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症候群,2012年制定的"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对规范诊治该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10年来,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新的诊治技术不断发展,有必要对该共识进行重新修订。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消化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组织专家修订了本共识,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儿童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疾病谱及儿童胃镜诊断和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524例行胃镜检查及胃镜治疗的消化专病患儿,统计其临床资料、内镜表现、内镜诊断、治疗情况等。结果:524例患儿共行胃镜检查602次,发现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道溃疡是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4岁患儿上消化道先天畸形及消化道异物发现率较高,8~15岁儿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等构成比较高。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是儿童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胃镜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诊断及治疗方法,其在儿童中应用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正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在西方国家发病率高,肠道外表现(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EIMs)在西方国家IBD患者中发生率高达25%~47%[1],但近二十年来随着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IBD在亚洲等既往少发地区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EIMs在东亚患者中的发生率达6%~14%[2]。而儿童IBD出现EIMs较成人更多见[3]。据统计,约1/4~1/2的IBD儿童有EIMs,如果把生长迟缓、营养缺乏、骨质疏松等与内分泌和代谢有关的表现也纳入  相似文献   
4.
5.
乳糜泻(celiac disease,CD),又称麸质敏感性肠病、非热带口炎性腹泻等.是一种由于遗传易感个体摄人麦麸物质后引起的慢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表现为摄入麸质后引起的机体免疫应答,典型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1例克罗恩病合并Wiskott-Aldrich综合征(Wiskott-Aldrich syndrome, WAS)患儿的临床、结肠镜表现及其基因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克罗恩病合并WAS患儿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指标、结肠镜检查、基因检测结果以及其治疗、随访情况,并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综合分析。结果:患儿为6岁男童,表现为反复腹痛、便血1个月及肛周脓肿半个月,并从婴儿期出现血小板计数减少。实验室检查提示患儿存在中度贫血(血红蛋白70 g/L),血小板(77×109/L)降低,红细胞沉降率(71 mm/h)升高,粪钙卫蛋白(大于1 800μg/g)升高;电子结肠镜检查提示结肠多发溃疡,肠镜活检病理提示末端回肠及全结肠黏膜慢性活动性炎,部分伴局灶微脓肿和隐窝脓肿。该患儿被诊断为克罗恩病。基因检测显示其WAS基因外显子8上剪接位点出现半合子突变(c.777+3_777+6del GAGT),根据美国医学遗传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该突变为可能致病性突变,故确诊为克罗恩病合并WAS。文献复习共检索到9篇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上海社区婴儿腹泻的发生情况以及影响腹泻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7月至2012年 4月于上海闵行区12个社区首次参加体检的婴儿6661例, 采用多中心、 前瞻性研究的方法, 通过为期1年的随访调查, 统计12月内婴儿的腹泻情况及出生史、 喂养史、 家庭情况和营养状况等。结果 6661例婴儿中男性3523例, 女性3138例。0~3月龄腹泻发生率为1.3%, 4~6月龄为3.0%, 7~9月龄为3.9%,10~12月龄为4.4%。12月龄内人均腹泻次数为0.13次。家庭收入、喂养方式、抚养方式、母亲文化程度及户籍等是婴儿腹泻的影响因素。结论 上海婴儿腹泻发生率较过去有所下降。影响婴儿腹泻的主要因素为家庭收入、喂养方式、抚养方式、母亲文化程度及户籍等。  相似文献   
8.
王歆琼 《健康博览》2010,(12):33-33
<正>当儿童出现反复腹痛、长期腹泻、经常解粘液脓血便或肛瘘反复不愈,在接受了内、外科常规治疗后症状仍不见好转,您需要警惕其是否患上了炎症性肠病。  相似文献   
9.
乳糜泻是一种易感人群摄入麦麸物质后引起由免疫介导的慢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目前北美及欧洲发病率为1%-3%,该病既往被认为在我国十分罕见,但现在多项研究已证实中国慢性腹泻患儿中存在该病。儿童罹患乳糜泻可导致生长发育受限及多种并发症,而通过去麸质饮食后症状即可明显改善。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表型分子DC-SIGN在炎症性肠病(IBD)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IBD患儿32例,其中克罗恩病18例,溃疡性结肠炎14例;10例正常对照儿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肠黏膜组织DC-SIGN表达;人肠上皮细胞株NCM460经LPS(50 ng/ml)刺激,Western-Blot印迹、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肠上皮细胞DC-SIGN以及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分析肠黏膜上皮细胞DC-SIGN表达与IBD及其肠黏膜损伤的关系。结果 DC-SIGN在正常对照儿童肠黏膜组织中基本不表达或低表达,而IBD患儿肠黏膜组织中表达增强,并以肠黏膜上皮细胞为主,其中克罗恩病为61.11%(11/18),溃疡性结肠炎为50.00%(7/14),与正常对照儿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SIGN表达与IBD患儿的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r=0.475,P<0.01)。体外培养肠上皮细胞经LPS刺激后DC-SIGN表达增强,且CD80、CD86表达相应上调。结论 IBD患儿肠上皮细胞表达DC-SIGN,与细胞转分化有关;DC-SIGN可能介导肠上皮细胞在IBD及肠黏膜损伤中发挥DC样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