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临床资料]本组病儿男6例、女5例。年龄在2岁以下者9例。绝大部分是植物性异物。主要嵌入左右主支气管,全部病例均以阵发性、刺激性咳嗽为主诉。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或东莨菪硷。 麻醉方法:采用氯胺酮—安定肌注合并良好的咽喉表面麻醉。氯胺酮用量为4~6mg。重复使用时  相似文献   
2.
目的实时监测控制性降压对俯卧位脊柱手术全麻患者眼内压及眼底动脉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以探讨其安全阈值。方法随机选取预行俯卧位脊柱全麻手术的60例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麻醉过程中采用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选择诱导前10 min(T0)、诱导后10 min(T1)、俯卧位后10 min(T2)、控制性降压10%(T3)、20%(T4)、30%(T5)、恢复正常血压10 min(T6)、术毕平卧位后10 min(T7)、拔出气管导管后10 min(T8)9个时间点,使用笔式眼压计测量眼内压(IOP),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收缩期最高流速(PSV)、舒张末期最低流速(EDV)、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结果患者诱导麻醉后,IOP、RI及PI随着麻醉时间的延长呈升高趋势,PSV及EDV呈降低趋势,T5时,各指标差异性最大,均较T0有显著差异(P0.05或0.001)。T6后,各指标有所恢复,T8各指标较T0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T5时4例患者出现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CRAO)征象,其MAP均低于患者该时段平均水平(64.8±8.66 mmHg)。结论控制性降压对俯卧位脊柱手术全麻患者的眼内压及眼底动脉血液动力学指征有所影响,血压降低水平控制在基线水平的30%以内,且保证目标MAP65 mmHg,可有效保护患者视神经。  相似文献   
3.
短期高原旅行中健康成人心肺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跟踪监测心肺功能多项指标.评估健康成人短期高海拔休息与运动状态下的心肺功能及随时间和海拔高度变化特点。方法:以2003-09/10深圳至西藏穿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20名雅江行队员为观察对象,男14人,女6人,高原旅行1个月.海拔高度从500-5400m。监测观察对象的血压(平均动脉压)、呼吸、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心率乘积和收缩压心率乘积.分别于休息时、运动时记录各项指标.分析比较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入高原时间(出发前,入高原第1,2,3,4周)心肺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对象20人:①性别差异情况: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测试指标男女性别上无明显差别(P〉0.05)。②不同海拔高度对健康成人静息和运动状态下心肺功能的影响: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收缩压心率乘积、呼吸心率乘积随海拔升高而呈上升趋势(P〈0.05).血氧饱和度随海拔升高而呈下降趋势(P〈0.01)。③进入高原不同时间段健康成人的心肺功能变化:入高原后第1周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呼吸乘积、心率呼吸乘积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P〈0.05~0.01),血氧饱和度入高原后明显低于其他时间段(P〈0.05-0.01)。进入高原第4周时的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值与出发前无差别(P〉0.05)。结论:①在平原和短期进入高原状态对健康成人心肺功能变化无性别差异。②高原缺氧对健康成人短期高原旅行的影响较明显,尤其在进入高原第1周内。急性高原疾病亦发生在进入高原的第1周内,随着高原居住时间的增加,机体逐渐适应高原缺氧。③机体对高原缺氧的反应与在高原停留的时间长短和适应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较理想的分娩方式。方法 :选择 60例初产妇 ,随机分为正常产组和镇痛分娩组 ,每组 30例。结果 :ACTH、皮质醇、血糖、平均动脉压 (MAP)和心率 (HR)在产妇宫缩前及胎盘娩出后 30 min,两组间及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 (P>0 .0 5) ,正常产组在第一及第二产程中所有测定参数与其它两组相比差异显著 (P<0 .0 5)。结论 :镇痛分娩是理想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5.
我院1989年5月至6月末,进行ESWL52例,按麻醉方法和穿刺部位分为三组,硬膜外阻滞两组无论上界阻滞平面还是用药量均有明显差异。因此认为ESWL宜采用硬膜外阻滞,T_(11-12)间隙穿刺置管,麻醉平面达T_(4~5)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238例以静脉麻醉为主,间断吸入小量安氟醚以控制适宜的麻醉深度,取得了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较七氟醚与瑞芬太尼分别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对甲状腺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探讨七氟醚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择期拟行单纯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女性患者60例,ASAⅠ~Ⅱ级,年龄20~50岁,体重指数〈30 kg/m2,随机分为两组(n=30),S组:七氟醚吸入麻醉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效应室浓度3.0μg/mL);R组:瑞芬太尼静脉输注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效应室浓度3.0μg/mL)。分别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后5 min(T3)及手术结束时(T4)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术后完全清醒时间(完全清醒是指患者自动性睁眼和指令性恢复)、术后24 h恶心呕吐(24 h PONV)及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两组均未发生术中知晓,术后完全清醒时间及术后24 h PONV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麻醉诱导前后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P〈0.05)。结论对接受甲状腺切除手术的患者,七氟醚与瑞芬太尼分别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均可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术后苏醒安全迅速,但七氟醚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8例巨大脑膜瘤手术麻醉的分析,认为其麻醉处理应注意:①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应选择减少脑耗氧量并降低颅内压的药物;②控制性降压药应选择理想的即能维持麻醉,又能降低血压,副作用小的吸入麻醉药物;③术中以适度的过度机械通气及必要的循环系统监测为宜;④输液以平衡液为主。  相似文献   
9.
在全身动脉血压的调节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具有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围手术期对血浆肾素活性(Plasmarenin activity,PRA)、血管紧张素 Ⅱ(angiotensin Ⅱ,A Ⅱ)和醛固酮(aldosterone,Ald)系统的研究较多[1,2],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全麻诱导药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围诱导期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术后硬膜外和静脉应用芬太尼病人自控镇痛(PCA)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60例上腹部和胸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经硬膜外注射芬太尼病人自控镇痛(PCEA)组和静脉注射芬太尼病人自控镇痛(PCIA)组,每组30例.两组芬太尼负荷量为0.001 mg/kg,PCA药物配方均为芬太尼0.5 mg 氟哌利多10 mg 0.9%氯化钠至100ml,持续给药,滴速2 ml/h,单次PCA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术后定时进行镇痛、镇静评分,24 h芬太尼用量,患者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的观察比较.结果 PCEA组24 h用药量、按键次数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明显高于PCIA组(P<0.05).两组镇静评分均低且无显著性差异.患者对术后镇痛总体满意程度良好至优秀者均在83.3%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安全有效.但芬太尼PCIA镇痛效果明显优于芬太尼PCEA,且用药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