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一氧化氮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动脉内皮细胞损伤、功能紊乱和动脉内膜的慢性炎症反应。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为此 ,我们就高脂血症与血清一氧化氮 (NO)和C -反应蛋白 (CRP)的关系及辛伐他汀对其影响进行探讨。临床资料1.参加健康体检的城市职工、年龄 3 0~ 40岁 ,符合高脂血症诊断标准的 113例患者 ,并排除高血压、空腹或餐后血糖升高、吸烟、明确或可疑冠心病、明确的炎症性、感染性、肿瘤性疾病以及半年内有手术、外伤史者和长期服药者。对照组有 70例同龄组健康人构成。2 .高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关系及瑞舒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136例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清hs-CRP和RDW,并与8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1次/日.在治疗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复查血脂、hs-CRP和RDW.结果 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RDW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瑞舒伐他汀治疗1个月后,血清hs-CRP浓度显著降低,治疗3个月后RDW也显著降低.结论 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hs-CRP浓度和RDW均升高,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显著降低了hs-CRP,同时也显著降低了RDW.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 46例患者均接受射频消融术,常规放置盈状窦电极、高位右心房电极、希氏束电极、右室电极,经高位右房、右心室程控刺激完成电生理检查,确定室上速发作类型,标测并消融。消融终点: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程控刺激不能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跳跃现象消失,或虽存在但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不能诱发室上速,即使有心房回波,不超过一个;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显性预激delta波消失,心室起搏呈室房分离或递减性传导,希氏束导管A波最早;隐匿性旁路:心室起搏放电时VA分离,偏心传导消失,出现室房分离或希氏束导管A波最早的室房递减性传导或心动过速终止于旁道逆传。结果 46例均成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5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20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术中、术后未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动脉栓塞、静脉血栓形成、心包填塞、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气胸、瓣膜损伤、死亡等并发症,随访3月~5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根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方法,成功率高,极少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5.
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改变及卡托普利对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改变的特征及卡托普利对其影响。方法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剐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与5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卡托普利组;卡托普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卡托普利治疗,观察治疗后1、3和6个月后HRV的变化。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HRV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卡托普利组治疗3~6个月后,心率变异频域和时域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HRV降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卡托普利可改善其自主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术、PTCA并支架置入术,虽然手术成功率较高,但术后患者需卧床患肢制动24h,易出现腹胀、局部血肿、小便困难等症状,且不能早期下床,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我院自2005年开始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PTCA并支架置人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体表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照分析6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入院时心电图Ⅱ、Ⅲ导联ST段抬高比值及Ⅰ导联ST段偏移与冠状动脉造影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结果 14例左旋支阻塞所致者ST段抬高Ⅱ/Ⅲ≥1、<1分别为12、2例;Ⅰ导联ST段抬高或等点线12例,压低2例。而47例右冠状动脉阻塞所致者ST段反转高Ⅱ/Ⅲ≥1、<1分别为2、45例;Ⅰ导联ST段抬高或等电位线2例、压低45例。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心电图ST段拾高Ⅱ/Ⅲ≥1、Ⅰ导联ST段抬高或等电线是诊断左旋支阻塞敏感而特异的指标,而ST段抬高Ⅱ/Ⅲ<1、Ⅰ导联ST段压低则对诊断右冠状动脉阻塞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王晓虹  白玉云 《中外医疗》2011,30(28):95-95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3年来诊治的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患者中,创伤及骨折后10例(27%),手术后6例(16%),慢性疾病长期卧床5例(13%),恶性肿瘤2例(5%),原因不明14例(37%)。结论创伤及骨折、手术、慢性疾病长期卧床及恶性肿瘤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不明原因的深静脉血栓患者多有长时间静坐史等因素,需重视追踪病史和寻找其他系统疾病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20 岁,主因发热7 d,于2001年6月10日入院.7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测T:38℃~39.6℃.伴头晕、头痛,全身乏力,饮食欠佳.患病后第4天出现腹泻、腹胀、胀痛,每日大便4次~6次,为黄色稀便,无脓血.且排尿次数增多,日10余次,无尿急、尿痛、腰困等症状.去某诊所输注生理盐水300 mL+青霉素800万u,效果差.同时颜面及颈部出现红色斑丘疹,转入我院治疗.查体:T:38.5℃,急性病容,神志清,查体合作.双面部及颈部可见红色斑丘疹,高出皮肤,压之褪色,直径约1 mm~3 mm,周围皮肤发红.头颅、五官、心肺无异常,脐周及右下腹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其它检查无阳性体征.铺助检查:血常规:WBC 3.2×109/L,RBC 4.06×1012/L,中性粒细胞 0.25,淋巴细胞 0.67;尿常规:BIL(),KET(),BLD(),PRO().胸腹透视及腹部超声无异常所见,肥达氏及外斐氏反应各种抗体滴度均为阴性.初步诊断:白细包减少症;急性肾盂肾炎;药疹.予以抗感染,升白细胞,抗过敏等治疗.住院后2 d~3 d,皮疹逐步遍及全身.顺序为头颈部→躯干→四肢,为红色丘疹,高于皮肤1 mm~2 mm,约2 mm~3 mm大小,皮疹间无正常皮肤,压之褪色,表面无渗出及水泡.患者自述腹胀明显,食欲欠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