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8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动脉瓣病变的三维形态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王宜青①沈学东洪涛施月芳潘翠珍蒋振斌本文旨在探讨经食管动态三维重建技术在显示常见主动脉瓣病变的临床意义。1材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1)心脏标本:取正常心脏标本5个,按要求纵向或横向剖开,显示主动脉瓣和左室、左...  相似文献   
2.
合并糖尿病对冠脉搭桥手术近期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人与非糖尿病人冠脉搭桥手术术前、术后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糖尿病人行冠脉搭桥手术的高危因素、效果和风险。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月行冠脉搭桥手术1469例,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人(A组)375例,非糖尿病人(B组)1094例。比较两组病人的术前情况:年龄,性别构成,既往史,冠脉病变程度,左室EF值;术中情况:术中合并瓣膜手术、室壁瘤切除和IABP使用情况,使用动脉桥和静脉桥数;术后情况:术后近期引流量,未输血率,监护室时间和术后总住院时间以及手术死亡率,房颤发生率,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心衰;围手术期情况:围手术期心梗,出血重新开胸止血,胸骨裂开重新清创缝合以及下肢伤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结果:2型糖尿病组(A组)IABP使用率,平均搭桥数平均引流量,监护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死亡率,二次开胸止血,术后发生房颤,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中风发生率,心衰发生率,围手术期心梗发生率,略大于B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1),胸骨裂开重新固定率,伤口愈合不良发生率A组明显大于B组(P〈0.01)。结论:糖尿病合并冠脉搭桥手术,具有较高的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On-X机械主动脉瓣膜临床血流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On -X双叶机械主动脉瓣膜的临床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从 1999年 12月~ 2 0 0 1年 6月 ,以 2 2例应用On-X机械主动脉瓣膜的主动脉瓣替换术病人为研究对象 ,选取同期接受St.Jude双叶机械主动脉瓣 (18例 )和MedtronicHall单叶机械主动脉瓣 (2 0例 )病人为对照组。通过术后体表心动超声和彩色多谱勒检查 ,观察三种人工心脏瓣膜的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 :3组病例术前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均无手术死亡及术后近期死亡发生。术后 3~ 6月心动超声随访 ,On -X组Pmax为 2 0 .3± 6 .2mmHg ,与St.Jude组 2 5 .4± 6 .7mmHg,MedtronicHall组 31.8± 17.0mmHg,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3组Pmean、Vmax和Vmean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On -X机械主动脉瓣膜具有优良的血流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4.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总结了对 5 1例冠心病接受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 (OPCBA)患者的护理经验 ,认为术前应充分做好心理护理、讲解有关知识、进行呼吸指导 ,以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术后护理以维持循环稳定为主 ,即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血压、合理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及血管活性药物 ,保持持续心包纵膈和左侧胸管引流通畅 ,同时加强呼吸道管理 ,监测血糖和凝血机制。除 1例死于呼吸衰竭外 ,其余均存活 ,停用硝酸甘油类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冠心病伴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患者行不停跳冠脉搭桥单纯血运重建手术后对二尖瓣反流的影响.探讨冠心病伴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治疗策略.方法 对59例冠心病伴中度IMR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对30例冠心病伴中度IMR行体外循环下搭桥术(CABG)同期二尖瓣成形术(MVP).术后随访7~71(35.69±17.88)个月,比较两组NYHA心功能分级、二尖瓣反流程度、心超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平均吻合血管数无差异;OPCAB组术后引流量平均(591±346)ml,明显少于CABG+MVP组[(706±371)ml],P〈0.05.术后6个月两组NYHA心功能均优于术前,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BG+MVP组IMR减轻程度明显大于OPCAB组(P〈0.05);OPCAB组术后LVEDD无改善,CABG+MVP组术后LVEDD减小(P〈0.05);两组术后LVESD均无明显变化;术后LVEF两组均改善(P〈0.05),改善程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PCAB单纯血运重建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患者的心功能及二尖瓣反流程度都得到了显著改善.虽然二尖瓣成形术在降低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方面更有效.但对于中度IMR和有高度手术风险的患者,OPCAB可能是更优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EDA)和地塞米松(DXM)对脓毒症大鼠肺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手术对照组(CLP组)、依达拉奉治疗组(EDA组)、地塞米松治疗组(DXM组)和依达拉奉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E+D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造脓毒血症大鼠肺损伤模型,药物治疗组造模后立即经阴茎背静脉注射EDA(5mg/kg),DXM(5mg/kg)或EDA(5mg/kg)+DXM(5mg/kg);另两组均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结果 与 sham组相比,CLP组大鼠病理评分,肺干湿重比(W/D),肺泡通透指数(LPI),肺组织中MPO,MDA,IL-6,TNF-α,肺组织中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而肺组织中T-AOC活性明显减轻.应用地塞米松,依达拉奉药物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与单个药物应用相比,这些指标有更明显的改善.结论 依达拉奉预处理对脓毒症诱导的肺损伤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减轻急性肺损伤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氧自由基产物,减少炎性细胞因子浓度.依达拉奉和地塞米松联合应用对肺损伤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背景:膜部和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周围结构比较复杂,进行封堵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确定最佳干预方法需要建立相应的动物模型。 目的:在超声心动图定位下建立室间隔膜部及嵴内型缺损动物模型。 设计:动物造模实验。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材料:选用健康成年草狗6只,雌雄不拘,从上海市实验动物中心购置。实验用主动脉-大隐静脉近端吻合器-打孔器为美国St.Jude公司产品,并对其进行改良即将其头部的塑料外壳成分削平、薄,也可把塑料外壳削短,使通过荷包进右室穿刺室间隔时阻力减少。PhilipsSonos5500多功能超声诊断仪由美国菲利普公司生产,经胸超声探头频率为2.5~3.5 MHz。 方法:实验于2006-04/07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中心实验室完成(生物级别:BSL2级)。将6只草狗麻醉后,取卧位,在超声心动图定位下,使用主动脉-大隐静脉近端吻合器-打孔器对室间隔穿刺,制备室间隔缺损。实验中动物处置符合复旦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要求。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周行超声诊断仪检查室间隔缺损位置、最大分流速度,跨室间隔缺损处压差,肺动脉压力。 结果:成活的3只草狗成功建立了室间隔缺损模型并进入结果分析。采用超声诊断仪于术后1周测得2只为嵴内型室间隔缺损,1只为膜部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直径1.8~3.6 mm。测得室间隔缺损处最大分流速度为1.8~4.0 m/s;跨室间隔缺损处压差42~51 mm Hg;肺动脉收缩压23~29 mm Hg。 结论:在超声心动图定位下采用改良的主动脉-大隐静脉近端打孔器对室间隔穿刺可成功建立嵴内型/膜部室间隔缺损。  相似文献   
8.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术33例中期结果报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总结33例经左胸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MIDCAB)的中期疗效. 方法 2000年11月~2003年4月共行MIDCAB 33例,单纯MIDCAB 29例,杂交技术4例.25例采用经典MIDCAB,4例胸腔镜辅助,4例AESOP机器人辅助. 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手术并发症.呼吸机脱机时间(7.5±1.9) h,引流量(274±197)ml,输血率9.1%(3/33),术后住院(6.9±1.7)d.随访33例,时间(24.3±5.7)个月,无远期死亡,心绞痛复发率9.1%(3/33).术后再次冠状动脉造影4例,1例吻合口狭窄50%,余3例前降支与左乳内动脉吻合口通畅.术后导管再次血管化2例(6.1%). 结论 MIDCAB术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左心功能不全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左心功能不全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6月~2006年6月期间收治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稳定型心绞痛1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9例,急性心肌梗死1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7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例、Ⅱ级15例、Ⅲ级28例、Ⅳ级3例。所有患者均行OPCAB,术后发生左心功能不全,给予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控制血压、抗心律失常和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等治疗。结果48例患者中46例痊愈,2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术后随访43例,随访时间1个月至4年,除1例患者心功能级、1例仍有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移植的2支血管再次阻塞外,其余患者心功能Ⅰ~Ⅱ级,无心绞痛发作,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OPCAB术后发生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给予利尿剂、正性肌力药物和血管扩张药以维持适当的心脏功能;控制血压、防治心律失常、维持内环境稳定,对高危患者及时使用IABP可有效预防术后左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右心室功能对各类心脏手术的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本研究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右室功能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左心室功能及心脏手术对于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因冠心病、瓣膜疾病或先天性心脏病在华山医院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者61例进行右心室图像的采集和随访;另选取2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使用Qlab 6.0 TMQA软件测量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的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ε)和纵向峰值运动速度(S);比较术前左心室功能不同的患者右心室指标的差异,对心脏手术前后患者的右心室功能改变进行随访.结果 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组(LVEF<50%)与对照组及射血分数(EF)正常组(LVEF≥50%)相比,右心室游离壁各节段的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及速度均明显下降(P均<0.05).不论是体外循环组(CPB组)还是非体外循环组(OP组),术后1周其右心室游离壁各节段的变形及运动功能均出现一过性降低,术后3个月和6个月恢复.结论 左心室功能异常可伴有右心室变形和运动能力下降;无论体外循环还是非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早期会出现一过性右心室功能损伤.二维斑点追踪技术为无创定量评价右心室功能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测量右心室游离壁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可用于监测及随访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RV功能,有助于危重患者的识别、预后评估和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