罪少年与正常少年个性特征的差异,找出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济南市某教养院中随机抽取违法犯罪男性少年94人(少管组),年龄13~15岁,并在济南市及市郊抽取中小学生94人作为对照组。监护人同意参加。应用自拟家长问卷进行调查,了解影响调查对象个性的因素。并用艾森克人格问卷,计算出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掩饰4个分量表的粗分后,根据手册查出相应的标准分,以标准分:精神质〉56.7,神经质〉56.7,外向型〉56.7,内向型〈43.3为界(分数越高,个性偏差越大),统计两组的个性偏差人数。结果:发放问卷ls8份,收回填写完整、准确问卷188份。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少管组及对照组各94人。①少管组艾森克个性问卷中精神质和神经质两维度粗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38&;#177;2.98111.09&;#177;4.25:3.39&;#177;2.27,8.69&;#177;6.02,t=5.14,3.15.P〈0.01)。②少管组精神质和神经质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43.25;20,6,x^2=12.63,13.34,P〈0.01);内向型人数(11/11.7)明显少于对照组(22/23.4,x^2=4.45,P〈0.05)。③少管组中缺陷家庭、有精神病家族史、父母离婚、家庭成员有反社会行为、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教育缺陷、双亲管教不一致、受教师惩罚、结交朋友有反社会行为诸因素人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违法犯罪青少年存在有精神质、神经质人格,不良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育缺陷等是影响人格特征形成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对抑郁症患者实施森田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2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森田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护理前、护理干预3周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5-羟色胺(5-HT)水平。结果 实施森田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干预3周后HAMD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患者各时点的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3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BDNF、5-H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抑郁症森患者实施田心理护理,可降低患者抑郁程度,提高血清5-HT、BDNF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违法犯罪少年与正常少年个性特征的差异,找出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济南市某教养院中随机抽取违法犯罪男性少年94人(少管组),年龄13~15岁,并在济南市及市郊抽取中小学生94人作为对照组。监护人同意参加。应用自拟家长问卷进行调查,了解影响调查对象个性的因素。并用艾森克人格问卷,计算出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掩饰4个分量表的粗分后,根据手册查出相应的标准分,以标准分:精神质>56.7,神经质>56.7,外向型>56.7,内向型<43.3为界(分数越高,个性偏差越大),统计两组的个性偏差人数。结果:发放问卷188份,收回填写完整、准确问卷188份。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少管组及对照组各94人。①少管组艾森克个性问卷中精神质和神经质两维度粗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38±2.98,11.09±4.25;3.39±2.27,8.69±6.02,t=5.14,3.15,P<0.01)。②少管组精神质和神经质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43,25;20,6,χ2=12.63,13.34,P<0.01);内向型人数(11/11.7)明显少于对照组(22/23.4,χ2=4.45,P<0.05)。③少管组中缺陷家庭、有精神病家族史、父母离婚、家庭成员有反社会行为、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教育缺陷、双亲管教不一致、受教师惩罚、结交朋友有反社会行为诸因素人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违法犯罪青少年存在有精神质、神经质人格,不良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育缺陷等是影响人格特征形成的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