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侧脑室外引流结合储液囊(Ommaya囊)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该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对23例高血压脑室出血患者采用侧脑室外引流结合Ommaya囊并早期注入尿激酶治疗。先行侧脑室外引流约7 d,然后严密消毒后拨出侧脑室外引流管,对侧Ommaya囊穿刺外引流。结果 23例患者中,存活20例,死亡2例,家属中途放弃治疗1例。有效随访20例,随访至出院后6~8个月,其中恢复情况较好6例,中度残疾8例,重度残疾5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结论侧脑室外引流结合Ommaya囊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相对较少、外引流时间长等优点,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围术期应用目标导向容量治疗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脑保护作用,为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式提供依据。  方法  将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期间于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7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2组患者均采用目标导向容量治疗,观察组患者麻醉诱导采用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泵注,对照组则应用生理盐水,密切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麻醉诱导后(T0)、开硬脑膜时(T1)、关硬脑膜时(T2)、手术结束时(T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清S100β水平,术前、术后7 d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  结果  2组患者T0时刻HR、MAP、血清S100β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T1、T2、T3时刻的HR、MAP、血清S100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术前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患者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3.21±1.04)分vs.(11.01±1.55)分,P<0.05]。  结论  围术期应用目标导向容量联合右美托咪定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能够维持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稳定,更好地保护脑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小脑幕入路与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效果。方法60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均采取脑膜瘤切除术治疗,按照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经小脑幕入路,观察组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手术切除程度,手术前后的NIHSS评分值,术后3年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1、4、8个月的NIHSS评分值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肿瘤复发率为3.13%(1/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4/28)(P<0.05)。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对岩斜区脑膜瘤的切除率明显高于经小脑幕入路,且术后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更为显著、复发率较低,但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与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基底核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方法: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78例随机分为内镜组(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和微创组(微创穿刺引流术)各39例。比较2组的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率;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术后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内镜组治疗后的血肿清除率高于微创组(P0.05);内镜组术后再出血率低于微创组(P0.05)。治疗前,2组的C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内镜组的CSS评分为低于微创组(P0.05)。内镜组治疗后6个月ADL评分高于微创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比微创血肿清除术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