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6.2%和8.9%的菌株发生耐药突变.结论 不同人群、不同部位的大肠埃希菌MIC和防突变浓度之间存在不一致性,不能由MIC:推测MPC;正常人肠道和患者血液及腹水和胆汁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MPC、MPC9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并分析餐厅从业人员肠道沙门 菌属携带状况、菌型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对某医院7个餐厅工作人员的1007份查体便标本进行增菌和分离,对可疑沙门菌属进行生化、血清学分型鉴定,并采用K-B纸片法检测药物敏感性.结果 该医院餐厅工作人员沙门菌的总携带率是4.37%,有B、C1、C2、D1和E4等血清群;肠炎血清型出现多耐药菌株.结论 该地区餐饮从业人员肠道沙门菌属的携带比较严重,应加强健康检查和食品卫生培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对解糖葡萄球菌的快速分子诊断,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碱裂解法从血培养瓶中提取DNA,用16S rRNA和gap基因分别对细菌进行检测,构建进化树进行同源分析,同时用连续梯度药敏试验(E-test)方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6S rRNA序列分析显示,与该细菌>99.0%相似率的细菌有5种,同源分析显示,该菌与解糖葡萄球菌低度同源为45.0%;gap基因分析显示与该细菌>99.0%相似率有解糖葡萄球菌1种,具有高度同源为100.0%;E-test试验结果万古霉素1.5μg/ml、青霉素0.002 μg/ml、克林霉素0.023μg/ml、左氧氟沙星0.094 μg/ml和甲硝唑256 μg/ml.结论 gap基因序列分析能够及时准确鉴定解糖葡萄球菌,在数据同源分析方面要优于16S rRNA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CHRMOgenic MRSA显色培养基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所致血流感染的快 速诊断方面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9年1-12月临床常规送检的血培养使用全自动仪器孵育,仪器报警阳性后及时取出血培养瓶,涂片镜检后如发现镜下细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呈葡萄状排列者,转种CHRMOgenic MRSA显色培养基;琼脂稀释法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双重PCR方法检测菌株nuc、mecA基因;比较CH RMOgenic MRSA显色培养基鉴定结果与实验室常规鉴定及PCR方法鉴定结果.结果 2009年1-12月医院阳性血培养瓶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72份,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48份,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91份,血培养分离MRSA耐药率除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米诺环素较敏感外,对其他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90.0%,CHRMOgenic MRSA显色培养基直接检测阳性血培养瓶中MRSA结果,与常规鉴定及PCR检测结果的符合率高,特异性为98.8%,敏感性为97.9%.结论 阳性血培养涂片镜检与CH RMOgenic MRSA显色培养基相结合,将实验室诊断MRSA血流感染的平均报告时间提前1d,是一种快速有效的简易方法,适于临床实验室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医院尿液标本分离出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为泌尿系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尿标本分离的非重复菌2871株进行细菌鉴定,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测定.结果 尿标本中分离率位居前3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假丝酵母属、肠球菌属,分别占30.41%、14.45%、12.92%;女性患者中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假丝酵母菌属,分别占36.69%、11.19%、9.96%;男性患者中依次为假丝酵母属、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分别占24.10%、16.98%、16.65%;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均<1.50%;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10.00%;除此之外,来自男性的大肠埃希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女性,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男女尿液中分离细菌在菌种的构成差异较大;大肠埃希菌仍为泌尿系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假丝酵母属的检出比例显著升高,尤其是白色假丝酵母菌;男性尿液分离到的大肠埃希菌比女性的耐药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患者泌尿生殖道感染解脲脲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0月妇产科、泌尿外科门诊送检的解脲脲支原体培养阳性3 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药敏数据,采用WHONET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别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脲支原体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均有很高的敏感性,敏感率>90.0%;2008-2013年解脲脲支原体对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交沙霉素、罗红霉素、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的敏感率均有下降趋势,敏感率降低13.0%~68.1%,且女性患者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解脲脲支原体对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则随着年龄增长药物敏感率有明显下降趋势。结论解脲脲支原体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有很高的敏感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患者解脲脲支原体的药物敏感率差异较大,经验用药应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时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防止耐药菌株的增加和播散。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医院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007-2012年临床分离菌株经生化反应、VITEK-2鉴定卡或VITEK MS系统鉴定至种,采用K-B纸片法检测药物敏感性,细菌分布和耐药性使用WHONET5.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非重复肠杆菌科细菌11 300株,前6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菌、阴沟肠杆菌、产酸克雷伯菌、普通变形菌,分别占46.3%、25.1%、5.4%、4.1%、3.6%、1.7%;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均<10.00%,对其他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耐药,甚至是多耐药。结论肠杆菌科细菌分布广泛,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医疗单位应当重视耐药监测与医院感染工作,以控制耐药菌的医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的6种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以及血流感染后患者死亡情况。方法对由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所致的492例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病例及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所致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总体死亡率分别为22.29%、23.44%、28.28%、28.30%、36.25%、38.46%。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占50.96%,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62.63%,多耐药菌株占所有铜绿假单胞菌的23.44%,耐碳青霉烯菌株占所有鲍曼不动杆菌的54.72%,耐高单位庆大霉素菌株在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中分别占71.25%和56.41%。结论粪肠球菌所致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的患者死亡率最高,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死亡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所致死亡率高于非耐药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07-2010年引起血流感染肠杆菌科细菌分布特点及药敏特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患者静脉血经BacT/Alert 3D血培养仪培养后,阳性标本转种至血平板和中国蓝琼脂平板,菌种分纯后使用生化试验或VITEK-2GN鉴定卡进行细菌鉴定,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测定。结果 4年自血液标本中共检出614株肠杆菌科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334株占54.4%、肺炎克雷伯菌170株占27.7%、阴沟肠杆菌47株占7.7%;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比例分别为63.2%和44.1%;肠杆菌科细菌引起血流感染的患者主要分布在内科,尤以老年人为多见;药物敏感率最高的是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96.0%,其次是阿米卡星为81.3%~93.5%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61.3%~84.6%;ESBLs阳性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明显低于ESBLs阴性菌株。结论致血流感染的肠杆菌科细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无论是否产ESBLs,其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都具有很高的敏感率,可作为临床用药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在血流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解放军总医院1066例患者同时送检血液培养和PCT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其中有效结果1010例.比较血培养结果与血清PCT浓度的关系及PCT浓度在革兰阴性细菌、革兰阳性细菌及假丝酵母菌之间的差异.并且对33例进行过多次PCT检测的血培养阳性患者预后进行了分析.三组间PCT值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死亡率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结果 血培养阴性患者PCT为0.37(0.11 ~1.67) μg/L.血培养阳性患者PCT水平为2.24(0.57~11.59)μg/L;PCT在革兰阴性细菌、革兰阳性细菌及假丝酵母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6.6%、72.0%及75.7%.在33例多次PCT检测的血培养阳性患者中,PCT进行性减低者预后较好,PCT均值>5 μg/L者预后较差.结论 定量检测PCT可作为快速排除和诊断血流感染的辅助检测手段.观察PCT变化趋势对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