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两例安装心室再同步治疗除颤器的患者因解剖变异经右锁骨下静脉植入除颤电极导线,通过一小技巧成功从皮下隧道拉至左胸壁与脉冲发生器连接。其中一例心力衰竭合并永久心房颤动患者4个月后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提示该类患者植入心房电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导线起搏器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短期安全性。方法:研究自2019年12月到2020年9月前瞻性入选36例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均符合指南推荐Ⅰ类或Ⅱ类VVIR起搏适应证。通过观察起搏参数及症状改善的情况评估其有效性,观察术中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其短期安全性。结果:36例...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对急性心肌梗塞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方法之一,本文观察支架植入术能否改善AMI患者的QT离散度(QTd),以评价其疗效。  资料和方法 17例AMI患者均为我科1996年10月至1998年8月间住院患者,男性16例,女性1例,年龄49~68(平均56±4)岁,其中前壁AMI10例,下、后壁AMI7例。所有患者均先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梗塞相关动脉,于扩张后植入支架。并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定QTd。  QTd测定方法:专人测量每导联QT间期(均测3次,取平均值),取得QT间期最大值(QTmax)、最小值(QTmin),求得QTd=QTmax-QT…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微伏极T波电交替(MTWA)能否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方法起病7d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75例入选,根据起病12h内有无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分为两亚组:Ia组(n=68行直接PCI),Ib组(n=107未行直接PCI)。另选无心肌梗死来我院健康体检者8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做动态心电图用时域分析法检测MTWA最大值,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用心室晚电位分析仪检测心室晚电位,观察住院期间有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并比较上述这些指标组间有无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因子。结果心肌梗死组合并糖尿病者高于对照组,Ib组合并糖尿病者高于Ia组。急性心肌梗死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室晚电位阳性率和MTWA最高值均高于对照组,而LVEF值低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两亚组间比较,Ib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室晚电位阳性率和MTWA最大值均高于Ia组,而LVEF值低于Ia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TWA最大值、LVEF、心室晚电位阳性率和有无糖尿病是患者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子,相关系数R分别为0.34、0.29、0.21、0.13,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2.82、1.55、1.36、0.87,MTWA的相关性最强(R=0.34),相对危险度最高(OR=2.82)。当LVEF和心室晚电位进入回归方程时,决定系数R^20.448,增加MTWA最大值进入回归方程后,决定系数R^2显著增加至0.628。结论MTWA最大值、LVEF和心室晚电位是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因子,MTWA的预测价值优于LVEF和心室晚电位。如果三者联合运用能更好地预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作用。方法12例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男性11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9.4岁。心功能Ⅱ~Ⅲ级(NYHA分级),左心率射血分数0.23~0.36,常规进行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患者均行ICD植入,并进行ICD参数的设置。术后1、3、6个月,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观察病人的临床症状,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ICD的工作情况。结果术中及随访期间无死亡及心力衰竭加重,尢手术并发症。全部病例随访了3~30个月,其中2例患者发生心室颤动(室颤),除颤成功,3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ATP转复成功,1例患者因心房颤动快速心室率发生误放电,通过药物控制心室率及调整ICD参数,未再发生误放电。结论12例心力衰竭患者中在随访期内(3~30个月)5例(42%)发生了室颤或室性心动过速,均经ICD成功复律。因此,ICD能有效预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6.
王礼琳  庞明杰 《云南医药》2000,21(3):211-213
近年来,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DCM)的QT离散度(QTd)异常增大,与患者的远期死亡率及猝死密切相关〔1〕。小剂量β1受体阻滞剂经过临床试验有明显减少猝死发生率的作用〔2〕。本文通过观察60例DCM患者经β1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前后的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变化,以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DCM患者QTcd的影响及意义。资料与方法 148例DCM患者均经临床、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胸片等以WHO/ISFC1980年诊断标准确诊,按NYHA心功能分级。排除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洋地黄除外)、心房纤颤、心电解质紊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筛选Ⅱ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病例并引导Amplatzer封堵伞介入方法关闭A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按Amplatzer封堵法适应证条件筛选7例Ⅱ孔型ASD,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X线引导进行Amplatzer封堵术。结果1例患者因ASD最大伸展径大于34mm,无相应的封堵伞而放弃封堵术,另1例患者因ASD缺损口距右房顶距离小于3mm,置入Amplatzer封堵伞未能封堵成功,放弃手术治疗,余5例成功进行了Amplatzer封堵术。所有病例TEE测量的ASD直径显著小于ASD最大伸展径[(17.2±1.9)mmvs(26.8±1.3)mm],5例成功病例术后即刻、24h、1个月、3个月行TTE检查,术后无残余分流,术中、术后无并发症。结论超声心动图在Ⅱ孔型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占有极为重要、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67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了DDDR起搏器,安置术后第16个月起搏器置入部位开始出现皮肤溃破、渗出、皮肤丘疹、丘疱疹,细菌培养阴性,两次更换起搏器位置,抗感染及局部用药物治疗无效,经测试患者对多种物质过敏,考虑患者对起搏器发生排斥反应,使用激素治疗后病情好转、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后食管粘膜的改变。方法 42例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消融术式为双侧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使用冷盐水大头,温度控制在45℃,功率控制在30-35 W。术后24 h内对患者胸痛进行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并行胃镜检查,对于胃镜检查证实有食管粘膜损伤的患者给予低温流质饮食,并加用含质子泵抑制剂等多种胃黏膜保护剂口服。结果 VAS评分:0分12例;1分10例;2分4例;3分5例;4分3例;5分5例;6分2例;7分1例。发生食管损伤20例,发生率为48%,其中溃疡8例,发生率为19%,其余为红斑12例,均未发生左房食管瘘。术后患者胸痛症状的VAS评分与食管损伤正相关(r=0.827,P〈0.01)。结论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可损伤食管,且损伤程度与胸痛VAS评分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病例经导管Amplatzer法封堵治疗,随访3~6月,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具有适应症的10例成人膜部室缺病例,其中5例伴室间隔膜部瘤,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18~49岁(37±12),身高153~170cm(132±40),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测,封堵器均选用Amplatzer封堵伞.封堵术后1、2、3、6月随访TTE,X线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0例封堵手术成功,即刻手术成功率100%,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及房屋瓣未累及,未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房屋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封堵伞位置良好.结论:对具有适应症的成人膜部室缺(伴或不伴有膜部瘤),选择Amplatzer封堵介入治疗认为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