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6篇
外科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通过对咬合丧失或低位咬合患者咬合重建修复后的咀嚼效率测量分析,讨论分析咬合重建修复治疗的实验室效果.方法:从就诊患者中选取12名需行咬合重建修复者作为实验组,然后进行合理的咬合重建修复.治疗完成1个月后,对其咀嚼效率进行测量,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咀嚼效率(P<0.01)和咀嚼次数(P<0.01)均存在统计学差别,实验组的咀嚼效率约为对照组的66.39%-86.31%,平均为75.94%;对照组咀嚼效率和咀嚼次数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r= 0.1998,P >0.01).结论:咬合重建后,患者满意度较高,其咀嚼效率虽然与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别,但可达对照组的66.39%-86.31%,效果较理想.咀嚼效率的高低并不完全依赖于咀嚼次数的多少,咬合重建后咀嚼次数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别可能是患者的适应性所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线粒体Ca2+超载及能量代谢在咬合创伤所致咀嚼肌功能紊乱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用原子发射光谱法检测兔咬肌线粒体Ca2+含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线粒体二磷酸腺苷(ADP)、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结果 ①10 d组、20 d组的实验组板侧和20 d组的板对侧的咬肌线粒体Ca2+含量明显升高(P<0·05);② 20 d组的实验组板侧的咬肌线粒体ATP含量低于对照组和板对侧(P<0·05)。③实验组板侧的咬肌线粒体 Ca2+与ATP含量之间呈负相关(r=-0·780,P<0·05)。结论 线粒体Ca2+超载通过抑制ATP合成使咀嚼肌细胞出现能量代谢紊乱,可能是咬合创伤致咀嚼肌功能紊乱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核桩根管取模的改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核桩根管取模法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7颗残根残冠采用改良法进行根管取模,观察其临床效果,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用改良法进行根管取模,临床效果好,一次成功率达94.25%。结论:此改良法用于根管取模,操作简单,印模准确,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栓体栓道式精密附着体义齿在双侧后牙游离缺失(肯氏Ⅰ类)病例修〖JP2〗复中的应用及临床观察。 方法 对在我院就诊的26例双侧后牙游离缺失患者采用了栓体栓道式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分别在第一次戴入、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等不同时间对咀嚼效率、固位力、牙周指数[包括牙龈沟指数(GI)、牙周探诊深度(PD)]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6例患者修复后的舒适度及美观等主观感觉都比较满意。咀嚼效率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与初次戴入相比较增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固位力随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仅在24个月与初次戴入减少且具有统计学差异;牙周指数检测中牙龈指数(GI)仅在戴入后3个月时增加有统计学意义,牙周探诊深度在几个检测时间点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在双侧后牙游离缺失病例的修复中,栓体栓道式精密附着体具有美观、稳定、咀嚼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盐酸二甲胺环素配合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临床对照疗效。方法2004年6月至2007年8月在青岛市口腔医院口腔种植中心,将患有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患者种植体24颗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行碳纤维刮治器洁刮治+抛光喷砂+局部应用盐酸二甲胺四环素软膏;对照组应用碳纤维刮治器洁刮治+抛光喷砂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及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种治疗方法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机械性洁治和抛光以及有效控制菌斑是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有效方法,局部应用盐酸二甲胺四环素软膏短期内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数字化印模技术重建牙颌模型的精度,为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口腔修复提供参考。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笔者医院进行口腔修复的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法进行口内数字化扫描及三维重建,间接法制取硅橡胶印模,翻制石膏模型后扫描模型并三维重建,应用软件测量数字化模型的L0、L1、L2、L3、L4,同时使用电子游标卡尺对石膏模型上相同位点进行测量,评价数字化重建印模的精确度。结果:直接法数字化模型的L0、L1、L2、L3、L4分别为(26.72±1.75)mm、(34.40±2.15)mm、(48.78±3.70)mm、(48.78±3.70)mm、(48.78±3.70)mm,间接法数字化模型的L0、L1、L2、L3、L4分别为(26.76±1.69)mm、(35.27±2.19)mm、(48.55±3.74)mm、(36.77±3.05)mm、(36.77±3.05)mm,石膏模型的L0、L1、L2、L3、L4分别为(26.71±1.73)mm、(34.61±2.12)mm、(47.76±3.75)mm、(36.49±3.10)mm、(35.42±3.15)mm,三种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印模技术重建牙颌模型的精度较高,均与传统石膏模型接近,可用于口腔修复体的制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瓷贴面修复连续下前牙黑三角的临床效果,为瓷贴面在减小黑三角美学修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存在连续多颗下前牙黑三角的12名患者共45颗患牙采用邻面扩展型瓷贴面修复,向龈方下移邻面接触点,增宽邻面颈部外形,利用邻面挤压方法进行牙龈塑型。分别在术前、术后即刻、1、6、12、18、24个月测量记录黑三角水平向和垂直向的数值变化,并在每次复查时参照美国公共卫生署USPHS的修正标准对瓷贴面的修复体完整性、颜色匹配、边缘着色、边缘适合性、表面粗糙度、继发龋、术后敏感和牙龈健康状况等8项指标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结果:有1位患者(4个瓷贴面,3个黑三角)在术后12个月时失访,其余11名患者全部完成随访。术后即刻与术前相比,黑三角的水平距离由(2.71±0.61)mm减小至(1.10±0.42)mm,垂直距离由(5.46±0.66)mm减小至(2.64±0.4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即刻相比黑三角的水平距离由(1.10±0.42)mm减小至(1.01±0.42)mm,垂直距离由(2.64±0.41)mm减小至(2.56±0.41)mm,差异具有统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