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口腔科学   49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非潜入式植入法对平台转换连接种植体颈部牙槽骨吸收有无影响。方法:23例共33颗后牙缺失患者按要求植入ankylos种植体,取出覆盖螺丝并上愈合基台。植入当天和二期修复时拍牙片并进行前后对比。结果:1枚种植体植入一周时出现异常予以拔除,其余种植体均能形成良好的骨结合。经牙片对比,植入当天与二期修复时种植体颈部牙槽骨无明显变化。结论:非潜入式植入法对平台转换连接种植体颈部牙槽骨吸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颞颌关节紊乱症病因学研究的进展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因素和精神因素在该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素在疾病起始过程中的原始作用,以及精神因素在激活潜在病因中的诱发作用。强调了该症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同时作用于靶器官的结果。病因学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多因素协同作用的机理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改良固定式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AngleⅡ类错患者的面部侧貌改变.方法 选择18例替牙期、恒牙早期以下颌后缩为主的AngleⅡ类错患者,均采用改良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进行Ⅰ期功能矫治,平均疗程12.3个月.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进行Holdaway软组织头影测量分析,并对功能矫治前、后测量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功能矫治结束后,患者软组织颏部变厚(P=0.045),软组织面角增大(P=0.008),下唇突点-H线距离变短(P=0.045)、H角减小(P=0.042)、颏唇沟深度变浅(P=0.027)和骨骼侧面凸度减小(P=0.044);鼻突度(P=0.051)、上唇凹深(P=0.172)、鼻下点-H线(P=0.393)、上唇基部厚(P=0.256)、上唇厚(P=0.120)在正畸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改良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不依赖患者的合作,可全天戴用,制作技术简单、成本低,对下颌发育不足的AngleⅡ类错患者在替牙期、恒牙早期采用该功能矫治器能改善患者的牙矢状关系及颜面外观.  相似文献   
4.
防止感染侵入微种植支抗体体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综合护理抗菌消炎法在防止微型螺钉种植支抗体(简称微植体)体周侵入性感染的有效性。方法:105例应用微型种植螺钉作为绝对支抗的错畸形病人(植入微型螺钉232枚),男性44例,女性61例,年龄13.2~51岁,平均20.1岁,分为3组。实验1组:使用综合抗菌消炎法;实验2组:使用一般爽齿漱口液;对照组:清洁水漱口。3组病人均接受口腔卫生宣教。术后3d(T1)、7d(T2)、14d(T3)、28d(T4),56d(T5)复诊,接受检查和相应治疗。结果:84.4%微植体在治疗过程中能保持稳定,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实验组表现较轻,微植体松动率分别为为6.5%(1组)和13.3%(2组);对照组的炎症反应较重,松动率为27.3%,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加强基础口腔护理,控制微螺钉种植支抗体表面细菌聚集和黏附,对于预防和治疗种植体周感染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护理抗菌消炎法可提高防止微螺钉体周侵入性感染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多曲钢丝唇挡对替牙期和恒牙初期上颌牙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多曲钢丝唇挡矫治器对上颌牙弓的影响。方法 选择安氏Ⅱ类错(牙合),第二恒磨牙未萌出,前牙拥挤Ⅰ~Ⅱ°患者15例,采用多曲钢丝唇挡治疗并对其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和模型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上颌牙弓长度增加3.43mm。磨牙向远中移动,切牙唇向移动。牙齿移动主要为倾斜移动。上颌磨牙区、第一前磨牙区、尖牙区的牙弓宽度均增加,平均分别达5.87mm、2.71mm和1.92mm。结论 多曲钢丝唇挡是一种有助于解除轻中度牙列拥挤的口内装置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正畸微螺钉支抗种植体植入后的有关功能和形态学的变化.方法:收集近8年国内外公开发表(截止08年2月)的有关文献.文献内容包括实验性动物(小猪,beagle狗和猴子)研究和临床试验性研究(接受正畸治疗的牙颌畸形患者),使用直径1.1~2.2mm和微种植螺钉和小型钛板作为正畸临时骨性支抗.分析加力前等候时间、加力大小、稳定情况、副作用、骨整合及失败率情况等.结果:微螺钉支抗种植体在功能和结构上均能满足对支抗的要求;种植体未发现有严重的副作用;加载前等候时间从零到12周不等;加力范围从25g到500g.骨与种植体的整合度从10%到58%,支抗螺钉植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骨结合量也随之增加,骨结合量的多少与种植体负载与否没有显著性差异,负载种植体压力侧与张力侧的骨结合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微螺钉支抗种植体失败率从0%~19%不等.种植体置入位置、手术方法、种植体加力时机以及负载大小等因素均有可能影响成功率.结论:理想的加载前等候时间和加载力值、种植体植入手术和种植体植入的最适宜位置,仍待日后采用标准化程序进行标准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预防矫治后前牙旋转拥挤复发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改良嵴上纤维切断术(MSF)及邻面去釉接触区成形术(CPR)防止矫治后前牙旋转拥挤复发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129例前牙旋转拥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81例仅作固定矫治;实验组 48例患者除作固定矫治外,其中23例行上下前牙MSF和CPR,余25例只作上下前牙MSF;术后3组均戴维持器1·8~ 2·3年。所有患者在安放固定矫治器前(T1期)、去除固定矫治器时(T2期)和去维持器后2·4年(T3期)各取牙模1副, 比较3组患者的不整齐指数(IRID)。结果 实验组拥挤旋转复发率平均低于对照组21·6%(P<0·001);实验组内:双因素组(MSF+CPR)下颌复发率较单因素组(MSF)低6·56%(P<0·05),但两组在防止上颌拥挤复发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MSF能较有效地防止矫治后前牙拥挤旋转复发,MSF配合CPR对维持下前牙矫治后的稳定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8.
微型钛钉种植支抗在矫治单侧后牙正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介绍微型种植体支抗(MIA)在固定矫治中的应用。方法在83例应用钛钉MIA作为绝对支抗的错牙合畸形患者中,选择4例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MIA压低伸长的上颌后牙,牵引舌侧倾斜的下颌后牙以矫正单侧后牙正锁牙合。MIA植入部位为上颌后牙颊侧和腭侧根尖区,以及下颌后牙颊侧根尖牙槽间隔;上颌磨牙的压入力约0.833 N,下颌舌向倾斜牙的颊向牵引力约0.559 N。观察植入术后钛钉周围组织的反应;植入术后和钛钉取出前拍摄全景曲面断层X线片,测量磨牙压入情况。结果采用多部位植入钛钉MIA、上下颌同时牵引的方法可有效矫正单侧后牙正锁牙合,钛钉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稳定,其周围仅有轻微炎症。结论作为骨性绝对支抗,MIA能有效压低上颌后牙,扶正舌倾的下颌后牙,矫正单侧后牙正锁牙合。  相似文献   
9.
派丽奥防治正畸基牙牙龈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派丽奥”防治正畸矫治中出现牙龈炎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60例接受正畸治疗的牙龈炎病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记录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基础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派丽奥和碘甘油,每周注药1次,共4次,停药后4周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52%,实验组有效率达94%。结论:派丽奥能有效抑制牙周袋内细菌的生长,维持固定正畸矫治中牙周健康,阻止牙龈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微种植支抗螺钉不同植入部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合理地使用微型种植支抗螺钉作为正畸治疗中的绝对支抗,代替需要患者高度配合且影响美观的传统支抗,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的:对比观察在3个不同部位植入微型种植支抗螺钉(简称微螺钉)后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临床分组对照实验,病例来自于2004-01/2007-1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对象:筛选出上颌需要最大支抗的固定矫正患者45例,分为3组:游离龈区域植入组,膜龈联合处植入组,黏膜区域植入组.方法:采用不完全翻瓣微螺钉植入方法,分别在膜龈联合靠近附着龈区域、游离龈处及黏膜区域植入微螺钉,每组30枚.主要观察指标:①微螺钉松动脱落情况.②术后7 d微螺钉植入患者进行疼痛时间和疼痛程度检测.③术后56d微螺钉周围软组织指数和探诊出血阳性率.结果:①游离龈区域组微螺钉松脱数最高(9枚).膜龈联合处组松脱数最少(2枚).②微螺钉植入术后黏膜区红肿疼痛及患者不舒适感较强烈;游离龈区域反应轻微;膜龈联合处反应不十分明显,但术后疼痛程度较游离龈区域重.③黏膜区域组探诊出血阳性率和微螺钉周围软组织指数岛于游离龈区域组和膜龈联合处组(P<0.05).结论:在膜龈联合近附着龈区域采用不完全翻瓣微螺钊植入法,有利于其提高植入成功率、降低炎症程度及防止潜在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