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通过监测内热针治疗(Inner heating dry needle therapy)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的变化,探讨内热针疗法的安全性。方法 2015年4月~2015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病区及门诊收治的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278例,进行内热针治疗,动态监测患者入室时、麻醉时、针刺时、治疗中及治疗后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在心电监护下顺利完成治疗,术中无明显不适主诉,无心血管意外发生。心率、呼吸及血压在麻醉时和针刺时有升高趋势(P0.05),一般持续10~20 min,但均在可控范围之内。麻醉时心率(77.13±11.78)次/min,呼吸(18.94±3.25)次/min,收缩压(130.8±17.06)mm Hg,舒张压(75.40±12.05)mm Hg;针刺时心率(76.67±11.85)次/min,呼吸(18.10±3.29)次/min,收缩压(128.97±16.84)mm Hg,舒张压(74.23±11.79)mm Hg。血氧饱和度在各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指标恢复至入室前状态。结论在内热针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疾病过程中,心率、呼吸、血压在麻醉时和针刺时可出现一过性升高,但总体波动平稳可控,对生命体征影响较小,是一种安全性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应全程动态心电监护,尤其要密切关注麻醉和针刺时各生命体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正>在人口老龄化、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的今天,需要关注、研究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由军队离职干部休养所(简称军队干休所)保障管理的高龄离休干部,是我国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需要为他们提供科学、实用的心理保健服务。1军队干休所高龄老年人的健康现状1.1身体健康现状军队干休所离休干部群体的特殊性,不仅因其特殊历史贡献与较高社会地位,更因为该群体年龄已普遍超过80岁,部分迈过90岁,已由过去的"两高期"(高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11月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病区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表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给予腰椎牵引治疗,试验组给予内热针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0 d)和治疗后7 d、1个月、3个月时的VAS评分、PPT结果和SF-36评分。结果治疗前(0 d)和治疗后7 d两组患者视觉模拟(VAS)评分、压痛阈值(PPT)结果和生活质量(SF-36)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内热针治疗组患者VAS评分比腰椎牵引治疗组明显减低,而PPT结果和SF-36评分高于腰椎牵引治疗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热针和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疗效,疗程结束后7 d时两种治疗方法差异不明显,但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试验组疗效较对照组明显,且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部温度变化,确定内热针治疗是否改善腰部软组织供血状态。方法以40例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为治疗组,采取内热针治疗,29例正常无腰痛症状者为健康对照组,对治疗组内热针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进行红外热成像检查。运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内热针治疗组治疗前、后腰部温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9,P=0.005);治疗前,内热针治疗组与健康对照组腰部温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4,P0.001);治疗后,内热针治疗组与健康对照组腰部温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8,P=0.145)。结论内热针治疗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部温度分布状态,恢复软组织正常供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0.5mm针径的内热针两种不同针距的密集性针刺对家兔骨骼肌慢性损伤后肌张力的影响。方法:造模完成后,20只家兔随机分为1.0cm针距组,0.6cm针距组,损伤对照组。1.0cm针距组和0.6cm针距组共10只,家兔左腿密集针刺针距为0.6cm,右腿密集针刺针距为1.0cm。损伤对照组10只。针刺组分别于内热针针刺前和针刺后第2天、第7天、第14天测力—位移值(FDD值),测3次求其平均值,记录并统计分析。损伤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FDD值测量方法及时间点同上。结果:组间各时间点FDD值比较:1针刺前:损伤对照组[(1.303±0.064)mm]、0.6cm针距组[(1.3368±0.045)mm]、1.0cm针距组[(1.346±0.065)mm]间FDD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针刺后2天:损伤对照组[(1.348±0.029)mm]、0.6cm针距组[(2.349±0.135)mm]、1.0cm针距组[(1.834±0.097)mm]间FDD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针刺后第7天损伤对照组[(1.346±0.039)mm]、0.6cm针距组[(3.123±0.132)mm]、1.0cm针距组[(2.172±0.068)mm]间FDD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4针刺后14天:损伤对照组[(1.344±0.059)mm]、0.6cm针距组[(4.120±0.219)mm]、1.0cm针距组[(2.278±0.148)mm]间FDD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组内各时间点FDD值比较:损伤对照组组内各时间点FDD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0.6cm针距组、1.0cm针距组各组内针刺前与针刺后第2天、第7天、第14天FDD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当治疗针径为0.5mm,密集针刺距离为0.6cm时内热针治疗骨骼肌慢性损伤肌张力随时间的改变而降低,针刺后14天肌张力较针刺前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