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模拟微重力培养系统通过模拟细胞生存的体内微重力环境,使细胞承受较低的剪切力, 提高细胞内外、细胞间物质传递效率,从而提高细胞分化质量。 目的:观察微重力培养环境在构建组织工程模块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实验采用自身对照;体内实验采用随机分组比较,于2007-12/2008-06在广东省构建与检测实验室及南方医院动物实验中心进行。 材料:3 周普通级龄新西兰兔1只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3 月龄新西兰兔48只用于体内验证实验。 方法:以纤维蛋白胶粉、凝血酶、氯化钙、抑肽酶、氨甲环酸制备纤维蛋白原支架。体外培养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 周,使之吸附于改良纤维蛋白原支架上在微重力环境下三维立体培养3周。48只兔做软骨钻孔制备软骨缺损动物模型,每只兔4孔。实验分为4组,每组48孔,微重力培养组在孔内植入微重力培养下的软骨细胞组织模块;普通培养组在孔内植入普通培养下的软骨细胞组织模块;单纯支架组在孔内植入空白支架;空白组孔内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2,6,12 周处死动物,取相应标本。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生长曲线、倒置相差显微镜、组织学检测微重力培养环境在三维立体培养对软骨细胞增殖及功能的影响,以及用组织工程学评分检测微重力环境下培养的软骨模块对缺损的修复效果。 结果:模拟微重力培养条件下构建的模块体外培养3周,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并分泌较多的细胞基质,包裹在软骨细胞周围。组织工程学评分显示微重力培养组修复软骨缺损的效果明显好于其他组。 结论:模拟微重力培养环境对三维立体培养软骨细胞模块有比较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背景:可注射性纤维蛋白凝胶为软骨缺损组织工程完全再生修复的临床应用带来了新的方向,其降解速度的调控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的:在可注射性纤维蛋白凝胶中引入不同浓度的抑肽酶和氨甲环酸,观察其对纤维蛋白凝胶支架降解速率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细胞学实验,于2008-02/08在广东省构建与检测实验室进行。 材料:以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及氯化钙制备纤维蛋白凝胶。 方法:取3周龄新西兰幼兔的关节软骨制取软骨细胞,体外单层培养、扩增后植于标准纤维蛋白凝胶支架和改良纤维蛋白凝胶支架(加入抑肽酶7 500,12 500,17 500 MIU/L及氨甲环酸15,20,25 g/L复合液)上,进行体外培养、扩增6周。 主要观察指标:支架降解情况。 结果:支架细胞复合物体外培养3周时,标准组已完全崩解,改良各组体积尚不到原来1/2。培养6周时仍能保持其一定的外形,具有一定的厚度及弹性。不同浓度的抑肽酶和氨甲环酸,在体外环境下均显著地减缓了纤维蛋白胶的降解速度,低于1 2500 MIU/L的抑肽酶和20 g/L氨甲环酸对软骨细胞的繁殖、表型的维持、基质的分泌无明显不良影响,而高于此浓度的抑肽酶和氨甲环酸的加入明显抑制了细胞的增殖、表型的维持和基质的分泌。 结论:通过调节纤维蛋白凝胶中抑肽酶和氨甲环酸的含量,可实现对纤维蛋白凝胶降解速度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背景:模拟微重力培养系统通过模拟细胞生存的体内微重力环境,使细胞承受较低的剪切力, 提高细胞内外、细胞间物质传递效率,从而提高细胞分化质量.目的:观察微重力培养环境在构建组织工程模块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实验采用自身对照;体内实验采用随机分组比较,于2007-12/2008-06在广东省构建与检测实验室及南方医院动物实验中心进行.材料:3周普通级龄新西兰兔1只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3月龄新西兰兔48只用于体内验证实验.方法:以纤维蛋白胶粉、凝血酶、氯化钙、抑肽酶、氨甲环酸制备纤维蛋白原支架.体外培养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周,使之吸附于改良纤维蛋白原支架上在微重力环境下三维立体培养3周.48只兔做软骨钻孔制备软骨缺损动物模型,每只兔4孔.实验分为4组,每组48孔,微重力培养组在孔内植入微重力培养下的软骨细胞组织模块;普通培养组在孔内植入普通培养下的软骨细胞组织模块;单纯支架组在孔内植入空白支架;空白组孔内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2,6,12周处死动物,取相应标本.主要观察指标:通过生长曲线、倒置相差显微镜、组织学检测微重力培养环境在三维立体培养对软骨细胞增殖及功能的影响,以及用组织工程学评分检测微重力环境下培养的软骨模块对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模拟微重力培养条件下构建的模块体外培养3周,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并分泌较多的细胞基质,包裹在软骨细胞周围.组织工程学评分显示微重力培养组修复软骨缺损的效果明显好于其他组.结论:模拟微重力培养环境对三维立体培养软骨细胞模块有比较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模拟微重力作为软骨组织工程培养方法的作用和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trical ciumphosphate,TCP)层状梯度修复体作为关节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新西兰大白兔关节软骨细胞并扩增,吸附于多孔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层状梯度修复体上,模拟微重力和普通环境下三维立体分别培养3周,通过生长曲线、倒置相差显微镜、组织学、扫描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微重力对软骨细胞培养的影响和支架在三维立体培养对软骨细胞的表型、增殖及功能的影响.[结果]软骨细胞/修复体体外培养3周,软骨细胞模拟微重力培养组明显比普通培养组在层状修复体上分布均匀,修复体中心软骨细胞数量明显较多,并分泌细胞基质,包裹在软骨细胞周围,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结论]模拟微重力环境有利于软骨细胞在三维支架上的均匀增殖,有望成为软骨组织工程中的一种重要培养方法;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层状梯度修复体,细胞相容性良好,有望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关节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5.
背景: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涉及到软骨和软骨下骨的双重修复,需要将骨与软骨组织工程结合起来,构建骨软骨双层支架,或者在同一支架上构建组织工程化骨软骨。目的:观察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层状梯度修复体对软骨细胞的吸附作用及对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评价其作为关节软骨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时间及地点:体外细胞学实验,于2007-12/2008-06在广东省构建与检测实验室进行。材料:以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制备复合支架,上层以胶原/壳聚糖为主,下层以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为主,孔隙率≥90%,孔径100μm。方法:体外培养新西兰大白兔软骨细胞并成骨诱导3周,使之吸附于多孔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层状梯度修复体上三维立体培养3周。主要观察指标:通过生长曲线、倒置相差显微镜、组织学、扫描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支架在三维立体培养对软骨细胞的表型、增殖及功能的影响。结果:修复体/细胞体外培养3周,修复体上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并分泌细胞基质,包裹在软骨细胞周围,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结论: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层状梯度修复体的细胞相容性良好,有望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关节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6.
背景: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涉及到软骨和软骨下骨的双重修复,需要将骨与软骨组织工程结合起来,构建骨软骨双层支架,或者在同一支架上构建组织工程化骨软骨。 目的:观察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层状梯度修复体对软骨细胞的吸附作用及对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评价其作为关节软骨工程支架的可行性。 时间及地点:体外细胞学实验,于2007-12/2008-06在广东省构建与检测实验室进行。 材料:以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制备复合支架,上层以胶原/壳聚糖为主,下层以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为主,孔隙率≥ 90%,孔径100 μm。 方法:体外培养新西兰大白兔软骨细胞并成骨诱导3 周,使之吸附于多孔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层状梯度修复体上三维立体培养3周。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生长曲线、倒置相差显微镜、组织学、扫描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支架在三维立体培养对软骨细胞的表型、增殖及功能的影响。 结果:修复体/细胞体外培养3周,修复体上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并分泌细胞基质,包裹在软骨细胞周围,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 结论: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层状梯度修复体的细胞相容性良好,有望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关节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7.
抑肽酶/氨甲环酸改良可注射性纤维蛋白凝胶的体外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可注射性纤维蛋白凝胶为软骨缺损组织工程完全再生修复的临床应用带来了新的方向,其降解速度的调控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目的:在可注射性纤维蛋白凝胶中引入不同浓度的抑肽酶和氨甲环酸,观察其对纤维蛋白凝胶支架降解速率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细胞学实验,于2008-02/08在广东省构建与检测实验室进行。材料:以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及氯化钙制备纤维蛋白凝胶。方法:取3周龄新西兰幼兔的关节软骨制取软骨细胞,体外单层培养、扩增后植于标准纤维蛋白凝胶支架和改良纤维蛋白凝胶支架(加入抑肽酶7500,12500,17500MIU/L及氨甲环酸15,20,25g/L复合液)上,进行体外培养、扩增6周。主要观察指标:支架降解情况。结果:支架细胞复合物体外培养3周时,标准组已完全崩解,改良各组体积尚不到原来1/2。培养6周时仍能保持其一定的外形,具有一定的厚度及弹性。不同浓度的抑肽酶和氨甲环酸,在体外环境下均显著地减缓了纤维蛋白胶的降解速度,低于12500MIU/L的抑肽酶和20g/L氨甲环酸对软骨细胞的繁殖、表型的维持、基质的分泌无明显不良影响,而高于此浓度的抑肽酶和氨甲环酸的加入明显抑制了细胞的增殖、表型的维持和基质的分泌。结论:通过调节纤维蛋白凝胶中抑肽酶和氨甲环酸的含量,可实现对纤维蛋白凝胶降解速度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背景:模拟微重力培养系统通过模拟细胞生存的体内微重力环境,使细胞承受较低的剪切力,提高细胞内外、细胞间物质传递效率,从而提高细胞分化质量。目的:观察微重力培养环境在构建组织工程模块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实验采用自身对照;体内实验采用随机分组比较,于2007-12/2008-06在广东省构建与检测实验室及南方医院动物实验中心进行。材料:3周普通级龄新西兰兔1只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3月龄新西兰兔48只用于体内验证实验。方法:以纤维蛋白胶粉、凝血酶、氯化钙、抑肽酶、氨甲环酸制备纤维蛋白原支架。体外培养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周,使之吸附于改良纤维蛋白原支架上在微重力环境下三维立体培养3周。48只兔做软骨钻孔制备软骨缺损动物模型,每只兔4孔。实验分为4组,每组48孔,微重力培养组在孔内植入微重力培养下的软骨细胞组织模块;普通培养组在孔内植入普通培养下的软骨细胞组织模块;单纯支架组在孔内植入空白支架;空白组孔内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2,6,12周处死动物,取相应标本。主要观察指标:通过生长曲线、倒置相差显微镜、组织学检测微重力培养环境在三维立体培养对软骨细胞增殖及功能的影响,以及用组织工程学评分检测微重力环境下培养的软骨模块对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模拟微重力培养条件下构建的模块体外培养3周,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并分泌较多的细胞基质,包裹在软骨细胞周围。组织工程学评分显示微重力培养组修复软骨缺损的效果明显好于其他组。结论:模拟微重力培养环境对三维立体培养软骨细胞模块有比较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自制手术体位支架在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2016年2月—2018年2月,将自制下肢手术支架应用于股骨、胫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中操作(支架组),并与自2014年1月—2016年1月常规股骨、胫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中操作(非支架组)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自制手术体位支架组在参加手术人数、手术时间、开放复位例数、满意度、稳定性、一次透视成功率、医生放射职业暴露次数均较非支架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自制支架在下肢手术治疗中具有便于消毒、操作方便、节省人力、减少放射职业暴露、微创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有限切开锁钉钢板内固定治疗在胫骨Pilon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该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胫骨Pilon骨折患者中随机选择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均分为两组,每组34例患者,对照组采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有限切开锁钉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53%,观察组为5.8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Pilon骨折采用有限切开锁钉钢板内固定治疗,具有优越的临床效果,能够帮助患者快速康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患者而言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