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诊断、显微手术治疗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70例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4例患者术前进行了头颅3D-CTA或/和DSA检查,6例仅行头颅CT检查。结果 70例患者中,67例行动脉瘤夹闭术,3例行动脉瘤包裹术。术后随访3月~2年,按GOS评分,5分57例,4分5例,3分5例,2分1例,1分2例;60例患者行3D-CTA或/和DSA复查,未见动脉瘤复发,其中1例行包裹术的患者动脉瘤无明显增大。结论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应尽早采取显微手术治疗,以有效改善预后;术中多普勒超声的使用能为手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颅内动脉瘤虽然不属于脑外伤的常见并发症,但发病隐匿的特点使其成为颅脑损伤患者延期死亡重要原因之一。创伤性颅内动脉瘤在伤后2~3周内破裂风险极高,可能在外伤后突发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鼻、眼部大出血,所以怀疑创伤性动脉瘤的外伤患者需早期行颅内血管检查。创伤性颅内动脉瘤以假性动脉瘤为主,缺少完整的血管壁与瘤颈,其临床处理也与自发性动脉瘤有所不同。除了开颅手术治疗之外,单纯弹簧圈填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覆膜支架及血流导向装置等技术手段都已被学者应用于治疗创伤性颅内动脉瘤。本文针对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分类及发病机制、治疗手段做一综述,同时分享2例创伤性与医源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治经验。  相似文献   
3.
缪洪平  唐俊  牛胤  林江凯  陈志  冯华  朱刚 《重庆医学》2015,(27):3785-3787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室50例术中应用荧光血管造影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术中动脉瘤夹闭前后均行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术后行头颅 CT 血管造影(CTA)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检查,观察治疗效果并采用格拉斯哥(GOS)评分进行术后随访。结果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颈残留3例,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临近分支血管狭窄各1例,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假阴性”2例,均根据情况调整动脉瘤夹,再次荧光造影证实动脉瘤夹闭满意,术后复查 CTA 和(或)DSA 证实术中荧光血管造影结果。随访40例患者(3~6个月)GOS 评分5分30例,4分7例,3分2例,2分1例。结论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对于术中判断动脉瘤夹闭情况、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临近分支通畅情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提高手术安全性,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草麻黄中补体抑制单体(complement inhibiting component in Ephedra sinica,CICES)对大鼠脑冲击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改进的Feeney's法制作大鼠脑冲击伤模型,分为正常组(A组)、颅脑创伤假手术组(B组)、颅脑创伤组(C组)、CICES治疗组(D组),观察打击后生存时间及术后6h、1、3、7d神经功能改变,分别检测血清IL-1β、TNF-α、脑组织补体C3水平及脑组织含水量.结果 D组生存时间及神经功能评分(1、3 d)均优于C组(P<0.05),D组各检测时间点血清IL-1β、TNF-α浓度(6h组IL-1β浓度除外)均低于C组(P<0.05,P<0.01),C3补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各检测时间点D组细胞膜外比C组有更少的补体附着(P<0.05),C组脑组织含水量(1、3、7d)比D组更显著(P <0.05,P<0.01).结论 CICES能够显著减轻脑损伤后的炎性反应,在继发性脑损伤中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荧光素钠血管造影(fluorescein videoangiography, FL-VA)与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videoangiography, ICG-VA)在颅内动脉瘤术中不同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65例患者,在动脉瘤夹闭后先行FL-VA,再行ICG-VA,分别用两种造影结果判断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载瘤动脉是否狭窄以及瘤周穿支动脉是否通畅。  结果  65例患者中,30例FL-VA及ICG-VA结果一致,10例FL-VA在显示细小穿支血管(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及3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及判断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3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及1例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方面较ICG-VA有明显优势。因吲哚菁绿在血管内清除快,25例动脉瘤夹闭术中短时间内重复进行ICG-VA,但FL-VA无法重复进行。  结论  FL-VA较ICG-VA能更清晰地显示穿支血管,准确判断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但缺点是无法短时间内重复行FL-VA。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初步探讨聚乙烯醇颗粒栓塞脑膜中动脉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安全性及手术经验。方法选择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51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初次治疗25例、阿托伐他汀治疗无效19例、钻孔引流术后复发7例)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行三维时间飞越法(3D TOF) MRA评估脑膜中动脉特征, 无手术禁忌后于局麻下行单侧或双侧聚乙烯醇颗粒栓塞脑膜中动脉治疗。以术后血肿复发率及术后2个月血肿最大厚度减少>50%的患者比例为主要指标评估疗效, 并观察并发症及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回顾性总结手术经验。结果 51例患者术前3D TOF MRA所示的脑膜中动脉特征均与术中造影所示一致, 其中16例单侧血肿患者术前3D TOF MRA示双侧脑膜中动脉增粗, 经术中造影证实为双侧供血后行双侧脑膜中动脉栓塞。5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其中单侧栓塞19例、双侧栓塞32例, 总栓塞脑膜中动脉83侧。48例患者治疗后血肿吸收、症状改善, 3例(5.9%)患者术后血肿复发, 治疗成功率为94.1%。除复发患者外, 共有39例患者完成术后2个月的随访, 其中血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生殖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华西医院脑外科2000年1月-2009年3月119例颅内原发生殖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率约占同期颅内肿瘤的1.1%。男:女=1.64:1,平均发病年龄15.4岁。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高压症状及视力视野改变,分别为61、56例;肿瘤主要来源于松果体区及鞍区;64例患者行放疗或放疗加化疗,随访45例。55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术后行单纯放疗19例,放疗加化疗5例),随访36例。随访时间3~94个月,平均29.7个月。行放疗和放化疗的患者3、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结论颅内原发生殖细胞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多见,肿瘤大多位于松果体区及鞍区。临床表现位于松果体区者主要为颅内高压症状等,位于鞍区者主要为视力视野改变、尿崩等。放疗联合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床突旁动脉瘤的诊断、血管内栓塞的适应症、方法及并发证的防治.方法 对40例(46个动脉瘤)床突旁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单纯微弹簧圈栓塞21例,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8例,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4例.术后进行CT、3D-CTA、MRI和/或3D-DSA随访检查,观察并分析疗效.结果 33例患者(38个动脉瘤)成功栓塞,7例患者放弃治疗.随访35例患者,5例失访.3个月至2年GOS评分,5分27例,4分3例,3分1例,2分1例,1分3例.28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者未见动脉瘤新生或再通及出血症状发生.7例未治疗的患者中,未破裂的患者4例未发生出血,破裂的患者3例均发生再次出血死亡.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床突旁动脉瘤能有效改善预后,3D-CTA、3D-DSA的应用能为床突旁动脉瘤的诊治、复查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