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片对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下肢根性疼痛、麻木及冷感等神经症状的疗效分析。方法将2011年3月—2013年12月该院105例由单纯由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下肢根性症状的患者,随机分成神经妥乐平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神经妥乐平片与非甾体消炎镇痛类药物(西乐葆胶囊)。观察二组患者用药后1,2周及停药后1,2周下肢疼痛、麻木及冷感变化情况及半年内症状复发率情况。结果二组患者用药后1,2周及停药后1,2周后,在下肢根性疼痛、麻木及半年内症状复发情况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组患者用药后2周疼痛减轻优良率和麻木症状改善优良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妥乐平片对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下肢根性疼痛、冷感、麻木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其疗效持续时间长、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情志护理、中药外敷及肩部穴位按摩等综合中医护理措施对肩关节脱位复位后的康复效果。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手牵足蹬法复位(单纯脱位)或绕腋下牵引法复位(合并骨折),经X线摄片证实复位成功,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情志护理、中药外敷和肩部穴位按摩等中医综合护理措施,出院后随访至复位后3个月;于复位后14 d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早期疼痛情况,于治疗前、复位后3个月评定肩关节功能标准恢复情况,于出院时评价护理满意度。结果:复位后14 d,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应用中医综合护理措施干预肩关节脱位,可有效缓解患者早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在小腿内外翻畸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结合组合式外固定架矫正小腿内外翻畸形的疗效。开创一条微创治疗小腿内外翻畸形的新方法。[方法]本科自2002~2005年应用组合式矫形器矫正小腿内外翻畸形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0~25岁,平均15岁。左侧8例,右侧4例;胫骨骨上端骺损伤2例,下端骺损伤10例;小腿内翻9例,外翻3例;外伤性骺损伤9例,干骺端感染骺早闭2例,肿瘤致骺早闭1例。根据患者肢体的长短,粗细,术前组装不同长度及周径的带关节的组合式矫形器,微创截骨,依照Ilizarov的穿针固定原则,安装具有多向矫形功能的组合式小腿内外翻矫形器,术后7d开始旋转螺纹杆,一侧撑开,另一侧加压,逐渐矫正内外翻畸形,内外翻畸形矫正后如存在短缩畸形,再行4根螺纹杆的同时撑开,直到与对侧肢体等长。[结果]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个月~4年6个月,平均1年3个月,2例因年龄过小畸形复发5~8°,行走功能良好,患者及家属满意未行再次矫正。本组病例无伤口及针道感染,无血管、神经损伤及骨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结合组合式可调式矫形器是治疗小腿内外翻畸形安全、微创、有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9月60例颈性眩晕的X线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60例获1年至6年1个月的随访,42例保守治疗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的头晕及颈肩部的疼痛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18例手术患者,14例术前眩晕和颈部疼痛症状完全缓解,无复发;2例症状完全缓解或明显减轻后又出现症状复发,但较术前减轻;2例患者头晕症状改善不甚满意。结论颈椎不稳、是颈性眩晕的基础因素;颈肩部的疼痛是颈性眩晕的诱发因素;交感神经则是将两者结合的关键因素;稳定颈椎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肱骨远端骨折手术后影响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肱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98例。应用Mayo评分评价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同时对肢体功能恢复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在98例患者中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0. 61%(79例),发生并发症11例(11. 22%)。单因素分析中患者性别、年龄与肘关节功能恢复无相关性(P 0. 05),与骨折类型、神经损伤、血管损伤、早期康复锻炼、术后并发症发生以及骨折至进行手术时间均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多因素分析中仅神经损伤、康复锻炼、骨折类型、发生并发症为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影响的独立因素(P 0. 05)。结论骨折类型、并发症、神经损伤为肱骨远端骨折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有助于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82例颈椎病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观察、康复护理及疗效随访,评定颈部及四肢的功能康复情况。方法分析82例颈椎病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积极预防和控制并发症,进行心理沟通及专科护理、跟踪随访、康复指导。结果82例颈椎病患者顺利通过围手术期,随访10个月~3年,患者颈部及四肢功能显著改善,提高了生活质量。结论根据颈部手术的特殊性及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正规围手术期护理及康复指导,是确保手术成功及功能康复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改良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手术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手术方法及器械改良、术后管理方法的改进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6年5月,根据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应用秦泗河改良的外固定矫形器,遵循Ilizarov穿针固定的基本原则,共手术治疗马蹄内翻足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10~25岁,平均17岁。病因:腓总神经损伤2例,腰椎管内肿瘤1例,硬脊膜膨出5例,小儿麻痹后遗症11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13例。术前用足掌的前外缘负重行走者11例,用足的外缘或足背外侧负重者21例。根据马蹄内翻足畸形程度、性质和患者年龄,确定实施有限矫形手术的方法和外固定矫形器治疗。本组7例同期实施有限的软组织松解术,25例同期实施了有限的截骨术和跗骨间关节融合术,9例合并踝关节内外翻肌力明显失衡者,同期行足部肌腱转移的肌力平衡术。然后安装外固定矫形器。术后按作者制定的管理程序,7d开始旋转相应的螺纹牵拉杆,对器械进行三维空间的缓慢调整,先矫正前足内收和后足内翻,后矫正足下垂畸形,直至达到矫形要求的标准。在矫形的过程中定期进行X线检测,以防止发生踝关节前后移位,治疗期间允许患足负重行走。术后平均牵伸42d,拆外固定器后患足再上石膏固定适当时间。[结论]3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其中26例为来院复查。随访时间1年~3年1个月,平均1年5个月。畸形均获满意矫正,足持重行走功能良好,患者满意。本组无1例发生严重针道感染和切口感染,未并发踝关节脱位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改良Ilizarov技术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手术创伤小、安全,治疗效果提高,配合有限矫形手术,能够矫正传统矫形手术难以治疗的严重足畸形,缩短治疗周期,避免了严重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肺炎是我国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一直占我国婴幼儿死亡率的第一位,而在患肺炎后易于死亡的6种高危因素中,年龄因素(3个月内小婴儿)占首位。现将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67例3个月内小婴儿肺炎做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