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连续性空肠间置对餐后血糖和胰岛素的影响。方法将38只比格犬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根据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连续间置组(9只)、毕Ⅰ组(6只)、毕Ⅱ组(7只)、孤立间置组(8只)和对照组(8只)。通过口服糖耐量试验检测各组实验犬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葡萄糖灌注后各消化道重建组血糖均显著升高,60min达到峰值.尤以毕Ⅱ组升高最为显著:之后血糖开始回落.以毕Ⅱ组回落最为缓慢。与对照组相比.葡萄糖灌注后各消化道重建组胰岛素水平均显著升高.60min达到峰值.但毕Ⅱ组升高不如其他3组显著。结论保留十二指肠食物通道(连续空肠间置、毕Ⅰ和孤立间置)有利于缓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餐后血糖的波动.并提高相应胰岛素水平:对于胃大部切除术后不能行毕Ⅰ重建者.可优先考虑行连续性空肠间置。  相似文献   
2.
正根据2002年全球肿瘤发病率报告,胃癌是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1]。尽管外科手术和放化疗技术不断发展,我国胃癌的死亡率居于各种肿瘤之首,5年生存率仍低于40%,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是III或IV期,淋巴结转移率高达50%~75%,转移是导致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MMPs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1例胃癌组织(其中32例伴有肝转移)和20例非肿瘤胃黏膜组织中HIF-1α与VEGF的表达。[结果]HIF-1α在伴有和不伴有肝转移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4%和50.8%(P=0.002);VEGF在伴有和不伴有肝转移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3%和54.2%(P=0.01)。HIF-1α阳性组微血管密度(MVD)显著高于HIF-1α阴性组(P=0.0001);VEGF阳性表达与HIF-1α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01)。[结论]在伴有肝转移胃癌组织HIF-1α高表达,其可能通过调节其下游基因VEGF表达参与胃癌的血管形成、浸润和肝脏等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管状吻合器联合断流术(改良sugiura手术)的经验,并观察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0~2010年笔者医院对29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病人分别采用管状吻合器联合断流术(A组)及传统门奇静脉断流术(B组)治疗,A组153例,B组142例,通过术前术后胃镜和上消化道钡餐对比检查和随访,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结果两组病人均无手术死亡;术后食管静脉曲张完全消失、显著改善和无改善的比率A组:60.12%、39.07%、0.19%;B组:41.03%、48.28%、1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A、B组静脉曲张复发出血率分别为13/137(9.48%)和46/127(3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A组2/137(1.46%),B组9/127(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年病死率分别为28/137(20.47%)和31/127(24.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吻合器联合断流术比传统门奇静脉断流术更为彻底,术后消化道出血复发率和肝性脑病发生率明显降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门脉高压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胃癌的病死率仍居各种肿瘤之首,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是Ⅲ或Ⅳ期,淋巴结转移率高达50%~75%,转移是导致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Twist是转录调节因子,通过下调E-钙粘蛋白表达在肿瘤的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2-4]Twist在乳腺癌、肝癌和胃癌等组织高表达。为了明确Twist在胃癌组织及非肿瘤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6.
医源性胆管损伤(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y,IBDI)是胆道外科手术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0.1%~1.0%[1].随着LC的迅速发展和普及,IBDI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处理不当常造成严重后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36例LC术后IBDI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病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L1CAM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1CAM在436份石蜡固定的胃癌组织及92份癌旁非肿瘤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L1CAM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92份非肿瘤胃黏膜组织中,70份L1CAM蛋白阴性表达,22份弱阳性表达;在436份胃癌组织中,118份L1CAM蛋白高表达,318份低表达,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 L1CAM蛋白的表达强度与患者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Lauren分型、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淋巴结分期有关( P均<0.05),而与患者性别、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无关(P均>0.05)。 Kaplan-Meier分析显示,L1CAM低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L1CAM高表达患者(P均<0.05)。在TNMⅠ、Ⅱ、Ⅲ期中,L1CAM高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低于L1CAM低表达患者(P均<0.05);在TNMⅣ期中,L1CAM高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L1CAM低表达患者无统计学差异( P>0.05)。独立预后因素分析表明,L1CAM表达、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TNM分期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均<0.05)。结论 L1CAM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和预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外科治疗效果及生存分析。方法59例胃间质瘤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分析外科治疗疗效、预后因素及5年生存率。结果59例患者失访2例,17病例死亡,其余术后恢复均良好。患者总体1、3和5年生存率分别98.31%、83.12%和71.22%。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胃外器官受累或伴发胃癌、恶性潜能分级与患者预后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6.78、10.12、5.71、7.79,P均<0.05)。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与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是胃间质瘤的独立预后因素(OR分别=3.13、3.94,P均<0.05)。结论胃间质瘤外科治疗疗效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且肿瘤大小及核分裂像是胃间质瘤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倪海滨  叶再元  赵仲生  王元宇 《浙江医学》2011,33(12):1766-1768,1807
目的 探讨S100A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SP法检测S100A4在436例胃癌组织及92例非肿瘤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胃癌组织中S100A4表达显著高于癌旁非肿瘤胃黏膜组织,436例胃癌组织中有261例S100A4蛋白表达阳性,187例高表达,S100A4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有关,而与患者性别、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无关.I、II和III期S100A4高表达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S100A4低表达者,IV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S100A4表达无关,多变量分析表明S100A4表达、浸润深度、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和TNM分期是胃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胃癌组织S100A4表达与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及预后显著相关,S100A4可能成为一个预测肿瘤进展和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2年全球肿瘤发病率报告,胃癌是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1].尽管外科手术和放化疗技术不断发展,我国胃癌的死亡率居于各种肿瘤之首,5年生存率仍低于40%,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是Ⅱ或Ⅳ期,淋巴结转移率高达50%~75%.转移是导致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MMPs (基质金属蛋白酶)参与了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比如基质降解、组织重塑、炎症反应以及肿瘤转移[3].MMP-11属于基质溶解素亚族,MMP-11不能降低这些经典的MMP基质,相反,它却能够催化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α1抗胰蛋白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质1等的降解[4].MMP-11最先在乳腺癌的间质细胞中被发现的[5].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恶性肿瘤的进展过程中MMP-11起重要作用,比如肺癌、头颈癌、乳腺癌[6-10]发现MMP-11在结肠癌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和分化程度相关,但与淋巴结转移无关.MMP-11在结肠、泌尿及卵巢癌中也高表达.MMP-11有望成为一个新的预后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