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3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患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7年—2006年确诊的2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是导致AD发生的常见原因。24例AD病人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较高。Stan-fordA型AD多以突发胸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晕厥为首发表现,体征常见双上肢血压差别>20mmHg(1mmHg=0.133kPa)、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奔马律、心包积液等;B型AD多以突发背痛、腹痛、腰痛为首发症状,体征常见上下肢血压差距减小<10mmHg,背部、腹部血管杂音等。联合应用超声心动图(UCG)、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定位,如病人可耐受较长时间检查,首选MRI,否则选择CT或CTA。结论AD近年发病率呈显著增加趋势。AD症状呈多样性,不同类型AD有不同首发症状和相应体征。治疗上应注重收缩压的控制,加强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研究临床路径在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急诊中的应用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取不同时期6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患者为非临床路径组,6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患者为临床路径组。非临床路径组给予本病的常规治疗和护理。临床路径组按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临床路径规定给予治疗及护理。比较两组30 min内开始溶栓、90 min内开始经皮冠状介入治疗(PCI)的完成情况、心肌血液再灌注效果、住院期间并发症、病死率、出院一年内再次入院情况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结果:临床路径组在目标时间内完成溶栓和PCI的比例明显高于非临床路径组,平均用时明显少于非临床路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血液灌注效果优于非临床路径组;住院期间并发症、病死率、出院一年内再次入院情况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非临床路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在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急诊中可以有效的缩短患者住院到进行治疗时间,为患者的治疗争取时间。有效的提高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病死率、心血管突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程度分析。方法 对2010年4月—2014年4月住院的急性初发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76例,按是否合并新发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分为2组,观察组(AMI合并新发CRBBB)者18例,对照组为单纯AMI患者58例,观察2组患者其CRBBB的发生率及有无CRBBB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TN-I)峰值;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之间有无差异等进行分析。结果(1)观察组心肌梗死部位前壁或前间壁要明显高于下壁或后壁;(2)观察组CK-MB、Tn-I峰值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3)两组心功能Killip分级方面,Ⅱ级不显著,观察组平均级别及Ⅲ级以上比例均高于对照组;(4)两组超声心动图所测得的LVEF值,观察组较对照组恶化严重;(5)观察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差异不显著;在病死率方面,观察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合并CRBBB多示梗死范围较大,主要表现急性前壁及前间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多为左前降支,且病情严重,病死率高,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颈动脉斑块与动脉硬化检测的关联性及其分布特征。方法:研究样本来自2012年4月~2013年3月安康中心医院住院和门诊中老年患者。对颈动脉彩超和动脉硬化检测同时完成的756名中老年人的动脉硬化检测结果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动脉硬化检测与颈动脉斑块有关联(P0.01);2男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30.9%,女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21.8%,男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P0.01);3男女两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大有升高的趋势(P0.01)。结论:动脉硬化检测与颈动脉斑块有关联,颈动脉斑块的分布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心病,与经股动脉、肱动脉路径相比,具有血管并发症少、易于观察及护理、住院时间短、节约医疗费用等优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由骨、骨筋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前臂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为罕见而又凶险的经桡动脉介入(transradial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TRI)血管并发症,若诊治不当,则可导致残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血浆脑尿钠肽(BNP)水平与心脏功能的关系及其在心导管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特点。方法 依据纽约大学儿童心力衰竭指数(NYUPHFI)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功能进行评定,并分为并发心力衰竭组(心衰组,n=18)及未并发心衰组(非心衰组,n=25);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罗氏床旁快速定量诊断仪测定全血BNP含量。结果 入院时及介入术后心衰组及非心衰组间患儿血浆BNP、NYUPHFI及LVEF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两组在介入治疗之后血浆BNP均显著下降(P<0.01);患儿血浆BNP浓度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53,P<0.01);血浆BNP浓度与NYUPHFI呈显著正相关(r=0.61,P<0.01)。心衰组的先心病患儿血浆BNP浓度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62,P<0.01),且血浆BNP浓度与NYUPHFI呈正相关(r=0.78,P<0.01),但在非心衰组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浆BNP与心脏功能密切相关,介入治疗后随着心脏功能的改善BNP浓度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08年5月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标准患者1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治疗组93例,给予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等常规药物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9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d,治疗4周,比较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出血发生率。结果联用氯吡格雷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原性死亡、再发或新发急性心肌梗死、反复心绞痛发作)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出血发生率与单用阿司匹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