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199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脊柱钉棒系统应用于骨盆后环损伤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6例骨盆后环损伤,按照Denis分型,Ⅰ型20例,Ⅱ型12例,Ⅲ型4例。按照Tile分型,B3型16例,C1型10例,C2型6例,C3型4例。应用脊柱钉棒系统固定治疗,将万向椎弓根钉从双侧髂后上棘处开槽置入髂骨后部内外板间,钉尾沉于骨质内,连接棒通过双侧骶棘肌隧道放置固定后,在骨盆后环处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内支架”有效固定。结果30例获得6~18个月随访,平均11个月,患者均无螺钉松动、断棒、骶髂关节再次脱位及内固定物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按刘利民等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13例,中2例。结论脊柱钉棒系统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固定有效牢靠,操作简便,无需复杂定位,创伤小,恢复快,无透视条件的基层单位也可行手术,极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2004-01/2007-04延安医院骨科收治的骨盆后环损伤患者36例,按照Denis分型,Ⅰ型20例,Ⅱ型12例,Ⅲ型4例;按照Tile分型,B3型16例,C1型10例,C2型6例,C3型4例。应用脊柱钉棒系统置入固定治疗,将万向椎弓根钉从双侧髂后上棘处开槽置入髂骨后部内外板间,钉尾沉于骨质内,连接棒通过双侧骶棘肌隧道放置固定后,在骨盆后环处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内支架”有效固定。30例获随访,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均无螺钉松动、断棒、骶髂关节再次脱位及内固定物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根据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13例,中2例。提示脊柱钉棒系统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无需复杂定位,置入固定有效牢靠,创伤小,恢复快,无透视条件的基层单位也可操作。  相似文献   
3.
改良VSD在下肢严重创伤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改良负压封闭引流(VSD)在临床中治疗下肢严重创伤性皮肤软组织创面并探讨其疗效。方法我院在2011年5月至2014年6月共收治58例下肢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采用改良VSD技术治疗,辅助生理盐水冲洗7~14d(平均10d)后行皮肤移植或皮瓣修复,47例创面植皮覆盖,11例合并肌腱或骨外露患者行皮瓣移植术。结果本组患者在皮肤移植或皮瓣修复前使用1~4次(平均1.8次)改良VSD治疗创面,36例创面1次手术植皮或皮瓣修复,5例创面2次手术植皮或皮瓣修复,15例因创面大3次手术植皮或皮瓣修复(56例行植皮或皮瓣修复术无1例创面感染发生),仅2例创面皮瓣修复后血供差引起组织坏死需再次手术植皮。结论改良VSD技术能更有效治疗下肢严重创伤创面,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减少手术及住院费用,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和探讨跟骨骨折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法和并发症产生的原因机制。方法:采用牵引、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轴位穿针固定法;切开繁复、植骨内固定共治疗46例62个跟骨。结果:27例32个跟骨获随访时间4月-2年,平均104月,优良率为84%。结论:根据跟骨骨折的病理改变,结合CT扫描等影像学分类是选择治疗的关键;足弓塌陷、跟腱松驰、外侧壁膨隆、内外翻畸形、距骨倾斜、关节紊乱是并发症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性地纠正不同具体病理情况是减少并发症、后遗症、提高疗效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和探讨合并脊髓栓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行脊柱缩短截骨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3月-2014年3月在该院治疗的合并脊髓栓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50例,采用脊柱缩短截骨术对其进行治疗,观察其矫正率、症状改善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冠状面Cobb角为(32.6±15.3)o,与术前的(84.5±20.4)o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率为62.4%;术后共有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6.0%(8/50)。结论脊柱缩短截骨术应用于合并脊髓栓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Pilon骨折的治疗方法和对结果的影响。方法:非手术治疗组跟骨牵引、石膏外固定,共22例;手术治疗组分单纯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加外固定;有限切开复位、植骨、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共31例。结果:获随访45例,时间4月至5年;手术组25例,优12例,良6例,差7例,优良率72%;非手术组20例,优8例,良3例,差9例,优良率55%。结论:在细致检查及诊断的前提下,选择恰当治疗方法,解剖重建是提高疗效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与结果关系。方法:收治胫骨平台骨折43例,非手术治疗15例,手术切开复位,螺栓内固定,或松质骨螺钉固定,L型支持钢板及螺钉内固定28例。结果:38例随访6月-6年,优良率81.6%。结论:胫骨平台塌陷压缩骨折及劈裂移位骨折,必须手术复位,恢复关节面平整,坚强内固定;提倡早期非负重性功能锻炼,临床愈合后方可负重;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避免膝关节不稳,减少骨性关节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背景:经典的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软组织损伤较大,钢板放置于外侧困难,多放置于肱骨前外侧,固定位置不是最理想。目的:探讨经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安全可行性。方法:选取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骨科收治的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114例,均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按不同入路分为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组和三角肌胸大肌问沟入路组各67例,比较两组手术创伤、骨折愈合、疗效及功能恢复(肩关节Constant评分)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完成至少8个月的随访。与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组比较,经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骨折均能如期愈合,肩关节的前屈、外展、抬肩活动以及上臂外侧皮肤的感觉功能均没有受影响,肩关节Constant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经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是可行又安全的。另外,依据Neer肩关节评分系统评估疗效,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组优良率达91%,明显高于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组的75%(P〈0.05)。因此可以将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作为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脊柱钉棒系统应用于骨盆后环损伤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36例骨盆后环损伤,按照Denis分型:Ⅰ型20例,Ⅱ型12例,Ⅲ型4例;按照Tile分型:B3型16例,C1型10例,C2型6例,C3型4例.应用脊柱钉棒系统固定,将万向椎弓根钉从双侧髂后上棘处开槽置入髂骨后部内外板间,钉尾沉于骨质内,连接棒通过双侧骶棘肌隧道放置固定后,在骨盆后环处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内支架"固定.结果 30例随访6~18个月,患者均无螺钉松动、断棒、骶髂关节再次脱位及内固定物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按刘利民等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13例,中2例.结论 脊柱钉棒系统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固定有效牢靠,操作简便,无需复杂定位,创伤小,恢复快,无透视条件的基层单位也可行手术,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