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基因打靶技术构建变异链球菌葡聚糖结合蛋白D基因(gbpD)失活株,用于葡聚糖结合蛋白D基因功能的研究.方法体外培养变异链球菌UA159菌株并以其基因组为模板,对gbpD基因内部序列进行PCR扩增,连接自杀载体pVA8912,分别用酶切及PCR鉴定;转化变异链球菌UA159株,用PCR及Western blot鉴定.结果经鉴定PCR产物及插入片段大小与预期值相符,且为所需目的基因片段,成功构建了自杀质粒pVA8912-gbpD;经PCR鉴定及Western blot鉴定,gbpD基因失活株基因组中gbpD基因内部成功插入目的片段,且该菌株不表达GbpD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用于变异链球菌gbpD基因打靶的自杀质粒和gbpD基因失活株,为该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引进意大利AUTOLAB-18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六年多来,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使用并认真保养,在仪器的使用过程中,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重复性、稳定性等方面均很理想。室内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及参加陕西省室间质量控制的全部生化检验项目均由该仪器完成,并取得优良成绩。但在最近的使用中发生了二次故障,影响到正常工作,现将故障原因及处理情况作以下报道,为同行遇到同类问题时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在口腔正畸就诊患者HBV标志物阳性者中的检出率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82例HBV标志物阳性者前S1抗原检测采用上海阿尔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ELISA法试剂盒.结果 82例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者前S1抗原检测结果"大三阳"、HBsAg、HBeAg二项阳性者及"小三阳"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9.23%、62.50%和29.63%;而其它类型的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者其阳性检测率在20.00~30.77%之间,一例单独抗HBc阳性者前S1抗原阴性.82例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者前S1抗原总阳性检出率为37.80%.结论 口腔正畸就诊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其前S1抗原阳性检出率较低,但仍有37.8%的病例前S1抗原阳性,存在病毒的复制和传染性.  相似文献   
4.
资料 :某女 ,2 6岁 ,P2G1,因早孕来站行人工流产术。 3天前 ,在外院行B超检查示 :宫内妊娠 ,宫内节育器 (IUD)下移。妇科检查 :外阴已婚已产式 ,阴道畅 ,宫颈轻度糜烂 ,宫体后位 ,如孕 4 0余天大小 ,质软、居中、压痛阴性 ,双附件未扪及异常。常规消毒后 ,取膀胱截石位 ,用窥阴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口腔医院诊疗中血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对口腔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的血液进行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找出血源性感染传播途径,制定预防措施。结论:加强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加强消毒灭菌,增强无菌操作观念,从根本上减少口腔诊疗中医源性、血源性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PT、APTT、TT及Fib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出、凝血功能变化,为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检测指标。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50四通道自动血凝仪及DadeBehring公司生产的相应试剂和质控物,检测93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与健康对照组,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及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组相比血浆APTT缩短,经统计学处理P<0.01;而血浆PT、TT和Fib3组之间无显著性变化,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APTT缩短,而PT、TT和Fib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在口腔正畸就诊患者HBV标志物阳性者中的检出率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82例HBV标志物阳性者前S1抗原检测采用上海阿尔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ELISA法试剂盒。结果 82例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者前S1抗原检测结果:“大三阳”、HBsAg、HBeAg二项阳性者及“小三阳”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9.23%、62.50%和29.63%;而其它类型的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者其阳性检测率在20.00—30.77%之间,一例单独抗HBe阳性者前S1抗原阴性。82例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者前S1抗原总阳性检出率为37.80%。结论 口腔正畸就诊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其前S1抗原阳性检出率较低,但仍有37.8%的病例前S1抗原阳性,存在病毒的复制和传染性。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方法:应用MDK-3200KS双通道全自动血液流变测试分析仪检测了41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并与45例健康对照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组血液漉变学主要指标与时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变,全血粘度(高、中、低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积指数、血红蛋白、红细胞电泳时间、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中切还原粘度等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性别间其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存在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是引起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定期进行血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可作为耱尿病诊断、治疗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克隆变形链球菌葡聚糖结合蛋白D(gbpD)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对重组蛋白进行初步纯化,为进一步的蛋白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体外培养变形链球菌UA159菌株并以其基因组为模板,对gbpD基因编码区进行PCR扩增,连接pMD-18T载体并测序。随后将该片段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PROEX HTb中,构建表达质粒pPROEX/gbpD,转化大肠杆菌DH5α并用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镍-次氮基三乙酸(Ni-NTA)柱进行亲和层析纯化。结果:成功克隆变形链球菌gbpD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可溶性表达,经Ni-NTA柱纯化后获得纯度大于95%、相对分子量(Mr)为76×103的变链菌GbpD蛋白。结论:获得Mr为76×103的变形链球菌GbpD蛋白。对进一步确定GbpD的葡聚糖结合能力,探讨其在变链菌致龋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龋病预防领域的应用前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对炎性牙周膜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艳丽  杨连甲  王秦芳  董绍忠  侯晋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7):113-116,i0007
目的:分析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及T淋巴细胞对炎性牙周膜细胞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3/09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内实验室完成。免疫磁珠分离CD3^+T淋巴细胞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CD3^+T淋巴细胞取自正常人的外周血,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培养液均购自美国Gbieo公司。大肠杆菌内毒素购自Sigma公司,质粒引物合成及目的基因检测均于Takara公司完成。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与CD3^+T淋巴细胞共培养,加入大肠杆菌内毒素,实验组用PcDNA3.1(+)-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转染细胞的培养液培养,对照组用转染空质粒的细胞培养液培养。空白组为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加CD3^+T淋巴细胞、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加内毒素、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噻唑蓝法检测各组细胞24h和48h的活力变化;PeDNA3.1(+)-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转染细胞后,免疫组化染色强阳性表达,转染培养液培养实验组细胞24h和48h后,噻唑蓝法检测实验组牙周膜细胞的活力变化。 结果:①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与CD3^+T淋巴细胞共培养,内毒素刺激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后,细胞活性降低;培养24h和48h后。噻唑蓝法检测各组的A值: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和CD3^+T淋巴细胞共培养组,加入内毒素刺激,24h为4.6&;#177;0.2,48h为3.7&;#177;0.1;用PcDNA3.1(+)-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转染细胞的培养液培养,24h为7.8&;#177;0.3,48h为6.9&;#177;0.5;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用内毒素刺激,24h为9.0&;#177;0.4;48h为8.7&;#177;0.3;单纯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与CD3^+T细胞共培养,24h为10.1&;#177;0.2,48h为9.8&;#177;0.5;单纯培养牙周膜成纤维细胞,24h为10.0&;#177;0.5,48h为9.2&;#177;0.1。②转染空质粒PcDNA3.1(&;#177;)的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其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表达不明显,而转染质粒PcDNA3.1(+)-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其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表达增强。 结论:内毒素与T淋巴细胞刺激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可以引起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升高;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对于炎症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有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