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6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遗传学研究显示骨保护素基因G1181C多态性与绝经妇女骨密度可能存在关系,但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差异。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骨保护素基因G1181C(rs2073618)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 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中关于骨保护素基因rs2073618位点G1181C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的观察性研究。以标准化均数差为效应指标,并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计算标准化均数差。 结果与结论:纳入9篇文献,测定椎骨骨密度8 799人,测定股骨颈骨密度9 365人。分析结果显示,携带G等位基因的绝经妇女椎体骨密度比携带C等位基因者低,高加索人群亚组分析显示相同结果。此外,高加索人群的亚组分析显示,携带GG基因型的绝经妇女股骨颈骨密度低于携带GC和CC基因型者。说明骨保护素基因G1181C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存在相关性,G等位基因是发生骨密度降低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
瘢痕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发生在颜面等暴露部位者,常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尽管瘢痕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对于较小、较窄的瘢痕,切除缝合仍是目前应用得最多的方法,也是最简单、效果最理想的方法[1-2]。临床上笔者常常观察到,虽然刚拆线时瘢痕切除缝合后的切口瘢痕很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切口瘢痕会越来越宽,甚至再度明显增生。近年来,笔者切除瘢痕时保留中央部分瘢痕真皮,改进了皮下减张缝合方法,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背景:以角质形成细胞为基础的再上皮化过程是皮肤创面得以顺利修复的关键环节之一。有研究报道在小鼠缺血性创面中microRNA-210负向调控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阻碍创面再上皮化的进行,提示microRNA可能通过影响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活动,进而参与创面修复过程。 目的:全面了解microRNA对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活动的影响,指导创面愈合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的选择,以及为异常创面修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keratinocyte,microRNA”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2011-05),语言限定为英文。共收集文献59篇,阅读题目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研究方向与本文无关、内容重复性研究,共保留12篇文章。对所保留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检索后,另添加文献30篇以及microRNA数据库2个。 结果与结论:microRNA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移行能力具有调控作用,特别在缺血性创面中对再上皮化有阻碍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靶点。但目前大部分研究仍为体外实验,需要将现有发现向动物模型以及临床研究转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磁共振图像建立阴茎及其毗邻结构三维虚拟模型的可行性,为个性化阴茎整复手术仿真系统的开发提供建模方法.方法 采用适宜的参数获得磁共振图像,在Amira软件中运用面绘制方法对正常成人阴茎及其毗邻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和立体显示.结果 3.0 mm层厚的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磁共振图像,可清晰显示阴茎及周围解剖结构且轮廓分明,以此建立的模型可清晰显示阴茎海绵体、阴茎悬韧带等结构的形态和相互位置关系,可见阴茎悬韧带呈纵行附着于耻骨联合与阴茎海绵体背侧之间,阴茎海绵体脚附着于耻骨下支.结论 基于磁共振图像建立阴茎及其毗邻组织三维模型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建立的模型可用于开发个性化阴茎整复手术仿真系统.  相似文献   
5.
瘢痕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发生在颜面等暴露部位者,常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尽管瘢痕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对于较小、较窄的瘢痕,切除缝合仍是目前应用得最多的方法,也是最简单、效果最理想的方法[1-2]。临床上笔者常常观察到,虽然刚拆线时瘢痕切除缝合后的切口瘢痕很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切口瘢痕会越来越宽,甚至  相似文献   
6.
背景:以角质形成细胞为基础的再上皮化过程是皮肤创面得以顺利修复的关键环节之一。有研究报道在小鼠缺血性创面中microRNA-210负向调控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阻碍创面再上皮化的进行,提示microRNA可能通过影响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活动,进而参与创面修复过程。目的:全面了解microRNA对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活动的影响,指导创面愈合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的选择,以及为异常创面修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keratinocyte,microRNA"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2011-05),语言限定为英文。共收集文献59篇,阅读题目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研究方向与本文无关、内容重复性研究,共保留12篇文章。对所保留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检索后,另添加文献30篇以及microRNA数据库2个。结果与结论:microRNA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移行能力具有调控作用,特别在缺血性创面中对再上皮化有阻碍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靶点。但目前大部分研究仍为体外实验,需要将现有发现向动物模型以及临床研究转化。  相似文献   
7.
张浩  甘璐  郭彦  王睿恒 《中国临床康复》2013,(37):6695-6700
背景:遗传学研究显示骨保护素基因G1181C多态性与绝经妇女骨密度可能存在关系,但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差异。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骨保护素基因G1181C(rs2073618)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中关于骨保护素基因rs2073618位点G1181C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的观察性研究。以标准化均数差为效应指标,并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计算标准化均数差。结果与结论:纳入9篇文献,测定椎骨骨密度8799人,测定股骨颈骨密度9365人。分析结果显示,携带G等位基因的绝经妇女椎体骨密度比携带C等位基因者低,高加索人群亚组分析显示相同结果。此外,高加索人群的亚组分析显示,携带GG基因型的绝经妇女股骨颈骨密度低于携带GC和CC基因型者。说明骨保护素基因G1181C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存在相关性,G等位基因是发生骨密度降低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8.
背景:巨噬细胞进行抗原吞噬、分泌细胞因子以及迁移,均需囊泡转运,而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结合蛋白受体家族在囊泡转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全面了解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结合蛋白受体在巨噬细胞免疫活动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方法:以"snare proteins,macrophages,SNARE蛋白,巨噬细胞"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和维普数据库(2011-11),语言限定为英文或中文。经阅读题目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研究方向与本文无关、内容重复性研究。另补充必要的对理解其作用机制有帮助的文献。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27篇文献。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结合蛋白受体家族是保证囊泡物质定向运输和准确卸载的分子基础,在巨噬细胞抗原吞噬、细胞因子分泌、以及移行过程中发挥作用。以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结合蛋白受体家族为切入点对巨噬细胞免疫活动进行研究是一种合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背景:以角质形成细胞为基础的再上皮化过程是皮肤创面得以顺利修复的关键环节之一。有研究报道在小鼠缺血性创面中microRNA-210负向调控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阻碍创面再上皮化的进行,提示microRNA可能通过影响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活动,进而参与创面修复过程。目的:全面了解microRNA对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活动的影响,指导创面愈合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的选择,以及为异常创面修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keratinocyte,microRNA"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2011-05),语言限定为英文。共收集文献59篇,阅读题目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研究方向与本文无关、内容重复性研究,共保留12篇文章。对所保留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检索后,另添加文献30篇以及microRNA数据库2个。结果与结论:microRNA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移行能力具有调控作用,特别在缺血性创面中对再上皮化有阻碍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靶点。但目前大部分研究仍为体外实验,需要将现有发现向动物模型以及临床研究转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重庆地区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遗传性少毛症家系进行基因诊断,并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先证者进行病史和家族史询问以及详细的临床检查.提取所有家系成员的基因组DNA,扩增HR基因及其上游开放阅读框基因的所有编码序列直接进行序列测定,与数据库中的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包括先证者在内的所有患者自幼头发眉毛稀少,随年龄增长头发生长缓慢、易断,自青春期开始出现头发脱落.查体见弥漫性头发稀疏,发干粗糙质硬,呈现不规则扭曲样外观,睫毛、腋毛以及阴毛稀少.对先证者U2 HR基因测序发现编码区第103位碱基由T变为C(c.103T>C),导致第35位终止密码子TAG丢失而编码谷氨酰胺(p.X35Q),家系内的正常成员以及家系外同地区的50名健康对照均未发现该突变位点.结论 该家系的临床表现和遗传方式符合1型MUHH的诊断,基因诊断发现的U2HR突变位点103T>C为中国汉族遗传性少毛症患者人群中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