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观察压缩雾化吸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舒(Curosurf)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2组,吸入组32例,采用固尔舒压缩雾化吸入治疗;气管内组31例,采用固尔舒经气管导管注入治疗,2组其他治疗方法相同。观察治疗后的临床表现、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动脉血气变化。结果用药前患儿均有严重低氧血症,用药后1 h 2组患儿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aO2)和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比值(PaO2/FiO2);均较用药前明显上升(P<0.01)。吸入组与气管内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压缩雾化吸入固尔舒治疗NRDS有显著疗效,能有效改善肺功能及肺氧合。  相似文献   
2.
脑电图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电图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入院后首次描记尽量于生后1w内进行,异常者于14d、28d、3月、6月复查,并随访1年。结果脑电图异常率71.7%(43/60)脑电图改变轻重与临床分型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一过性睡眠结构异常、成熟延迟、正常背景活动上的阵发性局灶性或多灶性放电、背景活动持续异常,包括电静息、低电压、爆发—抑制、弥漫性δ波、单一节律放电等。随诊35例,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7例,多为脑电图表现重度异常,且2w后持续异常者。结论脑电图异常情况与临床缺氧缺血性脑病程度呈正相关,新生儿EEG作为H IE早期预后判断的一种有效、方便的重要检查手段。尤其是背景活动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背景活动抑制且持续异常者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 fectious m ononucleos is,IM)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全身性疾病,呈急性或亚急性病程经过,多见于儿童和青年,较少见于婴儿,临床表现多样性,不典型病例多,极易造成误诊、漏诊。为了加深对其认识,本文总结了1998年3月至2005年2月收治的婴幼儿IM患者130例,分析它的特点。1一般资料130例均为本院1998年3月至2005年2月住院患儿,诊断依据按张之南主编[1]《血液学诊断及疗效标准》。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3岁,男81例,女49例。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部充血占94.60%(123/130),持续发热为1周~4周占87.70%(114/130),浅表淋巴结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与EB病毒DNA(EBV-DNA)浓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2例IM患儿作为观察组,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集2组儿童的空腹静脉血,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3~+、CD4~+、CD8~+、CD4~+CD25~+、CD4~+CD25~+CD127~-表达值,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测定EBV-DNA浓度。对比2组的检测结果,分析调节性T细胞水平与EBV-DNA浓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儿的CD3~+、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4~+、CD4~+/CD8~+、CD4~+CD25~+、CD4~+CD25~+CD12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EBV-DNA阳性检出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急性期的EBV-DNA含量为(76.62±5.10)×10~3 copies/mL,高于恢复期的(0.68±2.30)×10~3 copies/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患儿急性期的EBV-DNA浓度与CD3~+、CD8~+水平均呈正相关,与CD4~+、CD4~+/CD8~+、CD4~+CD25~+、CD4~+CD25~+CD127~-水平均呈负相关。结论 IM患儿的调节性T细胞水平与EBV-DNA浓度呈负相关,提示IM患儿在急性期普遍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且免疫功能紊乱程度与EB病毒感染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窒息新生儿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早期死亡的常见原因。而且存活者,很大部分留有癫痫、智力低下、脑性瘫痪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我科近年来,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舱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资料完整187例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HIE187例均为我院儿科病房住院患儿其诊断标准和分度按1989年济南新生儿专题会议标准。观察187例中男97例,女90例。胎龄35周~37周14例;38周~41周164例;>41周9例。体重2100g~2500g17例,2600g~4000g165例,>4100g5例。Apgar评分:轻度窒息4min~7min125例;重度窒息0min~3…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HD-IVIG)治疗儿童急性中、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中、重度 ITP 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A、B、C 组)各20例。其中 A 组给予中剂量 HD-IVIG 连用2d,联合应用地塞米松连用7d;B 组给予大剂量 HD-IVIG 连用5d,联合应用地塞米松连用7d;C 组仅给予地塞米松治疗连用7d。观察并比较3组患儿疗效及血小板参数、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a(IFN-a)、肿瘤坏死因子-Ⅱ(TNF-n)等,记录治疗开始后出血症状消失的时间及不良反应等。结果3组治疗后骨髓巨核细胞均降低,且治疗14d 后均较治疗7d 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LT、PCT、PDW 均升高,其中 PLT 治疗14d 后均较治疗 d 天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7d 后,A、B 组 PLT 较 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 MPV 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平均出血消失时间 A 组为(4.6±1.5)d,B 组为(4.2±1.3)d,C 组为(7.1±1.1)d,A、B 组较 C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有效率为85.0%,B 组有效率为90.0%,C 组有效率为65.0%,A、B 组较 C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有1例在静滴过程中有轻度发热,B 组共2例出现发热,均经减慢滴速及地塞米松治疗后输完总量,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中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不仅可有效治疗 ITP,还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与地塞米松合用具有止血更快、血小板升高更迅速、疗效维持时间长等特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分布状态及临床用药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146例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使用抗生素的用药情况,并结合耐药检测分析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以及药物敏感监测,指导临床用药实践。结果:146例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经细菌分析及药物敏感监测后发现,革兰阳性菌占58株,以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达72%;革兰阴性菌占88株,以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为多见,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菌素类耐药率达64%。结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已成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细菌来源,而且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已日益严重,应引起临床的重视,用药时要根据微生物检验报告结合临床进行针对性用药,正确合理应用抗生素以降低耐药率及多重耐药菌的扩散,有利于患儿疾病恢复,保护患儿各系统发育。  相似文献   
8.
9.
“吃一口,痛一口”,这是很多口腔溃疡患者的深切体会。对于口腔溃疡,一般都认为是上火所致,而治疗方法就是清热、去火。但事实上,口腔溃疡病因复杂,目前研究认为与饮食、精神压力、创伤因素、全身因素等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1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静注。结果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肤红斑及疱疹停止发展时间、表皮剥裸区干燥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1和/或P〈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对葡萄球菌烫伤皮肤综合征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