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4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全膝关节翻修比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技术上更具挑战性,骨缺损或侧副韧带的缺失,使假体的固定、力线的保持及稳定性的重建更加复杂和困难.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翻修过程中采用金属垫块和髓腔柄组成的翻修假体系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02/2008-01对12例12膝行全膝关节翻修,其中假体松动翻修8例,感染后假体置入4例.翻修过程中使用金属垫块修复AORI-Ⅱ型非包容性骨缺损及恢复关节线水平,并使用髓内假体柄来增加翻修假体的稳定性,使用的假体为组合式髁限制型膝关节OPTETRAK.CCK.翻修后进行随访观察,采用膝关节协会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翻修后随访6~37个月,平均21个月.患者膝关节协会评分从翻修前27分增加到最后随访时的75分,膝关节活动度由翻修前63°增加到最后随访时的97°.除一例患者皮肤伤口感染延迟愈合外,未见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出现.提示采用金属垫块和髓腔柄组成的翻修假体系统重建全膝关节翻修术中非包容性骨缺损和软组织平衡,既可以方便手术操作,获得即刻稳定性,又可以提高翻修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背景:全膝关节翻修比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技术上更具挑战性,骨缺损或侧副韧带的缺失,使假体的固定、力线的保持及稳定性的重建更加复杂和困难。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翻修过程中采用金属垫块和髓腔柄组成的翻修假体系统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4-02/2008-01对12例12膝行全膝关节翻修,其中假体松动翻修8例,感染后假体置入4例。翻修过程中使用金属垫块修复AORI-Ⅱ型非包容性骨缺损及恢复关节线水平,并使用髓内假体柄来增加翻修假体的稳定性,使用的假体为组合式髁限制型膝关节OPTETRAK.CCK。翻修后进行随访观察,采用膝关节协会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评估膝关节功能。 结果与结论:翻修后随访 6~37个月,平均21个月。患者膝关节协会评分从翻修前27分增加到最后随访时的75分,膝关节活动度由翻修前63°增加到最后随访时的97°。除一例患者皮肤伤口感染延迟愈合外,未见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出现。提示采用金属垫块和髓腔柄组成的翻修假体系统重建全膝关节翻修术中非包容性骨缺损和软组织平衡,既可以方便手术操作,获得即刻稳定性,又可以提高翻修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 reconstruction by double bundle-double tunnel Y-shape of the anterior tibialis tendon allograft. Methods From March 2001 to January 2008, 47 patients underwent PCL reconstruction were included. The allogeneic adult anterior tibialis tendon was prepared into the Y-shape double bundles with the length of 130 mm; A bundle was defined as A-side; B-side was two short bundle (B1, B2 bundle). A bundle was 70 mm in length with a diameter of 10-12 mm. B1 bundle (anterolateral bundle) was 55 mm long with a diameter of 6 mm; B2 bundle(posteromedial bundle) was about 50 mm with a diameter of 6 mm. The allograft ligament was installed through the antero-medial approach. Absorbable interface screws were fixed in the tibial tunnel firstly, and then in the femoral tundles. When being fixed, anterolateral bundle was in flexion of 90°, postero-medial bundle was in 30°. Assisted exercise with knee an angle-locked walking aid had continued for 8-10 weeks. Results The average operating time were 45 min. The average follow-up time was 49.5 months. Preoperative Lachmann was positive in all cases while Lachmann was negative in 39 cases, weakly positive in 5 cases, and positive in 4 cases postoperatively. Post-operative KT-1000 testing, Lysholm score and Tegner activity levels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compare with the pre-operative ones. Conclusion The double folded bundles of adult anterior tibialis tendon has sufficient length and diameter for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with power tension. The methods of ligament passing through the tunnel has improved to ease the procedure.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并且对其选择进行探讨。方法将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4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其病情和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A组20例,主要采用椎板间隙开窗、椎管潜行扩大术;B组23例,主要采用全推板或半推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加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术中的并发症率和术后的优良率。结果 B组的优良率为78.26%略高于A组的75.00%,但通过χ2检验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1.7%,显著高于A组并发症发生率的11.5%,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板间隙开窗、椎管潜行扩大术创伤小、花费少、术后效果优良,且能不破坏脊柱稳定性,但是不适合多阶段狭窄及腰椎存在不稳者;而全推板或半推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加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虽然有较高的并发症率,但是能够治疗多阶段狭窄及腰椎存在不稳者。因此,在选择术式时,应该坚持在术前进行仔细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资料的评估,确定狭窄的程度,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2D/3D图像配准技术进行运动还原以获得正常膝关节韧带的在体稳定性参数。方法在生理负重下利用两台C型臂X线机采集8名志愿者健、膝关节屈曲0°、15°、30°、60°和90°时的两幅相互垂直的X线影像(2D),与由CT重建的三维图像在虚拟X线投射系统进行2D/3D图像配准,还原膝关节不同角度时的股骨和胫骨相对3D位置关系,并通过韧带止点还原的方法对ACL、PCL、MCL、LCL进行韧带长度分析。结果随屈曲角度的增大,ACL长度逐渐缩短,从0(°27.73±1.34)mm至90(°23.34±1.48)mm;PCL长度逐渐增加,从0(°26.5±1.65)mm至90(°33.80±1.97)mm;MCL长度逐渐减小,从0°(38.17±1.40)mm至90°时(35.98±1.50)mm。LCL长度同样逐渐减小,从0°(52.56±1.64)mm至90°(50.22±1.4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2D/3D图像配准技术可获得正常膝关节生理屈曲过程中韧带长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单隧道双束和单隧道单束ACL重建膝关节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用6侧人体膝关节标本,保留完整的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行单隧道双束和单束ACL重建,在MTS-858生物材料试验系统上测试膝关节在胫前加载(134N)和旋转加载(5N·m内旋胫骨)下屈曲0°、15°、30°、60°、90°位时的运动学反应。每个膝关节在4个不同条件下进行测试:ACL完整、ACL损伤、单隧道双束重建ACL以及单隧道单束重建ACL,其中单隧道双束及单束ACL均采用双股腘绳肌腱。结果 (1)胫前加载:双束组在屈曲30°、60°和90°位,单束组在屈曲90°位时关节前后稳定性获得良好恢复(P0.05);在屈曲60°位时双束组的胫前位移明显低于单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旋转加载:与ACL完整组相比较,双束组的胫骨内旋角度在屈曲0°、60°位时无明显变化(P0.05),屈曲90°位时明显减少(P0.05);单束组在屈曲0°时无明显变化(P0.05)。屈曲60°和90°位时双束组的胫骨内旋角度明显小于单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隧道单束ACL重建相比,单隧道双束ACL重建能够更好地恢复膝关节前后稳定性及旋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由于膝关节的体外标本无法模拟膝关节的真实运动,而体内的运动测试又无法获得骨结构的运动信息,因而不能得到准确的膝关节稳定性数据,也就无法对膝关节损伤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的研究。 目的:应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2D/3D图像配准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6个自由度变化进行静态加载体内稳定性测试。 方法:8例患者单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而对侧正常,膝关节在屈曲0°,30°,60°和90°时分别进行134 N前加载。采集各角度相互垂直的2D图像,与3D CT图像在虚拟X射线投射系统进行2D/3D图像配准,还原膝关节不同角度时的股骨和胫骨相对3D位置关系,获得膝关节6个自由度数据。 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胫骨前移均明显增加,在完全伸直(0°)时胫骨前移最小,胫骨前移在30°时达到最大;胫骨前移在60°和90°时逐渐减小,各角度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0)。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膝关节胫骨内旋、内移均较健侧增加(P=0.000)。提示通过2D/3D图像配准技术可以实现对膝关节静态加载的体内稳定性分析;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膝关节前移、内旋和内移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背景:半月板在膝关节运动性损伤中十分常见,因其血供特点,严重的半月板毁损性损伤治疗一直是临床的难题.如何有效修复半月板损伤防止后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是很多学者一直努力解决的问题.目的:就半月板损伤修复及严重半月板破裂损伤移植替代治疗情况进行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中国知网(www.cnki.net)及Medline数据库(www.pubmed.com)2000-01/2009-03有关半月板损伤修复及严重半月板破裂损伤移植替代治疗的文章,中文检索词为"半月板,修复,移植替代治疗",英文检索词为"meniscus,repair,ransplanted replacement therapy".排除研究目的与课题无关的文章以及重复研究,最后纳入29篇文献作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目前半月板损伤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适当的半月板修复方法显得尤其重要.异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及组织工程半月板修复为半月板缺损尤其是无血管区的修复开辟了新的途径,然而此两种方法尚需在免疫学、流行病学、解剖学、生物力学及临床效果等方面加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全面系统地观测正常成年人半月板与猪半月板的组织及解剖形态,分析其差异性及异种半月板移植形态学上的可行性.方法 对正常成人半月板与成年猪(体重90~120 kg)半月板进行大体解剖学测量,包括半月板前后角、体部的宽度和厚度,半月板的矢状径、横径及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光学观察和透射电镜观察,对数据进行详细记录.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两两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 猪半月板与人半月板外形基本相似,内侧呈"C"形、外侧呈"O"形.人半月板前后角止于胫骨平台,而猪外侧半月板后角止于股骨后髁.人内侧半月板的最大矢状径、最大横径均比外侧半月板大,而猪外侧半月板最大矢状径、最大横径均比内侧半月板大.与人半月板比较,猪内侧半月板的前角、体部、后角宽度无显著差异(P>0.05),而外侧半月板具有显著差异(P<0.05),内、外侧半月板前角、体部、体部中点、后角各项指标的厚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内侧半月板的最大矢状径、最大横径具有显著差异(P<0.05),外侧半月板最大矢状径、最大横径无显著差异(P>0.05).猪半月板与人半月板组织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由于实验样本来源的限制,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并不能为成人半月板移植提供完全匹配,或许可以为青少年半月板移植提供匹配,对异种半月板移植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结核病作为世界上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是全球性危害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发病人数仅次于印度,结核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所以早期迅速、准确诊断是防治结核病的关键。近年来,为更好控制、诊断结核病,国内外已开展多项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创新结果。因此,本研究将从细菌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相关检测及结核病组学研究等方面总结结核病实验室诊断的现状与进展,并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